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喜欢美的东西,美的事物往往能够让学生对其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因此,传统观念中美育的“主战场”——美术课和音乐课经常受到学生的青睐,让学生们对这些课堂充满期待。作为主要学科之一,數学课常以其理论性强的特色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科目。其实,数学中同样蕴含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美”,引导学生探究数学之美是当今小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小学数学美育的意义以及目前美育现状的基础之上,针对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教育;探究
小学教育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是我国教育事业提倡多年的理念,但是提到其中的“美育”,人们往往将其与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联系起来,似乎其它学科并没有肩负“美育”的重任。而作为理论性极强的数学学科,则更是难与“美育”发生关联。事实上,任何学科中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只有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其中的“美”,才能够让其对这一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从而对其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美育的意义
(一)让数学知识变得充满吸引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且理论性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较低,只是一些简单的运算、数据统计和图形变换,但是同样具有浓重的数学特色。然而,这一阶段的数学知识又与中学数学逻辑推理占主导的内容不同,其形象性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在题目中经常出现“15个小朋友”和“8个苹果”这样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语言。而美育的典型特征就是形象性强,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渗透,会引起学生与知识的共鸣,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歌曲之所以被很多人喜爱是由于它的旋律优美、充满韵律、易于接受和传唱。所以说韵律是一种美的东西,在数学教育中适当运用韵律美,会令死板的数学知识变得富有生命力。例如,让学生熟记“大小月”时,很多教师会教给学生“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这句话,仅仅一句押韵的口诀,让几乎所有学过的小学生都永远掌握了“大小月”的区分,可以说,韵律美帮了教师的大忙。
(二)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活跃
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格拉肖说过:“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与思维尚处于形成阶段,不够成熟与完善,因此,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但是,数学却又是一门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这一矛盾就决定了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美育渗透的方式让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进入小学生的头脑中。通过形象化的美育,会带动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三)让教师更易培养学生创新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培养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教师问学生:“用一个气压测量仪怎样得出大楼的高度。”有一位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拿着这个测量仪对大楼的建设者说:只要你告诉我这栋楼的高度,我就把这个气压测量仪送给你!”当然,这个答案被教师坚决反对,因为它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所以不能算正确答案。但是,仔细想一想,虽然这种方法有点不正统,但是它简单准确,只有思维非常活跃,敢于创新的学生才会给出这样“剑走偏锋”的答案。因此,对于这种学生,教师不应一味地反对或者横加指责,而应当在善意的纠正之下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才会让学生认识到学过的知识必须要掌握,但是创新性思维也应该保持并发挥。给学生这样的教育,就会鼓励更多学生敢于挑战陈规,思考出与众不同甚至比标准答案更合理的答案。这种鼓励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也是美育的结果和体现。
二、小学数学美育对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教师发现数学之美的能力
数学美的真实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主要体现为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简洁美、形式美和韵律美等。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却几乎抹杀了数学中的美感,把数学教成了最为枯燥乏味,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有人这样说:“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就是把学生教的讨厌学习数学。”这是一种非正常现象,更是当前数学教师必须扭转的局面。在数学教学中忽略美育渗透,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们自身还难以在数学中体会到美,更不要说将这种美感传递给学生了。因此,加大对小学数学美育力度的首要前提,就是加强数学教师的审美能力,鼓励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重视对数学中美育因素的发掘,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艺术化的语言,展现优雅的仪态,设计美的教学内容,从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二)鼓励教师创造出数学美的意境
在《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之后,各地数学教师都努力探索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育方式,并在运用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其中,“情景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对帮助教师向学生展示数学之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与操作的方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也逐渐领悟到数学中的美感,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当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时候,身心会得到放松,从而心情愉悦,恬静怡然;而当人们穿梭于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时,却经常感到呼吸急促,情绪急躁。可见,环境对人的心情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而充满美感的数学环境则可以促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笔者认为,这种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所谓硬环境,就是指学生置身的空间。传统观念中的教室就是方方正正、黑板白墙,给人感觉单一死板,令小学生毫无兴趣,甚至十分恐惧。但是,如果能够给教室“变脸”,让教室变美,就能够大大改变学生对教室的看法,变得喜欢在教室里活动。教师可以在墙壁上粘贴一些卡通人物,并为人物配以对话,对话内容可以以数学常识问答为主,也可以只设计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充满好奇,乐于思考答案,这样一来,死板的墙壁也就成为了承载数学知识的优美平台。而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上课时营造出来的课堂氛围、数学问题和教学情境等,这些因素都要能够体现出数学之美,方可有效地为学生渗透数学之美。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究与创造美的能力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数学是创造性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艺术,因为数学家像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思索。”教师是学生的典范,学生总会以教师的行动方式作为行为规范,去观察和模仿教师。因此,教师在创造性地为学生进行数学美育的同时,其创造性的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给学生以美育与创造性相结合的教育。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不能完全体会数学之美的原因是我们“缺少那双发现数学美的眼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适当教学方式去培养学生探究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是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总而言之,在数学中渗透美育是《新课标》对当前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项客观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在工作和生活中总结经验,提高发现美和传递美的能力,教会学生探究并领会数学中的美,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爱上数学课,把学习数学当成欣赏和享受美好事物的过程。这样一来,必然能够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胡旭东.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享受数学美[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张立红.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美育[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10(2).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教育;探究
小学教育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是我国教育事业提倡多年的理念,但是提到其中的“美育”,人们往往将其与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联系起来,似乎其它学科并没有肩负“美育”的重任。而作为理论性极强的数学学科,则更是难与“美育”发生关联。事实上,任何学科中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只有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其中的“美”,才能够让其对这一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从而对其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美育的意义
(一)让数学知识变得充满吸引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且理论性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较低,只是一些简单的运算、数据统计和图形变换,但是同样具有浓重的数学特色。然而,这一阶段的数学知识又与中学数学逻辑推理占主导的内容不同,其形象性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在题目中经常出现“15个小朋友”和“8个苹果”这样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语言。而美育的典型特征就是形象性强,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渗透,会引起学生与知识的共鸣,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歌曲之所以被很多人喜爱是由于它的旋律优美、充满韵律、易于接受和传唱。所以说韵律是一种美的东西,在数学教育中适当运用韵律美,会令死板的数学知识变得富有生命力。例如,让学生熟记“大小月”时,很多教师会教给学生“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这句话,仅仅一句押韵的口诀,让几乎所有学过的小学生都永远掌握了“大小月”的区分,可以说,韵律美帮了教师的大忙。
(二)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活跃
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格拉肖说过:“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与思维尚处于形成阶段,不够成熟与完善,因此,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但是,数学却又是一门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这一矛盾就决定了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美育渗透的方式让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进入小学生的头脑中。通过形象化的美育,会带动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三)让教师更易培养学生创新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培养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教师问学生:“用一个气压测量仪怎样得出大楼的高度。”有一位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拿着这个测量仪对大楼的建设者说:只要你告诉我这栋楼的高度,我就把这个气压测量仪送给你!”当然,这个答案被教师坚决反对,因为它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所以不能算正确答案。但是,仔细想一想,虽然这种方法有点不正统,但是它简单准确,只有思维非常活跃,敢于创新的学生才会给出这样“剑走偏锋”的答案。因此,对于这种学生,教师不应一味地反对或者横加指责,而应当在善意的纠正之下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才会让学生认识到学过的知识必须要掌握,但是创新性思维也应该保持并发挥。给学生这样的教育,就会鼓励更多学生敢于挑战陈规,思考出与众不同甚至比标准答案更合理的答案。这种鼓励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也是美育的结果和体现。
二、小学数学美育对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教师发现数学之美的能力
数学美的真实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主要体现为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简洁美、形式美和韵律美等。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却几乎抹杀了数学中的美感,把数学教成了最为枯燥乏味,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有人这样说:“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就是把学生教的讨厌学习数学。”这是一种非正常现象,更是当前数学教师必须扭转的局面。在数学教学中忽略美育渗透,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们自身还难以在数学中体会到美,更不要说将这种美感传递给学生了。因此,加大对小学数学美育力度的首要前提,就是加强数学教师的审美能力,鼓励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重视对数学中美育因素的发掘,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艺术化的语言,展现优雅的仪态,设计美的教学内容,从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二)鼓励教师创造出数学美的意境
在《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之后,各地数学教师都努力探索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育方式,并在运用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其中,“情景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对帮助教师向学生展示数学之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与操作的方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也逐渐领悟到数学中的美感,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当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时候,身心会得到放松,从而心情愉悦,恬静怡然;而当人们穿梭于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时,却经常感到呼吸急促,情绪急躁。可见,环境对人的心情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而充满美感的数学环境则可以促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笔者认为,这种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所谓硬环境,就是指学生置身的空间。传统观念中的教室就是方方正正、黑板白墙,给人感觉单一死板,令小学生毫无兴趣,甚至十分恐惧。但是,如果能够给教室“变脸”,让教室变美,就能够大大改变学生对教室的看法,变得喜欢在教室里活动。教师可以在墙壁上粘贴一些卡通人物,并为人物配以对话,对话内容可以以数学常识问答为主,也可以只设计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充满好奇,乐于思考答案,这样一来,死板的墙壁也就成为了承载数学知识的优美平台。而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上课时营造出来的课堂氛围、数学问题和教学情境等,这些因素都要能够体现出数学之美,方可有效地为学生渗透数学之美。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究与创造美的能力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数学是创造性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艺术,因为数学家像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思索。”教师是学生的典范,学生总会以教师的行动方式作为行为规范,去观察和模仿教师。因此,教师在创造性地为学生进行数学美育的同时,其创造性的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给学生以美育与创造性相结合的教育。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不能完全体会数学之美的原因是我们“缺少那双发现数学美的眼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适当教学方式去培养学生探究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是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总而言之,在数学中渗透美育是《新课标》对当前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项客观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在工作和生活中总结经验,提高发现美和传递美的能力,教会学生探究并领会数学中的美,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爱上数学课,把学习数学当成欣赏和享受美好事物的过程。这样一来,必然能够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胡旭东.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享受数学美[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张立红.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美育[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10(2).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