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十年前,陈平坐在返乡的大巴车上,不知觉睡着了。
这一觉很长。被大巴车突然的一顿又惊醒,他探出头,看看,原来是车抛锚了。上车时在平整热闹的城市快速站,不知几时,醒来已经在深山行路了。透过玻璃车窗,一条银龙盘卧山脊。现在是冬天。今天艳阳高照,前几天却遇了一场大雪,雪后融泥,深山路歪歪扭扭、坑洼颠簸。司机师傅打开车门,熟练地从车座下抽出修理箱,跳下去修车,附带的喊话中一脸的习以为常,“都休息下,休息下啊。”车内乘客怨声载道,方才被摇晃得沉溺了久时的一车困意,顷刻间波澜嘈杂。
都进村了,怎么还是这般的叽叽喳喳。陈平摆头望着车内,心想着,内心苦笑。是终究受不够城市的喧哗啊,都躲到这么个偏远的角落地了,还不得清净?索性下车遛遛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他伸长胳膊,一个懒腰,又一口哈欠。深山里雪后的空气,有种别样的纯净,在贯穿他的身体。他从裤兜里掏出一支皱巴巴的烟,望着无际的雪白地,在太阳的反射下,刺得他眼睛生疼。
这是陈家庄的地界,他的故乡。他有点儿陌生。儿时的他最喜欢田地里漫天的稻香,亦或是长大后不见了稻香,是漫天的金黄色的麦香,到了冬天整垛的麦秆,矗立在风雪里,像极了堡垒。如今一片荒芜,霜雪覆盖,平坦无垠。他心里的思绪纷乱,随着湛蓝的天空一起快速倒退。思绪再倒退三年?那就是十三年前,哦,走南闯北,这是他三年来第一次回家。故乡对他来说已经成了一层模糊的窗户纸,里边的点点滴滴俨然成了记忆,被封存在老旧的宅子里,密不透风。似乎这是两个世界。难道他不记得了?当然记得,只是他还来不及整理这不平整的心情。此刻,他脑海里还想着城市里的素素。
他和素素吵架了。那天,他又带着一大罐的花茶回家了。素素经常说,她喜欢花茶的香味。两人逛街,路过公司附近的商场,看到一款茶味的口红,喜欢得不得了。她望着他。陈平看看素素欢喜的眼神,伸手拿起那款口红,只用那余光蹭了一下标价牌,喃喃了句,“口红还有这味道啊?”在柜台,欢喜的素素紧接着又望了望陈平,然后不动了,一动不动,好比一尊佛。柜台的服务员一再地向陈平介绍推荐。高阔的商场、光洁的大理石地面,耀眼的灯光折了又折,映红了素素的脸庞,也映白了陈平的脸面。女服务员不厌其烦地诉说着产品,陈平似有似无地在听着,如此殷勤,感觉自己越听仿佛越上了台面,倒不知怎么去打断她。看看素素,那尊佛还是没动。陈平对着服务员来了句,“向我推荐,我个大男人也不懂,怎么样你问问她。”他碰碰素素,佛动了。“也一般吧,先看看,谢谢。”然后拉着陈平的手,头也不回地离开。事后素素什么也没说,倒是陈平在路过超市的茶叶铺里,买了一大罐花茶。
晚饭的时候,桌子上特意摆着一大瓶从超市买回来的红酒,菜做好了,在灯的照耀下,有那么点儿迷醉。素素却说想喝茶。“你去帮我泡一杯花茶吧。”茶泡好了,陈平端到素素的桌前。素素拿起那一缸子的茶杯,微笑着把花茶水倒进高脚杯里。“我喜欢花茶的味道,今天我想喝茶。”就这样,就着陈平花两个小时做的土豆炖牛腩,素素喝着茶,陈平喝着酒,一对一饮。看着素素精致的脸庞,细细的画眉、长长挽起的头发、深蓝色的针织衫,配上有些伤感的举止颜色,陈平有点儿醉了。陈平是真心的喜欢素素。他想起自己的过往,从他第一次进城,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素素相识,三年了,自己真没有给过素素什么东西,就连一支花茶味的口红,他都会望而却步。不是不舍得,又好似不舍得。素素没说,但他明白。
“你生气了啊?”陈平快把一大瓶红酒喝光了,面对他的话,素素话语平静,“没有,一支口红而已,几百块我也觉得不值得。”“不是不值得,是我,”陈平借着酒劲儿嘟囔着,“我没有这个能力,也一直给不了你要的生活,我是个穷……”素素不想听,这种穷无尽的话,悲悯中透露着别样的自负,这种别样的自负是要把她抬到多高的道德制高点啊。在陈平看来,素素是个知识分子,念过书,上过大学,又有一份稳定的销售职业,比起他这个快递员要好得多。
“我家……想让我,回山西。”这话在素素心里发酵了一年多了,而当这句话挤出嘴的刹那,那味道就不再似她喝的花茶那样清香,就变成了红酒的醉麻,直冲陈平的心窝。要不是陈平爱情的“羁绊”,快奔三的素素恐怕早已奔赴乡村主妇的命运。那晚上,素素说了很多,陈平一直醉醉地听着,也痴痴地想着。从激情到安静,从不甘到波澜,他醉了,睡着了。唯有素素自语不停,茶酒不分。
“上车!”陈平的思绪连同身体被司机师傅突然大吼的一声扯回车上。弹弹身上的泥土,花猫脸的师傅重新回到驾驶座,发动机“轰”的一下,简单粗暴,拽着车厢在深山路上继续前行。“这车也太旧了,该换新的了,每次到这深山里都得抛锚啊。”车上有个小年轻憋着很久说了一句。“你才坐几回啊。呵呵,等我回家请示请示‘领导’。”司机师傅边抹额头上的汗珠边憨憨地回应着。一车人哄堂笑。静静窝在座上的自述常年生活在城里的陈平,似有一丝的朴实祥和之感。
这次陈平回家,是为一个人——陈婆。
这年的寒冬腊月,下了幾场大雪,在这全球变暖的天气,雪虽再无鹅毛之阔,然却湿冷交加。寒风抱住了雪的坠落,冻住了。就在天寒地冻的夜里,陈婆死了。
是隔壁三爷最先发现的。当年家里穷,三间老屋兄弟仨各一间,只是以后陆续成家,方用泥土和石块砌成了两面一人高的墙。那几日下了几天的大雪,白日街上本就人烟稀少,似乎都躲在房屋里避寒。三爷早起倒尿盆,走到自家墙根,就发现墙头那边的猪圈沿上,趴着一动不动的陈婆。三爷愣怔了,显然被眼前的情景吓着了,虽然陈婆已经九十二岁,但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作结局,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三爷来不及想,踉踉跄跄地推门而出,进入陈婆的院。陈婆已经冻僵了,她犹如一条风干的鱼。冬的早晨是寂静的,村里的人还在梦乡中,三爷倒一声没吭,只是手脚慌忙地试图托起她。不知是他不知所措慌了手脚,还是自知吭了也无人应答赶到,亦或是晓得陈婆大概早就魂归飞天了。
陈平背着双肩包,走到蜿蜒雪白的村道尽头,看到三爷坐在门口抽烟。 “三爷。”陈平的声音洪亮而简短,或者不知再说什么。
“哦,回来了。”三爷早已知晓陈平要回来,平静地应着声。三爷坐在老宅的木框上,烟圈在冷冻的空气中袅袅散去。陈平看到一张皴裂的老脸,犹如历经风霜的荒地,一旦没有了庄家的耕耘与滋润,就变得那么的贫瘠。
陈平跟着三爷的脚步先是去陈婆的灵堂前叩了三个响头,此刻的陈婆家显然是寂静的,并没有多少人,只有几个忙活事的人前前后后地跟着拾掇着,他们大多是邻里乡亲,唯独不见陈婆的女儿玲子。陈平问三爷:“玲姑呢?”“才被你小娥姐叫走了,不知啥事。”三爷谈到玲子有些气。倒是两辈的人,按理说,叔侄也没什么隔不开的交错,三爷却对玲子有些不满。“小娥姐回来了?”“嗯,昨儿刚回。”陈平没再问什么,心想先回家休整一下。他出了门右拐转进一个小道,向一个清光瓦亮的红砖房走去。这是陈平父母的家,离陈婆家不及三百米。陈平又见到了门前那两株粗壮的大榆树,一边一棵,安静地站在雪地里。从陈平小时候,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它俩在这寒冬里,光秃秃的,像极了两个光头的莽汉,没有半点儿衰老,反而干粗枝劲,仿佛要把这时光看穿。
“平儿回了啦。”花婶笑着迎出来,顺势接过陈平的背包,陈平没吱声,下意识地把背包一悠,背包太重,重重地撂到台阶上。花婶见状笑了笑,摩挲着手掌,“啊,那个,你爸在里屋呢。长新,平儿回来了。”陈平已经好些年没见他了。他是陈平的爹,一个陈平并不待见的爹,一个离异再娶的爹。对于花婶,陈平是不接受的,他自始至终认为的忠厚老实的爹,怎么会再娶呢?何况花婶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就看今天,陈婆还没发丧,怎么可以穿得花红柳绿?就算是半路入家,竟然连礼数和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懂吗?内心翻江倒海,一股气在漫漫灌入陈平的心胸,他看到一个瘦高老枯的躯体,在稀疏的门帘后钻出,闪入陈平脑海里的是,他的背有点儿驼了。
“几年了,陈婆唠叨了好几次,说平儿什么时候回来!”陈平有些意外,父亲的开场语竟然是关于陈婆的。他也知道,要不是因为陈婆,陈平不会这么快就回来,这可是几年来他和花婶第一次再看到这个孩子。“走,跟我把这些搬到陈婆家。”父亲用粗糙的手指了指墙角的一个大银盆,里边摞满了碗筷,“吊丧的人多,不够使。”父子的对话,有些单调。一路走着,陈平欲语难辞。他犹豫着,这几年想说的话,太多的思绪,犹如这路旁两道的雪,和土混在一起,成了雪泥,拿不起,摘不净,剥不开,似冻未冻,化而不流。
陈平见到了玲姑。玲姑满头的银发,风霜的脸皱纹明显,穿着一身白孝服,跪在小门口,烧纸的乡亲来了,吹打响起,玲姑就开始哇哇地哭起来,之后继续跪着,嗓子估计早已哭哑,目光呆滞。六十大几的人了,也是风烛残年,更显消瘦,弱不禁风的样子。中午吃饭,玲姑一改哭丧之样,招呼人前背后,似有一番总管架势。望着玲姑的背影,陈平边端着碗吃饭边想着,陈婆虽无儿,但玲姑终究是个能干之人,也不見得如三爷说的,会饿得和猪争食吃。上午和三爷说起陈婆,听到这样的结局,让常年在京城待着的陈平有些不解。大千世界,生活艰难,虽谋生不易,但衣饭总是尚可,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况且相信有玲姑在,陈婆断不能如此。
玲姑过来和陈平打招呼,拉着陈平的手,眼里净是亮光。“平儿这都三年不见了,到底是在大城市啊,不见黑,白净。”这话倒让陈平哭笑不得。又不是坐办公室谋得了什么好职业,送个快递起早贪黑,虽说挣得还行,都是汗水堆出来的,风吹日晒,怎么可能。“玲姑,陈婆她……”陈平望着玲姑的眼睛,从亮光慢慢崩塌,仿佛变成了一汪海水,止不住地开始抽泣。倒是陈平的父亲岔开了话题,“大姐,小娥在家呢?”“哎,这丫头……平儿你们好久不见了吧?现在正是没事,上家里吧。”陈平起身,去玲姑家。
他并没有,也没打算接身后玲姑投来的那意难平的眼神。陈平知道,谈起小娥,玲姑心里又是五味杂陈。
2
五年前,王小娥坐在返乡的大巴上,精神抖擞。
她已经三十多了,用陈平的话说,这个年纪也终于在城市安居乐业了。“终于”这个词陈平有点儿“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表姐王小娥比陈平大五岁,不像陈平高中毕业去城市打拼,她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毕业后在京城有个稳定的幼教职位。这让一心想让女儿留大城市的玲姑很是自豪,逢人边说:“小娥,大城市上班,编制内。”在玲姑的眼里,没编制的不叫上班,叫打工。小娥人长得漂亮,身边不乏追求者,用玲姑的话讲,挑来挑去,有钱有房的有的是,偏却最后挑花眼了,嫁了个穷同事。方才被玲姑称赞的“编制内”,立刻成为了她看不上的穷职业。结婚几年,如今连孩子都三岁了,还没有一砖一瓦。老公章程倒也实在,无奈再怎么努力,也才两家拼凑出个首付,在六环外买了个二手小一居。章程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一心想改变命运,发誓要在大城市扎根,如今安居了,也算是达成了心愿。对于买房,小娥本不赞同。对于过这种惬意平静的日子,她另有想法。
王小娥想到这些,内心的一点儿波澜被她强安了下去,望着车窗外宽阔笔直的柏油路,她心定了许多。两年前,那是她第一次决定“拔根而去”,这是章程说的,都扎根到城市了,怎么又要回去?妞妞和他怎么办?但是她却不认同,要说根,王家庄才是她的根呢。记得那次,春暖花开,深山里别样的香气四溢,一处处的泥泞,是建筑队在修路。所以那次特地让陈安开车来载她。“姐,城里那么好,咋要回来!”陈安一脸不解。小娥望着外边荒芜的土地,沉思不语。陈安是陈平的弟弟,也是高中毕业就去打工,只是和陈平不同的路径,陈平去了遥远的京城,陈安去的是离家近的县城。看看这从小长大的深山老林、古老而年迈的村庄,小娥的脑海里装着千军万马。
现在大巴车里的王小娥,熟悉家乡的变化,两年时间她望穿了村庄的每一片田地。这第二次返乡,缘起小娥去参加农大的培训,她带回来很多农业种植技术的书籍,为她的特色蔬菜种植基地。
车直接开到了“蔬菜种植基地站”。一排排现代化的蔬菜棚舍,矗立在两个村庄的外滩。陈家庄与王家庄两村相连,从外看就是一个村貌。小娥下车,一眼看到外滩的健身乐园。呀,一个月没见,这么快就建成了呢。心正感叹着,在健身乐园坐着的铁老汉夫妇向她走来。 “小娥啊,我们那两块儿地啥时候要啊?”老两口央求道。小娥儿银铃般地笑着,“叔婶,这不我外出俩月,马上蔬菜基地要再扩建,到时候您老的地,就流转给我。”铁老汉夫妇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啧啧称叹,“我就说小娥有本事,城里回来的大学生就是不一样。”
告别铁老汉夫妇,小娥直奔陈长新家。陈平让她捎回来一些保健品。“大舅,这是平儿拿给您的。”“好,好。”陈长新看似平淡的语调,掩盖不住落寞的念儿情,小娥感触到了。陈长新坐在门槛默默抽着烟,花婶忙接过东西,招呼小娥坐。烟圈儿顺着闷热的空气升腾,袅袅不定,小娥心想,这是要升腾到何处,才能以解大舅的相思。
“娥啊,回来两年啦,城里是多好啊,要回来。”陈长新的一番言语,夹杂着太多的抑扬顿挫,小娥听着,听出了许多意味。就好似他在对陈平说,平儿啊,几年不回来了,城市是多好啊,不回来。“大舅,平儿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打拼,他在城里很勤奋。”“这世上有多少是勤奋办不成的?他不像你,没文化又无胆子,卖苦力在那闯荡几年,过过北漂瘾也算了。老了咋办?”陈长新的肚子里如洪水猛兽,被话风撩起一个缝隙,就要倾斜之势。
“喝水,小娥。”花婶笑呵呵端来水,小娥谢过。望望眼前这个花枝招展的农家妇人,想着大舅的一车轱辘话,小娥想到了陈平。
那天的陈平,在陈婆葬礼的中午,来玲姑家找王小娥。
从陈家庄的陈婆家,到王家庄的玲姑家,几分钟的路而已,陈平走着,脑海却一直回闪着陈婆的镜像。玲姑家的门前也有两颗树,是高大的皂荚树。枝叶落尽,枝干承载着雪,陈平想,这雪要是瑞年多好。他推开大铁门,就看到小娥。小娥怀孕了,挺着肚子,躺在院子的竹椅上。
“姐。”陈平嘴角终于露出一丝笑。他和小娥的关系最好,小娥也是他的榜样和人生指路的灯塔。当年小娥考上大学,进而在城市工作,凤凰飞出了村窝,陈平以她为信念,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想和父亲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啥时候我才能像小娥姐那样啊,陈平一直这样想。其实父亲也早已不耕田了,陈平只是想单纯的离开农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没想到大学没考上,又不想像三年后的弟弟陈安那样,去县城工地盖房子,和父亲赌气,索性远走京城,也算和自己的榜样表姐在一个城市了。
“平儿,来,你回来咋不告诉一声,要不一起回了,以为你不回呢。”望着这个小自己五岁的弟弟,小娥心如针扎。她心疼他幼年母亲离开,后来又遇到父亲再娶的痛楚。她深知他在城市的不易和辛苦,从凌晨五点到晚上十点,他和那辆电动小三轮,一天走过无数遍大街小巷、社区居所。小娥不止一次看到过陈平父亲的牢骚、不解,除了她的母亲,玲姑,表示赞赏,她自己有时候都有些恍惚。这么辛苦为了什么?她自己是个幼儿教师,看到太多的凤凰男女,在城市打拼、买房、生子,虽然结果不同,但至少梦都是一样的。她也不止一次的为陈平的努力肯定,因为有向上的追逐的梦,人才活得有意义。可问题是,现在连她自己都在思考,梦与城市是不是必须连在一起。
“姐,听玲姑唠叨,你在城市不满,要回家?”陈平自然是迷惑的,“城市多好啊。”“哪里好?”陈平说起这个,滔滔不绝,“城市四通八达,工作机会多啊,电影院、饭店、商城,吃喝玩乐样样齐全,高楼林立……”小娥不想回答,因为回答起来,一筐话也说不够,这一筐话他已和章程说过无数次,她有自己的算盘。城市的家不能丢,章程在呢,而且刚开始有建蔬菜种植基地的想法时,小娥自己都心里没底,也不想拉章程“下水”。为这两地分居,章程还和她打了冷战,但最终没拗过她,小娥自己挺着肚子坐公共汽车回乡了。
“你呢?素素给我发信息说她回山西了。”听小娥提起素素,陈平低头不语。小娥理解素素,也更理解陈平,就好比她理解章程那样。每个人都逃不过现实的羁绊,这种羁绊不分年老年幼、地域人群。
两人聊着家常,陈安破门而入。“渴死我了。”陈安径直找水喝。“陈婆家那边儿怎么样?”小娥问。“别提了,还没到年根儿底下,年轻的都没回,劳力难找。”“歇歇,一会儿我和你去。”陈平讓弟弟坐下,随手递给他毛巾。陈平觉得弟弟在县城干得挺不错,只是建筑工地风吹日晒,比自己都要辛苦。
陈安大口喝着水,“你看看大街上,没几个年轻人,都是些老人和孩子。地荒芜了,变成了坚硬的土坷垃,我的几个哥们都被我们工地叫去盖房子了,去年咱爸想种块玉米地,做饲料养头猪,结果搭上种子、化肥的钱,还没算人力和运费,养头猪还赔钱。”“是,他就是一根筋,一年春种秋收,有这点儿工夫,去城里干几天零活,钱就出来了。”陈平应和着。小娥躺在椅子上听着,不语。
“安儿,现在活好干吗?”小娥突然问。“不如前几年了,建筑过剩,哪有那么多房子可卖。”陈安回答。陈平哼笑,“就这过剩卖不掉?我想买啊,买不起。”“那就回家盖啊,陈家庄有的是地。”小娥斜了一眼陈平。
陈平是到底听见了还是装作没听见,他起身望着屋后的那山坡,对着他俩说:“看,山坡这一大片小树秆,这种的什么啊?我记得以前光秃秃的土坡啊。”陈安放下矿泉水瓶,发话了:“以前?你都三年没回来了。你在城市快速跑步,村里也没闲着呢。”
这让陈平有些诧异。
“机械唯物主义者。”小娥说。“啥机械?”陈平更诧异了。小娥悠着躺椅,不再理他。
“那山坡上还有个观音庙呢。玲姑还去求过子,为小娥姐。”陈安笑着说。
小娥低头摸着肚子,淡然地说:“男女都一样,章程倒希望是女娃呢。”
“在城市男女都一样,在农村,养儿防老,那可不一样。”陈安说。
“怎么不一样?”陈平问。
“起码玲姑就不这么想。她说要是嫁了,甭管远近,总不能时刻在身边,真不如母随儿子安家的,到头儿来连个人影都摸不着。”
陈平突地一惊。
王小娥起身,伸伸懒腰,“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养儿也不防老,咱村儿的青年,有几个在家的?”
待到演奏吹打的绕村吹了三遍,陈婆发丧的时候到了。玲姑在众人的搀扶下,号啕大哭,小娥挺着大肚子,陈家兄弟手持花圈,和本家的一行人穿着孝服,缓缓前行。街道两旁多有老人带着孩子看的,有的不时抹着泪。三爷站在陈婆家门口,他悲恸、默然,久久望着远去的队伍,直到人群变得更小,哭声变得更弱,思绪变得更远。 陈婆院子里,只剩三爷。他默默地开始收拾一屋的杂物。陈婆的屋子平时都是玲姑在打理,他走进陈婆的屋子,看到床旁的墙角,堆满了几袋杂粮,扒开用手捻一捻,看来是历经多年没动过,都发霉了。他舍不得扔掉,虽然陈平、小娥,甚至包括长新一辈,现在都已早不种田,但是看到发霉的粮食,他还是有些心疼。
他用衣袖抹抹眼角。陈婆不缺粮啊,三爷感叹着。
炮竹一声接一声,在悠远的深谷里回荡,三爷斜靠在陈婆院子角落的椅子边,睡着了。
3
等三爷醒来,已经过了两天一夜。
他迷迷糊糊,睁开蒙眬的眼,发觉自己正躺在一床挂有蚊帐的凉席上。他一时没反应过来,想起身,却感到头一阵疼,身子也虚得不由自主,摸摸脑袋,头上缠了一圈绷带。
他自己起不来了,他躺在这陌生的床上,仰看眼睛所够到的一切。床沿雕刻着木质的小花和草叶,凉席下铺了一床深蓝色的粗布床单,不远处是淡黄色的松木桌,桌上摆着精致的茶杯和茶壶,屋子不新,但很整洁,看得出屋主人是个爱干净的人。他突地感觉一阵清香,一下清醒了很多,正想着,从屋门跨进来一个姑娘,她手里捧着一束金达莱。
“你可算醒啦。”面前的这个姑娘梳着长长的辫子,高鼻梁、大眼睛,笑得灿烂,和她手里的金达莱一样。
“我这是在哪里?”三爷试图探望窗外的世界。
“我家。”姑娘说着,又回头朝着屋门大喊了几句,过了一会儿,一个和蔼的老妈妈端来一碗粥。
朝鲜语,是的,没错,听着姑娘的喊叫,三爷的脑海在翻滚。这几天的朝鲜战场炮火连天,志愿军进攻敌军的堡垒,三爷和战士一起打了三天,敌军炮火威猛,久攻不下,我方伤亡惨重,战士们浴血奋战,三爷所在的一个连最后被敌军逼退到一个山洞里, 三爷和战士们早已粮弹耗尽,一个炸弹过来,洞里的人都躺下了。
“敬爱的战士,喝口粥吧。”姑娘上前。三爷忙端碗谢过。粥热腾腾的,很温暖。
姑娘已经把那束金达莱插在了桌子的花瓶里。三爷望着那束鲜艳的金达莱,它生于山地,长于松林,在中国的东北叫兴安杜鹃。金达莱这个词,在这位十八九岁的小伙子的脑海里,刻了字,绣了图,一株株火红的金达莱,会织出朝鲜姑娘迷人的笑脸。
后来,三爷又投入到战斗。一阵春风,吹到了三爷的生命里,又顷刻吹走。直到三年后,抗美援朝胜利,三爷回到中国,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位姑娘,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一概不知。三爷一生未娶。他这一辈子最喜爱的,就是兴安杜鹃。深山野岭,他记不得有多少次,带过战友,带过父母,带过陈平,看过万紫千红和争奇斗艳的杜鹃花海。
夜寂,雪白,房檐下一根老线牵着白炽灯,被寒风吹摇。
灯下,陈平、小娥、陈安,聆听三爷。
也是在同样一个黑夜,三爷背着二哥收拾好的行军包,在月光下走出了陈家庄。
那个时候家里穷,父母是抹着泪水把三爷送去前线当了兵。由于年纪小,三爷被安排做了勤务兵,不用上前线,生活吃穿还有了保障,比起在老家四处讨生活的同村人,三爷算没有吃多少苦。又过了没几年,共产党解放全中国,新中国成立了,从此远离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天下太平。
三爷的父母是从书信中得知他远赴了朝鲜参加抗美援朝,而且这一去,便是三年。三年里,家里对三爷的消息知之甚少,于是父母对孩子的思念,从一个变成了两个,从涓涓流淌的小溪,变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只有陈平的爷爷依旧陪在他们身边。
陈平没见过大爷,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只是听爷爷讲过,大爷可是个“武功盖世”的江湖人。早些年因为东奔西跑,又会几下子把式,四处闯荡,那时候时局又很动荡,大爷又不像爷爷那般憨厚,安心认命地在山里耕地划田,早年干过红薯的买卖,后来又与外省人合伙开煤矿,据爷爷说的是“不着调”,几年折騰下来,挣钱没有倒是不知,只是从内蒙领回来一个木讷的大肚子女人,父母看明白了一切,忙给他们张罗成了亲。殊不知孩子还不到满月,大爷就又去了内蒙。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这个女子就是陈婆。她一个人带着玲姑长大,本就木讷,自从大爷走了后,便更加寡言少语。陈婆方形脸,右脸蛋有一道伤疤,后来据她自述,是在内蒙遭遇抢劫落下的。这段经历陈婆日后提及多次,每次寥寥数语,最后总要加上一句:“陈箜却是个好人。”陈箜是大爷的大名,一心思念大爷的家里人捉摸不透,每问及大爷这几年干了些什么、怎么样,她也只是左一句、右一语,反复提及抢劫一事,临了还是那句“陈箜却是个好人”,让只能从她这里打听些大爷消息的家里人不知所以。家里人都很喜欢她、照顾她。陈婆干起活来像极了风火轮。砍柴割草、喂猪下地、做饭养孩子,又兼顾把大爷的父母都照顾得周全。人都说,没有大爷的陈婆,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每当村里人说起,陈婆都会心一笑。
陈婆爱笑,而且笑得腼腆。就是这样一个爱笑的女人,那次发火着实惊了众人。
晚霞映红了陈家庄的水田,在地里劳累了一天的陈婆,直觉得腰酸背痛,这水田劳作,陈婆和村里的男人一样,赤脚插秧,一颗颗秧苗被陈婆插进泥土。陈婆知道,插进去的那一刻,秧苗就算安命了,连同自己和家人也会安命了。
陈婆在田间坐久了,愣怔怔地,看着那一片片的晚霞,像极了诱人的红薯干。晶莹剔透,软嫩适中,以前陈婆最喜欢陈箜给他晾晒的红薯干。可这是云朵啊,并不是红薯干,陈婆突然想起了该是做晚饭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还不能回家,得先去公社记工分。陈婆拍拍屁股上的土。这一天的活儿全得靠这个笔记本呢,心这么想着,还没走到公社门口,就听到公社院子里王书记露着大嗓门吆喝:“陈婆子,就差你了。”陈婆笑着推开公社大门,挽着套袖,看到桌子上丢的笔记本,她拿起,又放下。她感到脑子要炸了。
“王书记,今天咋只有5分呢?”陈婆说出来的话语却很平静。
“按照工作量,就得记5分。上午你刚到水田,不一会儿就回家了,愣是到晌午吃饭才回来,按理说……”王书记漫不经心地放下大茶缸,上下打量了一眼陈婆。 “可是玲子今天上午上山割草,扭伤了脚,我才回去的啊。”陈婆的语调有些激动。
“所以要扣半天的啊。”
“不能扣!”陈婆语气坚定而有力。她显然急了。
本来坐着的王书记,这下起来了。这起来的意思,一是惊叹竟然有社员这么果断地说出这般语气的话来,二是他也惊讶平常寡言温柔的陈婆,也有这般时候。
王书记并没有为难陈婆的想法,倒只是按照规矩来办事,他踱步院里,一边安慰着陈婆,一边在想,这本是按天记分的,怎么到你这里就“不能扣”了呢?
陈婆也并没有为难王书记的想法,只是她心里不平衡。自己是少去了半天,可是活没有少干。一块儿翠绿的秧苗田,上午临走前缺了几棵苗,中午回来时还是那几棵,泥水地里没插秧啊,两个男人坐在地埂边睡大觉呢。到头来,这一天的工作量,全是在下午完成的,陈婆心不甘,要是按工作量记工分,我得15分,那两个男人加起来还没5分呢。
结果自然还是5分。王书记眼看着陈婆在院子里吼翻天,吼得彩云落山,骂得半个山村都能听到。他心想着,吼吧,骂吧,肚子里的委屈、不甘,这几年孤儿寡母的辛劳,总得有个发泄的出口。
家家炊烟升起,玲子的腿动不了,肚子还饿着。她坐在家门口的皂荚树下,望着陈婆归来。
风吹过陈婆凌乱的发,完成对生命艰辛的救赎。
等这风吹绿了陈婆家门口的皂荚树,又过了好几年。等到玲子出嫁时,陈婆的粮仓堆满了粮。有了自己的承包责任田,吃穿是不愁了。陈婆这么思忖着,坐在皂荚树下,又有了平实的笑。玲子嫁去了王家庄。只剩下她一个人了,看着家门口的路上來来往往的行人,她闲了下来。靠着墙角打盹,望着后山遥想,就这样打发着农闲的每一天。她像一个铁盒子,就那样摆放在门口的皂荚树下,生锈了。农忙时,她风风火火,活动活动又变得光亮起来。
没人知道,盒子里在想什么。
接下来,玲姑、陈长新相继结婚,小娥、陈平、陈安相继出生,长大成人。岁月尘封了这个铁盒,也没人去关心盒子里的秘密。
“属于你们的世界开始了。”三爷对三人说。
三爷说这话的时候,已经起身,累了几天,他想回家休息,“年纪大了,身子扛不住。”陈平要送三爷,被他挡下,“不要,习惯了走夜路。你们年轻,倒要走好当下的路啊。”
三爷有一米八的个头,背稍驼,身子硬朗,走路稳健。
4
每当陈平窝在几平的出租屋里,吃着外卖,他就会想素素。
屋子虽小,却是个十足的景观屋。从窗外能遥望东三环,国贸大楼点缀着窗内的单调心情。车流熙攘,噪音持续,偶尔透透气,陈平赶紧又关紧窗户。
十多年啦,这一切想起来有些过眼云烟。陈平想着他刚来时,十号线还是个半圆,就那么几条地铁线,如今密密麻麻的,每次去哪都得提前在手机查半天,从哪倒车,从哪下车。而且地铁里上台阶、下台阶,人群都行事匆匆,唰唰唰,有种莫名的紧迫感。人说,长时间坐地铁,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陈平倒是不常坐地铁,因为他的快递员工作,每天都是在固定的片区里收快递、送快递。这十年,城市变化迷乱了陈平的眼,他还记得当时在一个破旧的二楼网吧,上台式电脑,聊QQ,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认识的素素。后来,网络入户普及,陈平买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倒是迷上了游戏,这让素素很不高兴。直到现在,素素已经离开了多年,他一有空就躺在床上,抱起手机玩手游。现在是移动手机的天下。
叮咚一声,是微信。陈平划开手机,是小娥发来的。
“怎么,想得怎么样?来不来?”小娥的语音后,附着一个笑脸表情。
“王厂长,你让我好好想想啊。”陈平特意把“王厂长”的语调拉长。
陈平之所以叫王厂长,是因为小娥想办小食品加工厂。
通过土地流转,小娥的生态蔬菜种植基地有了规模,并且通过丈夫章程的牵线,城市的连锁超市全程负责收购,销路不成问题,又盘活了土地,农民还能分到流转费,村民对于小娥,称赞佩服。而小娥又开始着手办小食品加工厂,厂房都盖起来了,唯独缺工人。
微信里,陈平不止一次和小娥讨论起小食品加工厂的事。
“姐,你都把蔬菜种植基地经营得这么好,为啥还要开厂子?”陈平说。因为他知道,办厂子需要资金,更重要的是需要工人。“咱们村的土地是活起来了,但是我弄蔬菜种植基地,最终目的是让村民过得更好。”小娥有自己的打算。“村民现在的土地被利用,还能得到一笔钱,他们很好。”“不好。”小娥说。
陈平在手机的那头,静静地等着小娥的后续消息。他想,接下来她要高谈阔论了。
“平儿,你爹想你了。还有三爷。”
陈平没等到小娥的“高谈阔论”,等来的是他的泪眼崩塌。他环顾四周简陋的出租屋,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有了白发。
这白发和十几年前愤怒的父亲头上的白发一样,根根竖立,就像一根根针。
同县城的花婶和父亲一同来了。让陈平和陈安有些意外。父亲带她去过三爷家,算是见过了长辈。在两兄弟眼里,这个女人有些鲜艳。
她没化妆,只是简单利索的盘头,配上红色的毛衣,黑色宽腿裤,一双半高跟皮鞋,鼻梁稍塌,但是拉低不了她神采飞扬的脸庞。她笑着给兄弟俩点头。兄弟俩没反应。
“叫阿姨。”父亲脸一沉。
陈平早就听三爷说过父亲会领回来一位“阿姨”,但是没想到今天终于来临了。他不想叫她阿姨。他只想念自己的母亲。
父亲早年是民办老师,他对母亲的记忆只停留在一个印记里。五六岁的他,躺在炕上醒来,母亲在一旁的灶头和面,并顺嘴向他嘴里塞了一口烧鸡。后来的故事都是从街头巷弄听来的,母亲嫌弃父亲穷,离他而去,也离两兄弟而去。
但陈平还是想念自己的母亲。也想念那口烧鸡。那时候家里穷,陈平唯一感觉最香的,就是那一口烧鸡。
十年前,陈平坐在返乡的大巴车上,不知觉睡着了。
这一觉很长。被大巴车突然的一顿又惊醒,他探出头,看看,原来是车抛锚了。上车时在平整热闹的城市快速站,不知几时,醒来已经在深山行路了。透过玻璃车窗,一条银龙盘卧山脊。现在是冬天。今天艳阳高照,前几天却遇了一场大雪,雪后融泥,深山路歪歪扭扭、坑洼颠簸。司机师傅打开车门,熟练地从车座下抽出修理箱,跳下去修车,附带的喊话中一脸的习以为常,“都休息下,休息下啊。”车内乘客怨声载道,方才被摇晃得沉溺了久时的一车困意,顷刻间波澜嘈杂。
都进村了,怎么还是这般的叽叽喳喳。陈平摆头望着车内,心想着,内心苦笑。是终究受不够城市的喧哗啊,都躲到这么个偏远的角落地了,还不得清净?索性下车遛遛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他伸长胳膊,一个懒腰,又一口哈欠。深山里雪后的空气,有种别样的纯净,在贯穿他的身体。他从裤兜里掏出一支皱巴巴的烟,望着无际的雪白地,在太阳的反射下,刺得他眼睛生疼。
这是陈家庄的地界,他的故乡。他有点儿陌生。儿时的他最喜欢田地里漫天的稻香,亦或是长大后不见了稻香,是漫天的金黄色的麦香,到了冬天整垛的麦秆,矗立在风雪里,像极了堡垒。如今一片荒芜,霜雪覆盖,平坦无垠。他心里的思绪纷乱,随着湛蓝的天空一起快速倒退。思绪再倒退三年?那就是十三年前,哦,走南闯北,这是他三年来第一次回家。故乡对他来说已经成了一层模糊的窗户纸,里边的点点滴滴俨然成了记忆,被封存在老旧的宅子里,密不透风。似乎这是两个世界。难道他不记得了?当然记得,只是他还来不及整理这不平整的心情。此刻,他脑海里还想着城市里的素素。
他和素素吵架了。那天,他又带着一大罐的花茶回家了。素素经常说,她喜欢花茶的香味。两人逛街,路过公司附近的商场,看到一款茶味的口红,喜欢得不得了。她望着他。陈平看看素素欢喜的眼神,伸手拿起那款口红,只用那余光蹭了一下标价牌,喃喃了句,“口红还有这味道啊?”在柜台,欢喜的素素紧接着又望了望陈平,然后不动了,一动不动,好比一尊佛。柜台的服务员一再地向陈平介绍推荐。高阔的商场、光洁的大理石地面,耀眼的灯光折了又折,映红了素素的脸庞,也映白了陈平的脸面。女服务员不厌其烦地诉说着产品,陈平似有似无地在听着,如此殷勤,感觉自己越听仿佛越上了台面,倒不知怎么去打断她。看看素素,那尊佛还是没动。陈平对着服务员来了句,“向我推荐,我个大男人也不懂,怎么样你问问她。”他碰碰素素,佛动了。“也一般吧,先看看,谢谢。”然后拉着陈平的手,头也不回地离开。事后素素什么也没说,倒是陈平在路过超市的茶叶铺里,买了一大罐花茶。
晚饭的时候,桌子上特意摆着一大瓶从超市买回来的红酒,菜做好了,在灯的照耀下,有那么点儿迷醉。素素却说想喝茶。“你去帮我泡一杯花茶吧。”茶泡好了,陈平端到素素的桌前。素素拿起那一缸子的茶杯,微笑着把花茶水倒进高脚杯里。“我喜欢花茶的味道,今天我想喝茶。”就这样,就着陈平花两个小时做的土豆炖牛腩,素素喝着茶,陈平喝着酒,一对一饮。看着素素精致的脸庞,细细的画眉、长长挽起的头发、深蓝色的针织衫,配上有些伤感的举止颜色,陈平有点儿醉了。陈平是真心的喜欢素素。他想起自己的过往,从他第一次进城,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素素相识,三年了,自己真没有给过素素什么东西,就连一支花茶味的口红,他都会望而却步。不是不舍得,又好似不舍得。素素没说,但他明白。
“你生气了啊?”陈平快把一大瓶红酒喝光了,面对他的话,素素话语平静,“没有,一支口红而已,几百块我也觉得不值得。”“不是不值得,是我,”陈平借着酒劲儿嘟囔着,“我没有这个能力,也一直给不了你要的生活,我是个穷……”素素不想听,这种穷无尽的话,悲悯中透露着别样的自负,这种别样的自负是要把她抬到多高的道德制高点啊。在陈平看来,素素是个知识分子,念过书,上过大学,又有一份稳定的销售职业,比起他这个快递员要好得多。
“我家……想让我,回山西。”这话在素素心里发酵了一年多了,而当这句话挤出嘴的刹那,那味道就不再似她喝的花茶那样清香,就变成了红酒的醉麻,直冲陈平的心窝。要不是陈平爱情的“羁绊”,快奔三的素素恐怕早已奔赴乡村主妇的命运。那晚上,素素说了很多,陈平一直醉醉地听着,也痴痴地想着。从激情到安静,从不甘到波澜,他醉了,睡着了。唯有素素自语不停,茶酒不分。
“上车!”陈平的思绪连同身体被司机师傅突然大吼的一声扯回车上。弹弹身上的泥土,花猫脸的师傅重新回到驾驶座,发动机“轰”的一下,简单粗暴,拽着车厢在深山路上继续前行。“这车也太旧了,该换新的了,每次到这深山里都得抛锚啊。”车上有个小年轻憋着很久说了一句。“你才坐几回啊。呵呵,等我回家请示请示‘领导’。”司机师傅边抹额头上的汗珠边憨憨地回应着。一车人哄堂笑。静静窝在座上的自述常年生活在城里的陈平,似有一丝的朴实祥和之感。
这次陈平回家,是为一个人——陈婆。
这年的寒冬腊月,下了幾场大雪,在这全球变暖的天气,雪虽再无鹅毛之阔,然却湿冷交加。寒风抱住了雪的坠落,冻住了。就在天寒地冻的夜里,陈婆死了。
是隔壁三爷最先发现的。当年家里穷,三间老屋兄弟仨各一间,只是以后陆续成家,方用泥土和石块砌成了两面一人高的墙。那几日下了几天的大雪,白日街上本就人烟稀少,似乎都躲在房屋里避寒。三爷早起倒尿盆,走到自家墙根,就发现墙头那边的猪圈沿上,趴着一动不动的陈婆。三爷愣怔了,显然被眼前的情景吓着了,虽然陈婆已经九十二岁,但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作结局,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三爷来不及想,踉踉跄跄地推门而出,进入陈婆的院。陈婆已经冻僵了,她犹如一条风干的鱼。冬的早晨是寂静的,村里的人还在梦乡中,三爷倒一声没吭,只是手脚慌忙地试图托起她。不知是他不知所措慌了手脚,还是自知吭了也无人应答赶到,亦或是晓得陈婆大概早就魂归飞天了。
陈平背着双肩包,走到蜿蜒雪白的村道尽头,看到三爷坐在门口抽烟。 “三爷。”陈平的声音洪亮而简短,或者不知再说什么。
“哦,回来了。”三爷早已知晓陈平要回来,平静地应着声。三爷坐在老宅的木框上,烟圈在冷冻的空气中袅袅散去。陈平看到一张皴裂的老脸,犹如历经风霜的荒地,一旦没有了庄家的耕耘与滋润,就变得那么的贫瘠。
陈平跟着三爷的脚步先是去陈婆的灵堂前叩了三个响头,此刻的陈婆家显然是寂静的,并没有多少人,只有几个忙活事的人前前后后地跟着拾掇着,他们大多是邻里乡亲,唯独不见陈婆的女儿玲子。陈平问三爷:“玲姑呢?”“才被你小娥姐叫走了,不知啥事。”三爷谈到玲子有些气。倒是两辈的人,按理说,叔侄也没什么隔不开的交错,三爷却对玲子有些不满。“小娥姐回来了?”“嗯,昨儿刚回。”陈平没再问什么,心想先回家休整一下。他出了门右拐转进一个小道,向一个清光瓦亮的红砖房走去。这是陈平父母的家,离陈婆家不及三百米。陈平又见到了门前那两株粗壮的大榆树,一边一棵,安静地站在雪地里。从陈平小时候,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它俩在这寒冬里,光秃秃的,像极了两个光头的莽汉,没有半点儿衰老,反而干粗枝劲,仿佛要把这时光看穿。
“平儿回了啦。”花婶笑着迎出来,顺势接过陈平的背包,陈平没吱声,下意识地把背包一悠,背包太重,重重地撂到台阶上。花婶见状笑了笑,摩挲着手掌,“啊,那个,你爸在里屋呢。长新,平儿回来了。”陈平已经好些年没见他了。他是陈平的爹,一个陈平并不待见的爹,一个离异再娶的爹。对于花婶,陈平是不接受的,他自始至终认为的忠厚老实的爹,怎么会再娶呢?何况花婶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就看今天,陈婆还没发丧,怎么可以穿得花红柳绿?就算是半路入家,竟然连礼数和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懂吗?内心翻江倒海,一股气在漫漫灌入陈平的心胸,他看到一个瘦高老枯的躯体,在稀疏的门帘后钻出,闪入陈平脑海里的是,他的背有点儿驼了。
“几年了,陈婆唠叨了好几次,说平儿什么时候回来!”陈平有些意外,父亲的开场语竟然是关于陈婆的。他也知道,要不是因为陈婆,陈平不会这么快就回来,这可是几年来他和花婶第一次再看到这个孩子。“走,跟我把这些搬到陈婆家。”父亲用粗糙的手指了指墙角的一个大银盆,里边摞满了碗筷,“吊丧的人多,不够使。”父子的对话,有些单调。一路走着,陈平欲语难辞。他犹豫着,这几年想说的话,太多的思绪,犹如这路旁两道的雪,和土混在一起,成了雪泥,拿不起,摘不净,剥不开,似冻未冻,化而不流。
陈平见到了玲姑。玲姑满头的银发,风霜的脸皱纹明显,穿着一身白孝服,跪在小门口,烧纸的乡亲来了,吹打响起,玲姑就开始哇哇地哭起来,之后继续跪着,嗓子估计早已哭哑,目光呆滞。六十大几的人了,也是风烛残年,更显消瘦,弱不禁风的样子。中午吃饭,玲姑一改哭丧之样,招呼人前背后,似有一番总管架势。望着玲姑的背影,陈平边端着碗吃饭边想着,陈婆虽无儿,但玲姑终究是个能干之人,也不見得如三爷说的,会饿得和猪争食吃。上午和三爷说起陈婆,听到这样的结局,让常年在京城待着的陈平有些不解。大千世界,生活艰难,虽谋生不易,但衣饭总是尚可,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况且相信有玲姑在,陈婆断不能如此。
玲姑过来和陈平打招呼,拉着陈平的手,眼里净是亮光。“平儿这都三年不见了,到底是在大城市啊,不见黑,白净。”这话倒让陈平哭笑不得。又不是坐办公室谋得了什么好职业,送个快递起早贪黑,虽说挣得还行,都是汗水堆出来的,风吹日晒,怎么可能。“玲姑,陈婆她……”陈平望着玲姑的眼睛,从亮光慢慢崩塌,仿佛变成了一汪海水,止不住地开始抽泣。倒是陈平的父亲岔开了话题,“大姐,小娥在家呢?”“哎,这丫头……平儿你们好久不见了吧?现在正是没事,上家里吧。”陈平起身,去玲姑家。
他并没有,也没打算接身后玲姑投来的那意难平的眼神。陈平知道,谈起小娥,玲姑心里又是五味杂陈。
2
五年前,王小娥坐在返乡的大巴上,精神抖擞。
她已经三十多了,用陈平的话说,这个年纪也终于在城市安居乐业了。“终于”这个词陈平有点儿“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表姐王小娥比陈平大五岁,不像陈平高中毕业去城市打拼,她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毕业后在京城有个稳定的幼教职位。这让一心想让女儿留大城市的玲姑很是自豪,逢人边说:“小娥,大城市上班,编制内。”在玲姑的眼里,没编制的不叫上班,叫打工。小娥人长得漂亮,身边不乏追求者,用玲姑的话讲,挑来挑去,有钱有房的有的是,偏却最后挑花眼了,嫁了个穷同事。方才被玲姑称赞的“编制内”,立刻成为了她看不上的穷职业。结婚几年,如今连孩子都三岁了,还没有一砖一瓦。老公章程倒也实在,无奈再怎么努力,也才两家拼凑出个首付,在六环外买了个二手小一居。章程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一心想改变命运,发誓要在大城市扎根,如今安居了,也算是达成了心愿。对于买房,小娥本不赞同。对于过这种惬意平静的日子,她另有想法。
王小娥想到这些,内心的一点儿波澜被她强安了下去,望着车窗外宽阔笔直的柏油路,她心定了许多。两年前,那是她第一次决定“拔根而去”,这是章程说的,都扎根到城市了,怎么又要回去?妞妞和他怎么办?但是她却不认同,要说根,王家庄才是她的根呢。记得那次,春暖花开,深山里别样的香气四溢,一处处的泥泞,是建筑队在修路。所以那次特地让陈安开车来载她。“姐,城里那么好,咋要回来!”陈安一脸不解。小娥望着外边荒芜的土地,沉思不语。陈安是陈平的弟弟,也是高中毕业就去打工,只是和陈平不同的路径,陈平去了遥远的京城,陈安去的是离家近的县城。看看这从小长大的深山老林、古老而年迈的村庄,小娥的脑海里装着千军万马。
现在大巴车里的王小娥,熟悉家乡的变化,两年时间她望穿了村庄的每一片田地。这第二次返乡,缘起小娥去参加农大的培训,她带回来很多农业种植技术的书籍,为她的特色蔬菜种植基地。
车直接开到了“蔬菜种植基地站”。一排排现代化的蔬菜棚舍,矗立在两个村庄的外滩。陈家庄与王家庄两村相连,从外看就是一个村貌。小娥下车,一眼看到外滩的健身乐园。呀,一个月没见,这么快就建成了呢。心正感叹着,在健身乐园坐着的铁老汉夫妇向她走来。 “小娥啊,我们那两块儿地啥时候要啊?”老两口央求道。小娥儿银铃般地笑着,“叔婶,这不我外出俩月,马上蔬菜基地要再扩建,到时候您老的地,就流转给我。”铁老汉夫妇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啧啧称叹,“我就说小娥有本事,城里回来的大学生就是不一样。”
告别铁老汉夫妇,小娥直奔陈长新家。陈平让她捎回来一些保健品。“大舅,这是平儿拿给您的。”“好,好。”陈长新看似平淡的语调,掩盖不住落寞的念儿情,小娥感触到了。陈长新坐在门槛默默抽着烟,花婶忙接过东西,招呼小娥坐。烟圈儿顺着闷热的空气升腾,袅袅不定,小娥心想,这是要升腾到何处,才能以解大舅的相思。
“娥啊,回来两年啦,城里是多好啊,要回来。”陈长新的一番言语,夹杂着太多的抑扬顿挫,小娥听着,听出了许多意味。就好似他在对陈平说,平儿啊,几年不回来了,城市是多好啊,不回来。“大舅,平儿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打拼,他在城里很勤奋。”“这世上有多少是勤奋办不成的?他不像你,没文化又无胆子,卖苦力在那闯荡几年,过过北漂瘾也算了。老了咋办?”陈长新的肚子里如洪水猛兽,被话风撩起一个缝隙,就要倾斜之势。
“喝水,小娥。”花婶笑呵呵端来水,小娥谢过。望望眼前这个花枝招展的农家妇人,想着大舅的一车轱辘话,小娥想到了陈平。
那天的陈平,在陈婆葬礼的中午,来玲姑家找王小娥。
从陈家庄的陈婆家,到王家庄的玲姑家,几分钟的路而已,陈平走着,脑海却一直回闪着陈婆的镜像。玲姑家的门前也有两颗树,是高大的皂荚树。枝叶落尽,枝干承载着雪,陈平想,这雪要是瑞年多好。他推开大铁门,就看到小娥。小娥怀孕了,挺着肚子,躺在院子的竹椅上。
“姐。”陈平嘴角终于露出一丝笑。他和小娥的关系最好,小娥也是他的榜样和人生指路的灯塔。当年小娥考上大学,进而在城市工作,凤凰飞出了村窝,陈平以她为信念,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想和父亲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啥时候我才能像小娥姐那样啊,陈平一直这样想。其实父亲也早已不耕田了,陈平只是想单纯的离开农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没想到大学没考上,又不想像三年后的弟弟陈安那样,去县城工地盖房子,和父亲赌气,索性远走京城,也算和自己的榜样表姐在一个城市了。
“平儿,来,你回来咋不告诉一声,要不一起回了,以为你不回呢。”望着这个小自己五岁的弟弟,小娥心如针扎。她心疼他幼年母亲离开,后来又遇到父亲再娶的痛楚。她深知他在城市的不易和辛苦,从凌晨五点到晚上十点,他和那辆电动小三轮,一天走过无数遍大街小巷、社区居所。小娥不止一次看到过陈平父亲的牢骚、不解,除了她的母亲,玲姑,表示赞赏,她自己有时候都有些恍惚。这么辛苦为了什么?她自己是个幼儿教师,看到太多的凤凰男女,在城市打拼、买房、生子,虽然结果不同,但至少梦都是一样的。她也不止一次的为陈平的努力肯定,因为有向上的追逐的梦,人才活得有意义。可问题是,现在连她自己都在思考,梦与城市是不是必须连在一起。
“姐,听玲姑唠叨,你在城市不满,要回家?”陈平自然是迷惑的,“城市多好啊。”“哪里好?”陈平说起这个,滔滔不绝,“城市四通八达,工作机会多啊,电影院、饭店、商城,吃喝玩乐样样齐全,高楼林立……”小娥不想回答,因为回答起来,一筐话也说不够,这一筐话他已和章程说过无数次,她有自己的算盘。城市的家不能丢,章程在呢,而且刚开始有建蔬菜种植基地的想法时,小娥自己都心里没底,也不想拉章程“下水”。为这两地分居,章程还和她打了冷战,但最终没拗过她,小娥自己挺着肚子坐公共汽车回乡了。
“你呢?素素给我发信息说她回山西了。”听小娥提起素素,陈平低头不语。小娥理解素素,也更理解陈平,就好比她理解章程那样。每个人都逃不过现实的羁绊,这种羁绊不分年老年幼、地域人群。
两人聊着家常,陈安破门而入。“渴死我了。”陈安径直找水喝。“陈婆家那边儿怎么样?”小娥问。“别提了,还没到年根儿底下,年轻的都没回,劳力难找。”“歇歇,一会儿我和你去。”陈平讓弟弟坐下,随手递给他毛巾。陈平觉得弟弟在县城干得挺不错,只是建筑工地风吹日晒,比自己都要辛苦。
陈安大口喝着水,“你看看大街上,没几个年轻人,都是些老人和孩子。地荒芜了,变成了坚硬的土坷垃,我的几个哥们都被我们工地叫去盖房子了,去年咱爸想种块玉米地,做饲料养头猪,结果搭上种子、化肥的钱,还没算人力和运费,养头猪还赔钱。”“是,他就是一根筋,一年春种秋收,有这点儿工夫,去城里干几天零活,钱就出来了。”陈平应和着。小娥躺在椅子上听着,不语。
“安儿,现在活好干吗?”小娥突然问。“不如前几年了,建筑过剩,哪有那么多房子可卖。”陈安回答。陈平哼笑,“就这过剩卖不掉?我想买啊,买不起。”“那就回家盖啊,陈家庄有的是地。”小娥斜了一眼陈平。
陈平是到底听见了还是装作没听见,他起身望着屋后的那山坡,对着他俩说:“看,山坡这一大片小树秆,这种的什么啊?我记得以前光秃秃的土坡啊。”陈安放下矿泉水瓶,发话了:“以前?你都三年没回来了。你在城市快速跑步,村里也没闲着呢。”
这让陈平有些诧异。
“机械唯物主义者。”小娥说。“啥机械?”陈平更诧异了。小娥悠着躺椅,不再理他。
“那山坡上还有个观音庙呢。玲姑还去求过子,为小娥姐。”陈安笑着说。
小娥低头摸着肚子,淡然地说:“男女都一样,章程倒希望是女娃呢。”
“在城市男女都一样,在农村,养儿防老,那可不一样。”陈安说。
“怎么不一样?”陈平问。
“起码玲姑就不这么想。她说要是嫁了,甭管远近,总不能时刻在身边,真不如母随儿子安家的,到头儿来连个人影都摸不着。”
陈平突地一惊。
王小娥起身,伸伸懒腰,“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养儿也不防老,咱村儿的青年,有几个在家的?”
待到演奏吹打的绕村吹了三遍,陈婆发丧的时候到了。玲姑在众人的搀扶下,号啕大哭,小娥挺着大肚子,陈家兄弟手持花圈,和本家的一行人穿着孝服,缓缓前行。街道两旁多有老人带着孩子看的,有的不时抹着泪。三爷站在陈婆家门口,他悲恸、默然,久久望着远去的队伍,直到人群变得更小,哭声变得更弱,思绪变得更远。 陈婆院子里,只剩三爷。他默默地开始收拾一屋的杂物。陈婆的屋子平时都是玲姑在打理,他走进陈婆的屋子,看到床旁的墙角,堆满了几袋杂粮,扒开用手捻一捻,看来是历经多年没动过,都发霉了。他舍不得扔掉,虽然陈平、小娥,甚至包括长新一辈,现在都已早不种田,但是看到发霉的粮食,他还是有些心疼。
他用衣袖抹抹眼角。陈婆不缺粮啊,三爷感叹着。
炮竹一声接一声,在悠远的深谷里回荡,三爷斜靠在陈婆院子角落的椅子边,睡着了。
3
等三爷醒来,已经过了两天一夜。
他迷迷糊糊,睁开蒙眬的眼,发觉自己正躺在一床挂有蚊帐的凉席上。他一时没反应过来,想起身,却感到头一阵疼,身子也虚得不由自主,摸摸脑袋,头上缠了一圈绷带。
他自己起不来了,他躺在这陌生的床上,仰看眼睛所够到的一切。床沿雕刻着木质的小花和草叶,凉席下铺了一床深蓝色的粗布床单,不远处是淡黄色的松木桌,桌上摆着精致的茶杯和茶壶,屋子不新,但很整洁,看得出屋主人是个爱干净的人。他突地感觉一阵清香,一下清醒了很多,正想着,从屋门跨进来一个姑娘,她手里捧着一束金达莱。
“你可算醒啦。”面前的这个姑娘梳着长长的辫子,高鼻梁、大眼睛,笑得灿烂,和她手里的金达莱一样。
“我这是在哪里?”三爷试图探望窗外的世界。
“我家。”姑娘说着,又回头朝着屋门大喊了几句,过了一会儿,一个和蔼的老妈妈端来一碗粥。
朝鲜语,是的,没错,听着姑娘的喊叫,三爷的脑海在翻滚。这几天的朝鲜战场炮火连天,志愿军进攻敌军的堡垒,三爷和战士一起打了三天,敌军炮火威猛,久攻不下,我方伤亡惨重,战士们浴血奋战,三爷所在的一个连最后被敌军逼退到一个山洞里, 三爷和战士们早已粮弹耗尽,一个炸弹过来,洞里的人都躺下了。
“敬爱的战士,喝口粥吧。”姑娘上前。三爷忙端碗谢过。粥热腾腾的,很温暖。
姑娘已经把那束金达莱插在了桌子的花瓶里。三爷望着那束鲜艳的金达莱,它生于山地,长于松林,在中国的东北叫兴安杜鹃。金达莱这个词,在这位十八九岁的小伙子的脑海里,刻了字,绣了图,一株株火红的金达莱,会织出朝鲜姑娘迷人的笑脸。
后来,三爷又投入到战斗。一阵春风,吹到了三爷的生命里,又顷刻吹走。直到三年后,抗美援朝胜利,三爷回到中国,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位姑娘,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一概不知。三爷一生未娶。他这一辈子最喜爱的,就是兴安杜鹃。深山野岭,他记不得有多少次,带过战友,带过父母,带过陈平,看过万紫千红和争奇斗艳的杜鹃花海。
夜寂,雪白,房檐下一根老线牵着白炽灯,被寒风吹摇。
灯下,陈平、小娥、陈安,聆听三爷。
也是在同样一个黑夜,三爷背着二哥收拾好的行军包,在月光下走出了陈家庄。
那个时候家里穷,父母是抹着泪水把三爷送去前线当了兵。由于年纪小,三爷被安排做了勤务兵,不用上前线,生活吃穿还有了保障,比起在老家四处讨生活的同村人,三爷算没有吃多少苦。又过了没几年,共产党解放全中国,新中国成立了,从此远离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天下太平。
三爷的父母是从书信中得知他远赴了朝鲜参加抗美援朝,而且这一去,便是三年。三年里,家里对三爷的消息知之甚少,于是父母对孩子的思念,从一个变成了两个,从涓涓流淌的小溪,变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只有陈平的爷爷依旧陪在他们身边。
陈平没见过大爷,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只是听爷爷讲过,大爷可是个“武功盖世”的江湖人。早些年因为东奔西跑,又会几下子把式,四处闯荡,那时候时局又很动荡,大爷又不像爷爷那般憨厚,安心认命地在山里耕地划田,早年干过红薯的买卖,后来又与外省人合伙开煤矿,据爷爷说的是“不着调”,几年折騰下来,挣钱没有倒是不知,只是从内蒙领回来一个木讷的大肚子女人,父母看明白了一切,忙给他们张罗成了亲。殊不知孩子还不到满月,大爷就又去了内蒙。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这个女子就是陈婆。她一个人带着玲姑长大,本就木讷,自从大爷走了后,便更加寡言少语。陈婆方形脸,右脸蛋有一道伤疤,后来据她自述,是在内蒙遭遇抢劫落下的。这段经历陈婆日后提及多次,每次寥寥数语,最后总要加上一句:“陈箜却是个好人。”陈箜是大爷的大名,一心思念大爷的家里人捉摸不透,每问及大爷这几年干了些什么、怎么样,她也只是左一句、右一语,反复提及抢劫一事,临了还是那句“陈箜却是个好人”,让只能从她这里打听些大爷消息的家里人不知所以。家里人都很喜欢她、照顾她。陈婆干起活来像极了风火轮。砍柴割草、喂猪下地、做饭养孩子,又兼顾把大爷的父母都照顾得周全。人都说,没有大爷的陈婆,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每当村里人说起,陈婆都会心一笑。
陈婆爱笑,而且笑得腼腆。就是这样一个爱笑的女人,那次发火着实惊了众人。
晚霞映红了陈家庄的水田,在地里劳累了一天的陈婆,直觉得腰酸背痛,这水田劳作,陈婆和村里的男人一样,赤脚插秧,一颗颗秧苗被陈婆插进泥土。陈婆知道,插进去的那一刻,秧苗就算安命了,连同自己和家人也会安命了。
陈婆在田间坐久了,愣怔怔地,看着那一片片的晚霞,像极了诱人的红薯干。晶莹剔透,软嫩适中,以前陈婆最喜欢陈箜给他晾晒的红薯干。可这是云朵啊,并不是红薯干,陈婆突然想起了该是做晚饭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还不能回家,得先去公社记工分。陈婆拍拍屁股上的土。这一天的活儿全得靠这个笔记本呢,心这么想着,还没走到公社门口,就听到公社院子里王书记露着大嗓门吆喝:“陈婆子,就差你了。”陈婆笑着推开公社大门,挽着套袖,看到桌子上丢的笔记本,她拿起,又放下。她感到脑子要炸了。
“王书记,今天咋只有5分呢?”陈婆说出来的话语却很平静。
“按照工作量,就得记5分。上午你刚到水田,不一会儿就回家了,愣是到晌午吃饭才回来,按理说……”王书记漫不经心地放下大茶缸,上下打量了一眼陈婆。 “可是玲子今天上午上山割草,扭伤了脚,我才回去的啊。”陈婆的语调有些激动。
“所以要扣半天的啊。”
“不能扣!”陈婆语气坚定而有力。她显然急了。
本来坐着的王书记,这下起来了。这起来的意思,一是惊叹竟然有社员这么果断地说出这般语气的话来,二是他也惊讶平常寡言温柔的陈婆,也有这般时候。
王书记并没有为难陈婆的想法,倒只是按照规矩来办事,他踱步院里,一边安慰着陈婆,一边在想,这本是按天记分的,怎么到你这里就“不能扣”了呢?
陈婆也并没有为难王书记的想法,只是她心里不平衡。自己是少去了半天,可是活没有少干。一块儿翠绿的秧苗田,上午临走前缺了几棵苗,中午回来时还是那几棵,泥水地里没插秧啊,两个男人坐在地埂边睡大觉呢。到头来,这一天的工作量,全是在下午完成的,陈婆心不甘,要是按工作量记工分,我得15分,那两个男人加起来还没5分呢。
结果自然还是5分。王书记眼看着陈婆在院子里吼翻天,吼得彩云落山,骂得半个山村都能听到。他心想着,吼吧,骂吧,肚子里的委屈、不甘,这几年孤儿寡母的辛劳,总得有个发泄的出口。
家家炊烟升起,玲子的腿动不了,肚子还饿着。她坐在家门口的皂荚树下,望着陈婆归来。
风吹过陈婆凌乱的发,完成对生命艰辛的救赎。
等这风吹绿了陈婆家门口的皂荚树,又过了好几年。等到玲子出嫁时,陈婆的粮仓堆满了粮。有了自己的承包责任田,吃穿是不愁了。陈婆这么思忖着,坐在皂荚树下,又有了平实的笑。玲子嫁去了王家庄。只剩下她一个人了,看着家门口的路上來来往往的行人,她闲了下来。靠着墙角打盹,望着后山遥想,就这样打发着农闲的每一天。她像一个铁盒子,就那样摆放在门口的皂荚树下,生锈了。农忙时,她风风火火,活动活动又变得光亮起来。
没人知道,盒子里在想什么。
接下来,玲姑、陈长新相继结婚,小娥、陈平、陈安相继出生,长大成人。岁月尘封了这个铁盒,也没人去关心盒子里的秘密。
“属于你们的世界开始了。”三爷对三人说。
三爷说这话的时候,已经起身,累了几天,他想回家休息,“年纪大了,身子扛不住。”陈平要送三爷,被他挡下,“不要,习惯了走夜路。你们年轻,倒要走好当下的路啊。”
三爷有一米八的个头,背稍驼,身子硬朗,走路稳健。
4
每当陈平窝在几平的出租屋里,吃着外卖,他就会想素素。
屋子虽小,却是个十足的景观屋。从窗外能遥望东三环,国贸大楼点缀着窗内的单调心情。车流熙攘,噪音持续,偶尔透透气,陈平赶紧又关紧窗户。
十多年啦,这一切想起来有些过眼云烟。陈平想着他刚来时,十号线还是个半圆,就那么几条地铁线,如今密密麻麻的,每次去哪都得提前在手机查半天,从哪倒车,从哪下车。而且地铁里上台阶、下台阶,人群都行事匆匆,唰唰唰,有种莫名的紧迫感。人说,长时间坐地铁,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陈平倒是不常坐地铁,因为他的快递员工作,每天都是在固定的片区里收快递、送快递。这十年,城市变化迷乱了陈平的眼,他还记得当时在一个破旧的二楼网吧,上台式电脑,聊QQ,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认识的素素。后来,网络入户普及,陈平买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倒是迷上了游戏,这让素素很不高兴。直到现在,素素已经离开了多年,他一有空就躺在床上,抱起手机玩手游。现在是移动手机的天下。
叮咚一声,是微信。陈平划开手机,是小娥发来的。
“怎么,想得怎么样?来不来?”小娥的语音后,附着一个笑脸表情。
“王厂长,你让我好好想想啊。”陈平特意把“王厂长”的语调拉长。
陈平之所以叫王厂长,是因为小娥想办小食品加工厂。
通过土地流转,小娥的生态蔬菜种植基地有了规模,并且通过丈夫章程的牵线,城市的连锁超市全程负责收购,销路不成问题,又盘活了土地,农民还能分到流转费,村民对于小娥,称赞佩服。而小娥又开始着手办小食品加工厂,厂房都盖起来了,唯独缺工人。
微信里,陈平不止一次和小娥讨论起小食品加工厂的事。
“姐,你都把蔬菜种植基地经营得这么好,为啥还要开厂子?”陈平说。因为他知道,办厂子需要资金,更重要的是需要工人。“咱们村的土地是活起来了,但是我弄蔬菜种植基地,最终目的是让村民过得更好。”小娥有自己的打算。“村民现在的土地被利用,还能得到一笔钱,他们很好。”“不好。”小娥说。
陈平在手机的那头,静静地等着小娥的后续消息。他想,接下来她要高谈阔论了。
“平儿,你爹想你了。还有三爷。”
陈平没等到小娥的“高谈阔论”,等来的是他的泪眼崩塌。他环顾四周简陋的出租屋,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有了白发。
这白发和十几年前愤怒的父亲头上的白发一样,根根竖立,就像一根根针。
同县城的花婶和父亲一同来了。让陈平和陈安有些意外。父亲带她去过三爷家,算是见过了长辈。在两兄弟眼里,这个女人有些鲜艳。
她没化妆,只是简单利索的盘头,配上红色的毛衣,黑色宽腿裤,一双半高跟皮鞋,鼻梁稍塌,但是拉低不了她神采飞扬的脸庞。她笑着给兄弟俩点头。兄弟俩没反应。
“叫阿姨。”父亲脸一沉。
陈平早就听三爷说过父亲会领回来一位“阿姨”,但是没想到今天终于来临了。他不想叫她阿姨。他只想念自己的母亲。
父亲早年是民办老师,他对母亲的记忆只停留在一个印记里。五六岁的他,躺在炕上醒来,母亲在一旁的灶头和面,并顺嘴向他嘴里塞了一口烧鸡。后来的故事都是从街头巷弄听来的,母亲嫌弃父亲穷,离他而去,也离两兄弟而去。
但陈平还是想念自己的母亲。也想念那口烧鸡。那时候家里穷,陈平唯一感觉最香的,就是那一口烧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