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程度来说,一个乡镇小学的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不是取决于中心小学,而是取决于数量众多的薄弱村校的整体素质。但由于种种原因,素质教育推行至今,同一乡镇小学中,中心校与村级学校、村级学校与村校之间教学水平差距依旧突出。究其原因,教师的责任心不够、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落后是最大根源。那么,如何缩小乡镇内各村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关注教师的教学现状,提高薄弱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良策。
一、关注教师的教学现状
“两基”迎国检期间,各地政府下大力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辖区学校的校容校貌,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校际间校园建设的均衡性、公平性。然而,不少乡镇小学村校之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成长和校本自主培养体系不完善,导致目前农村乡镇内教师教学差距日益凸显。
(一)教师业务素质低下
就同一乡镇而言,村一级小学的教师大多是从民办、代课教师转正的,教师年龄老化严重,学历偏低,基本功不扎实,学历难再升,外出参加有益培训少之又少;一些中年教师则缺乏自我反思精神,科研意识淡薄,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知识面窄,即便参与素质教育改革已有一定时日,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在市场经济物质浪潮的冲击下,不少教师拜金主义思想严重,部分村一级的资深教师忽视本乡镇中心小学的规章制度,无视家长的怨言,对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充耳不闻,自身业务水平越来越低。个别村级学校则由于规模小,条件差,缺乏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必要条件,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缺编情况严重,学校常年没有注入新鲜血液。这些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导致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职业倦怠
在乡镇村一级小学,由于条件限制,教师集体的教研氛围不浓,实效不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的步伐。受环境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停留在服从和听从的层面,对学校安排的工作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敷衍了事;有的教师则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就在原地踏步,不思进取;有的教师缺乏工作动力和压力,成天无所事事。尤为严重的是,多数青年教师不安心本职,一心只想往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外乡镇或乡镇内规模较大的学校发展,一旦调动无望,就意志消沉,精神落寞,不思进取,对待日常教学工作得过且过。以上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拉大了乡镇中心校与村校之间、村校与村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距。
二、缩小乡镇内村校间教学质量差距的办法
(一)正视学校基础,寻求最佳的联合方式
校际牵手,多方联动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有助于学校及教师间优势互补,促进校际和谐发展,做到最佳组合,达到“协作”目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联合对象。选取两所学校作为联合对象,选对象时要从两方面来考虑:(1)两个学校的优势不同。倘若A校数学有优势,B校语文有优势,那么这两个学校就可以优势互补。(2)两个学校离得近。近距离可以让两所学校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便于轮流举办教研活动,进而营造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氛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2.定期开展校际联合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学情,两校可以从培训、备课、听评课等方面狠下工夫。培训主要从两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培训内容要充分体现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备课则立足班情和学情,方式有自主备课、集体同备、微格备课、单元集体备课;听课可以开展年级、师生交叉听课;评课则要求主评者要全面且有理论支撑,集体评议时至少是“2 2”评估,上课多为分年级上探究课。
(二)就地取材,成立骨干教师团队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生力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促进教师间教学经验的交流,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一乡镇的不同学校或多或少会有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从各校中精心挑选优秀教师组建骨干教师团队,优先派出参加各种培训,并鼓励这一团队在校际间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讲座、课堂教学培训、优化课堂展示,以此触动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念,引领全体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关注、参与、支持新课堂教学。教师们在听讲、观摩、点评等活动中自然而然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揣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进而有效地调整自己教与学的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大面积提高校际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发展。
(三)实行教师支教制度
支教工作可以激活同一乡镇校际间的信息互通,扩大校际教师间的互动联动空间,是实现校际教师教学质量同步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农村同一乡镇中,多数村级学校规模小,条件差,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而一部分学校(尤其是教学点)由于地处偏僻边远山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不少教师“不敢去也不愿去”,有的多年“派不进教师,留不住人”。在这种境况下,以乡镇中心校为单位,建立教师支教制度是极其必要的。从教学质量相对优越的中心小学或有名的村级学校选派“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精力充沛,冲劲十足,创新意识强,课改理论足”的青年骨干教师到乡镇内教学质量相对滞后的学校参加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让他们为受教学校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去可贵的师德行为,真正给教师们以榜样、以培养。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实现乡镇内教学质量同步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努力。只要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校际间学习交流的长效机制,就能缩小村校之间教学质量差距,实现区域内、群体之间教师队伍素质的均衡提高,从而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步发展。
(责编陈剑平)
一、关注教师的教学现状
“两基”迎国检期间,各地政府下大力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辖区学校的校容校貌,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校际间校园建设的均衡性、公平性。然而,不少乡镇小学村校之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成长和校本自主培养体系不完善,导致目前农村乡镇内教师教学差距日益凸显。
(一)教师业务素质低下
就同一乡镇而言,村一级小学的教师大多是从民办、代课教师转正的,教师年龄老化严重,学历偏低,基本功不扎实,学历难再升,外出参加有益培训少之又少;一些中年教师则缺乏自我反思精神,科研意识淡薄,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知识面窄,即便参与素质教育改革已有一定时日,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在市场经济物质浪潮的冲击下,不少教师拜金主义思想严重,部分村一级的资深教师忽视本乡镇中心小学的规章制度,无视家长的怨言,对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充耳不闻,自身业务水平越来越低。个别村级学校则由于规模小,条件差,缺乏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必要条件,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缺编情况严重,学校常年没有注入新鲜血液。这些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导致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职业倦怠
在乡镇村一级小学,由于条件限制,教师集体的教研氛围不浓,实效不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的步伐。受环境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停留在服从和听从的层面,对学校安排的工作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敷衍了事;有的教师则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就在原地踏步,不思进取;有的教师缺乏工作动力和压力,成天无所事事。尤为严重的是,多数青年教师不安心本职,一心只想往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外乡镇或乡镇内规模较大的学校发展,一旦调动无望,就意志消沉,精神落寞,不思进取,对待日常教学工作得过且过。以上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拉大了乡镇中心校与村校之间、村校与村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距。
二、缩小乡镇内村校间教学质量差距的办法
(一)正视学校基础,寻求最佳的联合方式
校际牵手,多方联动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有助于学校及教师间优势互补,促进校际和谐发展,做到最佳组合,达到“协作”目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联合对象。选取两所学校作为联合对象,选对象时要从两方面来考虑:(1)两个学校的优势不同。倘若A校数学有优势,B校语文有优势,那么这两个学校就可以优势互补。(2)两个学校离得近。近距离可以让两所学校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便于轮流举办教研活动,进而营造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氛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2.定期开展校际联合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学情,两校可以从培训、备课、听评课等方面狠下工夫。培训主要从两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培训内容要充分体现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备课则立足班情和学情,方式有自主备课、集体同备、微格备课、单元集体备课;听课可以开展年级、师生交叉听课;评课则要求主评者要全面且有理论支撑,集体评议时至少是“2 2”评估,上课多为分年级上探究课。
(二)就地取材,成立骨干教师团队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生力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促进教师间教学经验的交流,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一乡镇的不同学校或多或少会有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从各校中精心挑选优秀教师组建骨干教师团队,优先派出参加各种培训,并鼓励这一团队在校际间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讲座、课堂教学培训、优化课堂展示,以此触动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念,引领全体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关注、参与、支持新课堂教学。教师们在听讲、观摩、点评等活动中自然而然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揣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进而有效地调整自己教与学的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大面积提高校际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发展。
(三)实行教师支教制度
支教工作可以激活同一乡镇校际间的信息互通,扩大校际教师间的互动联动空间,是实现校际教师教学质量同步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农村同一乡镇中,多数村级学校规模小,条件差,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而一部分学校(尤其是教学点)由于地处偏僻边远山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不少教师“不敢去也不愿去”,有的多年“派不进教师,留不住人”。在这种境况下,以乡镇中心校为单位,建立教师支教制度是极其必要的。从教学质量相对优越的中心小学或有名的村级学校选派“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精力充沛,冲劲十足,创新意识强,课改理论足”的青年骨干教师到乡镇内教学质量相对滞后的学校参加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让他们为受教学校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去可贵的师德行为,真正给教师们以榜样、以培养。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实现乡镇内教学质量同步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努力。只要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校际间学习交流的长效机制,就能缩小村校之间教学质量差距,实现区域内、群体之间教师队伍素质的均衡提高,从而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步发展。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