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述法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历史学科不同于某些其他学科可以演示、实验,而是按时间顺序,讲授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表象的形成,固然离不开直观教具的作用,但是历史上每一历史现象并非都采用直观的,即使某些完全能让学生感知的历史现象,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的讲述,才能收到效果。
根据不同教材内容,讲述方法可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如:介绍历史事件的过程,用叙事性叙述。其中,主要的情节、或典型的历史现象,则用描写性叙述;有些内容虽属次要,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不能缺少的,便可用概述的方式进行;有些内容,只需朴实地、清晰地说明,就适宜用讲解的方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必须分析和总结具体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本质,形成历史概念。这里就教学实践,浅析讲述法的几种运用。
1.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内容的叙事性叙述
为了有效地进行叙事性叙述,必须讲究情节组织。组织情节时,可以象文学作品的结构一样,具有情节的开端、情节的发展、情节的高潮、紧张趋势的下降和情节的结局。教师必需具备善于把历史事件的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中所表现的矛盾冲突,一个接一个地展开,扣人心弦。叙事性叙述始终要讲得生动感人,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如:讲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魏征曾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这样,人物活动的一出现,在学生思想中产生悬念,迫切希望了解情节的展开情况,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又集中了学生注意力,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接着,教师叙述: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大家听了,才没话可说。说明了唐太宗用人选贤任能,捐弃前嫌。
叙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泛,而要运用好叙事性叙述必须把握四个方面:①紧扣教材。按照教材内容展开,忌另搞一套,允许补充史实,但须具有典型性、科学性;②具体明确。讲清基本史实,力求条理清楚;③富有情感。从历史对象具有多样性特点出发,应用不同语调和感情叙述;④科学准确。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主观臆造历史情节。
2.对典型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的本质特征和行为表现,进行绘声绘色地以具体细节和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性叙述
描述仅对局部现象进行有声有色、且富于时代色彩的描绘,生动地再现过去而深印于学生脑海之中,它毋须组织情节。因此,它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形成具体而鲜明的历史表象的极好方法。要做好描述工作,首先要选择描述的对象,如典型人物、地理环境、情景场合等,能如实地反映其时代特征,再现历史映象,使学生获得具体的历史感性知识。成功的描述,能使学生感到仿佛是过去事件的目击者。因此,对描述对象,要有一定的材料以充实历史的形象,教师的语言要求生动、具体、富有情感又深入浅出,且充满时代色彩。如:讲秦始皇大兴土木:仅建造渭水边的阿房宫和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两项工程,就征用了70万劳力!秦皇陵,高50余丈(丈,长度单位。10尺为一丈),周围5里多,内筑各式宫殿,陈列着各色珍奇珠宝,用明珠作成日月星辰,用水银作成江河湖海;阿房宫,东西宽500步(步,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8尺为步,秦代以6尺为步。一般5尺为步),南北长50丈,庭中能容纳上万人,殿中可以竖立5丈高大旗。宫前立12个铜人,各重24万斤。后来项羽入关,焚烧了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才熄灭。这样,把学生的想象带到了当时兴建时的场面、规模及人民受劳役之苦情景之中,映现出的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历史图画,深深印入学生的头脑,并形象具体地揭示和说明课题的中心内容与中心思想。
描述的生动具体和充实的细节有关。因此,选材要注意科学性,使学生形成的历史表象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因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肤浅,知识水平不高,对历史知识的基础概念思维是抽象、表象的,可能把历史现象简单化、现代化。错误的历史形象会影响历史概念的正确性,如:讲北宋初对辽用兵,就涉及到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广泛的杨家将故事:学生耳濡目染之民间传说、图册、小说、影视中的情节极为精彩。教师应指出“杨门女将”中以佘太君(折太君)为中心,包括她的七个儿媳妇——柴郡主以至七娘,还有女儿八姐九妹、孙媳妇穆桂英以及丫头杨排凤等等。这些人物除佘太君外,其他人在史书中均无记载,而是后人文学艺术加工增添的,这只能说明人民总是怀念、尊敬历史上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点明这样情况,从而展开由表象到概念,由感性到理性思维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概念。
为使描述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需遵循:①围绕教学目的。描述能增强史实的形象性,但必须从教材内容出发,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忌喧宾夺主;②选择典型材料。历史上的人们活动是由众多的细节综合而成,课堂不可能对任何详情细节都进行描述,而要选择足以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映象的典型材料,并为学生形成正确历史概念提供条件;③明确指导思想。对统治阶级及其代表者在政治、生活方面的情节描述,其没落、不良倾向的一面应给予揭露、说明;④重视学生实际。对任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及思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使描述以学生的实际出发。
3.对一些次要的史实的概括性叙述
在课堂教学中,因时间限制,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教材所列全部内容都采用叙述和描述的方法进行讲述,但为了保持历史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帮助学生了解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对那些次要的但又必须交代的部分,如概括介绍某些事件的过程、或现象的次要情况,学生不知道这些,就不可能获得系统的知识和了解历史的全貌。如:讲战国时各大国连年征战,形成当时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地图,问:“靠西北和北部有哪几个诸侯国?”学生回答后,教师扼要点明秦、赵、燕三国除了为争夺土地、人口进行兼并战争外,还为抵御外族入侵修筑了防御的长城,为秦朝修缮和连接成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埋下伏笔铺垫,并形成系统的知识面貌。又如:讲中国近代史军阀割据纷争:当时的北京段祺瑞政府于1917年7月下令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它虽不是教材的重点,但有必要扼要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作战的双方、结果,为后面讲述“五四”运动的爆发起承上启下作用,以加强历史知识系统性。
概述的特点是简明扼要,只需用朴实的语言具体连贯地、有条理地说明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现象的有关方面,不需要组织情节,也不要求讲究感染力和形象的生动性。在具体运用中,常常与叙述结合起来,讲述某一完整历史现象、事件的过程,有时也可单独运用概述来讲述某些个别的历史现象或事件。
4.对比较枯燥的历史内容进行说明性叙述
有些历史内容,如: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某些文化成就等,由于知识性强,情感因素少,也无情节,往往偏于概念,比较枯燥。因此,适宜以选择讲解法,它主要要求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具体、明白、科学的说明与解释。讲解法要使学生印象深刻,易于理解接受,常常结合阅读并采用教具演示,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加一定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师讲解语言要求条理分明,富有逻辑性。如:对“颜筋柳骨”的讲述:“筋”特性柔,有弹性;“骨”特性刚,有硬度。教师准备《多宝塔碑》、《玄秘塔碑》字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出两位书法家书法笔画的不同特点,后人把颜书和柳书并称为“颜筋柳骨”。对于初一年级阶段的学生,除了个别学生具有鉴赏书法艺术基础外,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这样的基础。教师可进一步以简明的语言举出,其风格犹如同学们欣赏音乐舞蹈中“轻歌曼舞”与“劲歌热舞”,各具特色,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样讲解既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如:讲近代美国“大棒政策”:是由1901-1909年担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策划制定的。他说:“我非常喜欢西部非洲一句格言‘言语温和与带一根巨棒,你将走得更远’”又说:“应付国际关系的正当办法,在于嘴里说话要温和,手里要提一根大棒”,“大棒政策”因此而得名。通过这样具体的引用、解释,大棒政策的形式、实质不言而喻。
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到形成历史概念的认识过程中,首先必须讲述历史的具体事实。在一节课内各种教学方法和方式是交替使用的,根据本节课教材的重点、学生年龄特征和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不同教材内容,讲述方法可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如:介绍历史事件的过程,用叙事性叙述。其中,主要的情节、或典型的历史现象,则用描写性叙述;有些内容虽属次要,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不能缺少的,便可用概述的方式进行;有些内容,只需朴实地、清晰地说明,就适宜用讲解的方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必须分析和总结具体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本质,形成历史概念。这里就教学实践,浅析讲述法的几种运用。
1.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内容的叙事性叙述
为了有效地进行叙事性叙述,必须讲究情节组织。组织情节时,可以象文学作品的结构一样,具有情节的开端、情节的发展、情节的高潮、紧张趋势的下降和情节的结局。教师必需具备善于把历史事件的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中所表现的矛盾冲突,一个接一个地展开,扣人心弦。叙事性叙述始终要讲得生动感人,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如:讲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魏征曾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这样,人物活动的一出现,在学生思想中产生悬念,迫切希望了解情节的展开情况,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又集中了学生注意力,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接着,教师叙述: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大家听了,才没话可说。说明了唐太宗用人选贤任能,捐弃前嫌。
叙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泛,而要运用好叙事性叙述必须把握四个方面:①紧扣教材。按照教材内容展开,忌另搞一套,允许补充史实,但须具有典型性、科学性;②具体明确。讲清基本史实,力求条理清楚;③富有情感。从历史对象具有多样性特点出发,应用不同语调和感情叙述;④科学准确。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主观臆造历史情节。
2.对典型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的本质特征和行为表现,进行绘声绘色地以具体细节和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性叙述
描述仅对局部现象进行有声有色、且富于时代色彩的描绘,生动地再现过去而深印于学生脑海之中,它毋须组织情节。因此,它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形成具体而鲜明的历史表象的极好方法。要做好描述工作,首先要选择描述的对象,如典型人物、地理环境、情景场合等,能如实地反映其时代特征,再现历史映象,使学生获得具体的历史感性知识。成功的描述,能使学生感到仿佛是过去事件的目击者。因此,对描述对象,要有一定的材料以充实历史的形象,教师的语言要求生动、具体、富有情感又深入浅出,且充满时代色彩。如:讲秦始皇大兴土木:仅建造渭水边的阿房宫和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两项工程,就征用了70万劳力!秦皇陵,高50余丈(丈,长度单位。10尺为一丈),周围5里多,内筑各式宫殿,陈列着各色珍奇珠宝,用明珠作成日月星辰,用水银作成江河湖海;阿房宫,东西宽500步(步,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8尺为步,秦代以6尺为步。一般5尺为步),南北长50丈,庭中能容纳上万人,殿中可以竖立5丈高大旗。宫前立12个铜人,各重24万斤。后来项羽入关,焚烧了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才熄灭。这样,把学生的想象带到了当时兴建时的场面、规模及人民受劳役之苦情景之中,映现出的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历史图画,深深印入学生的头脑,并形象具体地揭示和说明课题的中心内容与中心思想。
描述的生动具体和充实的细节有关。因此,选材要注意科学性,使学生形成的历史表象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因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肤浅,知识水平不高,对历史知识的基础概念思维是抽象、表象的,可能把历史现象简单化、现代化。错误的历史形象会影响历史概念的正确性,如:讲北宋初对辽用兵,就涉及到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广泛的杨家将故事:学生耳濡目染之民间传说、图册、小说、影视中的情节极为精彩。教师应指出“杨门女将”中以佘太君(折太君)为中心,包括她的七个儿媳妇——柴郡主以至七娘,还有女儿八姐九妹、孙媳妇穆桂英以及丫头杨排凤等等。这些人物除佘太君外,其他人在史书中均无记载,而是后人文学艺术加工增添的,这只能说明人民总是怀念、尊敬历史上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点明这样情况,从而展开由表象到概念,由感性到理性思维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概念。
为使描述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需遵循:①围绕教学目的。描述能增强史实的形象性,但必须从教材内容出发,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忌喧宾夺主;②选择典型材料。历史上的人们活动是由众多的细节综合而成,课堂不可能对任何详情细节都进行描述,而要选择足以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映象的典型材料,并为学生形成正确历史概念提供条件;③明确指导思想。对统治阶级及其代表者在政治、生活方面的情节描述,其没落、不良倾向的一面应给予揭露、说明;④重视学生实际。对任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及思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使描述以学生的实际出发。
3.对一些次要的史实的概括性叙述
在课堂教学中,因时间限制,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教材所列全部内容都采用叙述和描述的方法进行讲述,但为了保持历史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帮助学生了解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对那些次要的但又必须交代的部分,如概括介绍某些事件的过程、或现象的次要情况,学生不知道这些,就不可能获得系统的知识和了解历史的全貌。如:讲战国时各大国连年征战,形成当时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地图,问:“靠西北和北部有哪几个诸侯国?”学生回答后,教师扼要点明秦、赵、燕三国除了为争夺土地、人口进行兼并战争外,还为抵御外族入侵修筑了防御的长城,为秦朝修缮和连接成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埋下伏笔铺垫,并形成系统的知识面貌。又如:讲中国近代史军阀割据纷争:当时的北京段祺瑞政府于1917年7月下令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它虽不是教材的重点,但有必要扼要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作战的双方、结果,为后面讲述“五四”运动的爆发起承上启下作用,以加强历史知识系统性。
概述的特点是简明扼要,只需用朴实的语言具体连贯地、有条理地说明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现象的有关方面,不需要组织情节,也不要求讲究感染力和形象的生动性。在具体运用中,常常与叙述结合起来,讲述某一完整历史现象、事件的过程,有时也可单独运用概述来讲述某些个别的历史现象或事件。
4.对比较枯燥的历史内容进行说明性叙述
有些历史内容,如: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某些文化成就等,由于知识性强,情感因素少,也无情节,往往偏于概念,比较枯燥。因此,适宜以选择讲解法,它主要要求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具体、明白、科学的说明与解释。讲解法要使学生印象深刻,易于理解接受,常常结合阅读并采用教具演示,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加一定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师讲解语言要求条理分明,富有逻辑性。如:对“颜筋柳骨”的讲述:“筋”特性柔,有弹性;“骨”特性刚,有硬度。教师准备《多宝塔碑》、《玄秘塔碑》字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出两位书法家书法笔画的不同特点,后人把颜书和柳书并称为“颜筋柳骨”。对于初一年级阶段的学生,除了个别学生具有鉴赏书法艺术基础外,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这样的基础。教师可进一步以简明的语言举出,其风格犹如同学们欣赏音乐舞蹈中“轻歌曼舞”与“劲歌热舞”,各具特色,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样讲解既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如:讲近代美国“大棒政策”:是由1901-1909年担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策划制定的。他说:“我非常喜欢西部非洲一句格言‘言语温和与带一根巨棒,你将走得更远’”又说:“应付国际关系的正当办法,在于嘴里说话要温和,手里要提一根大棒”,“大棒政策”因此而得名。通过这样具体的引用、解释,大棒政策的形式、实质不言而喻。
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到形成历史概念的认识过程中,首先必须讲述历史的具体事实。在一节课内各种教学方法和方式是交替使用的,根据本节课教材的重点、学生年龄特征和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