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哩…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在哪里》这首好听的歌曲留在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里,承载了关于春天的样子。班级近期正在进行主题活动《春天来了》,面对稚嫩的小班孩子,我又该如何去跟他们解释呢?
案例描述:
“老师,现在是春节”
尽管已经是三月份了,可是天气还是忽冷忽热。我问道:“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有一个孩子大声说道:“老师,现在是春节。”很多孩子也附和着,班上只有几个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春天。在下午的活动中,我选择了一段多媒体视频,视频是花草树木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过程,孩子们看得很仔细,有个女孩看后看向我:“老师,这是什么呀?”顺着她的提问,我告诉孩子这是花草树木在一年四季中变化,班上的孩子对季节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现在已经是春天了。
“老師,这棵树死了”
3月12日,我园开展了园本化的植树节活动,每个班级可以在园内招领一棵本班的树。在认领的过程中,由于我跟班上的孩子迟去了一会会,小班年级组的其他三个班都已经认领好了。隔壁班的老师看着我才带着我们班的孩子赶过来,偷笑着说:“只剩这棵树了,是你们班的。”我看了一眼其他三个班认领的树,有的是桂花树,有的是香樟树,总之都有郁郁葱葱的叶子,一派生机。再看一眼我们班的树,光秃秃的树枝,没有一丝绿意,我的心里一凉:“这该怎么跟孩子解释呢?”班上一个男孩子突然说道:“快看,有石榴!”顺着孩子小手指的方向,竟然有去年风干枯掉的石榴没有掉落。很快,另外一个孩子也喊道:“有两个!”孩子们对于突然发现的石榴很是惊喜,要知道那可是其他三个班都没有的呢!我瞬间开心起来,接过孩子们的话题:“植树节,每个班都可以认领一棵树照顾,你们愿意认领这棵黑石榴树吗?”孩子们沉浸在发现石榴的喜悦中,纷纷同意了。
刚刚开心没多久,又一个孩子打破了大家的喜悦氛围:“老师,这棵树死了。”孩子们看着其他班级的树都是绿绿的,只有我们班的树是光秃秃的树枝,一时半会竟说不出话来。我的心里又犯难了:“这棵树到底是不是活的呢?为什么都3月了还没发芽呢?”本着不放弃的念头,我跟孩子们解释道:“也许这棵黑石榴树还没到发芽的时间,我们再等等看吧!”班上的孩子们也跟我一样,对这棵很特别的黑石榴树怀有希望,纷纷点点头,愿意再等等看。
“老师,它发芽了”
春雨过后的空气格外新鲜。转眼又到了周一,天气很晴朗,温度也上升了。孩子们纷纷要去看一看我们班的黑石榴树,离黑石榴树越来越近了,一个孩子尖叫道:“老师,它发芽了!”另外一个孩子一边拍手一边说道:“春天来了,黑石榴树发芽了。”“我们一起为我们班的黑石榴树取个好听的名字吧!”我提议道。孩子们开始议论开来。其中两个树名被大家很是看好。“暖暖树”和“爱心树”到底选哪一个呢?大家都在犯愁,我说:“那我们举手投票吧!哪一个名字的人数多,我们就选哪一个。”大多数幼儿同意用爱心树这个名字。
“老师,‘它们’醒了,春天来了”
“你看到我的大蒜苗长高了没”、“我带的土豆发芽了”、“我带的是洋葱,不是小葱”,每天都能在自然角里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对话。
一个孩子的爷爷从乡下捞了螺蛳,他带到幼儿园,开心地告诉我:“老师,它是活的,我用矿泉水瓶装着,不然它会逃跑。”“我们把它们放在班级的饲养区吧,可以就放在金鱼缸里,这样可以看得更清楚。”孩子们同意了我的建议,小心翼翼地将螺蛳倒进了金鱼缸里。
班级的自然角一下子又热闹起来,孩子们成了自然角的常客。吃点心前,又有孩子来到自然角的饲养区,他们相互议论着:“看!螺蛳在动;小金鱼在游;乌龟也在动。”“老师,‘它们’醒了,春天来了。”一个女孩子开心地拍着手告诉我。“是呀,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苏醒了,春天真好!”我跟孩子们一起把这美好的春天记下来。
案例反思:
(一)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给本班黑石榴树取名字的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自己大胆地去尝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真的应该留时间给孩子,让孩子去观察、去发现,这样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意义,孩子的亲身感受才会更深刻,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地建构关于春天的知识。
(二)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应该抓住各个环节中的教育契机
通过午后散步、餐前参观自然角、寻找幼儿园里的花等多个环节,将主题《春天来了》课程活动融入其中,开展教育活动。此外,教师结合植树节这一教育契机,开展课程活动。光秃秃的黑石榴树枝桠让孩子误以为树死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变暖,孩子们刚好亲自见证了黑石榴树的发芽过程,感知春天里气候变暖、温度上升以及植物的复苏。
(三)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及时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
春天万物复苏,是美好的季节。季节对小班孩子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有的孩子甚至以为季节是节日,通过让幼儿观看多媒体视频感知一年四季的变化,更加直观、形象。单纯地说教“春天是什么样的”,强行灌输关于春天的知识,是不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春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需要孩子用感官实实在在地在幼儿园里、在班级的自然角里、在周围的环境中去寻找和探索。
(四)教育活动应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让课程游戏化更深入
在幼儿观察石榴树周围的花儿这一过程中,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延伸出在幼儿园里寻找春天的花,感知春天里的花的特征及多样性。在观察自然角的小动物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点,进一步延伸出关于春天里的动物相关活动。课程游戏化精神也提出,应该让幼儿的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观察自然角的小动物这一延伸活动中,教师将谨记课程游戏化精神,开展更适合本班幼儿的班本特色课程活动。
春天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还会跟班上的幼儿继续去发现……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哩…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在哪里》这首好听的歌曲留在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里,承载了关于春天的样子。班级近期正在进行主题活动《春天来了》,面对稚嫩的小班孩子,我又该如何去跟他们解释呢?
案例描述:
“老师,现在是春节”
尽管已经是三月份了,可是天气还是忽冷忽热。我问道:“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有一个孩子大声说道:“老师,现在是春节。”很多孩子也附和着,班上只有几个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春天。在下午的活动中,我选择了一段多媒体视频,视频是花草树木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过程,孩子们看得很仔细,有个女孩看后看向我:“老师,这是什么呀?”顺着她的提问,我告诉孩子这是花草树木在一年四季中变化,班上的孩子对季节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现在已经是春天了。
“老師,这棵树死了”
3月12日,我园开展了园本化的植树节活动,每个班级可以在园内招领一棵本班的树。在认领的过程中,由于我跟班上的孩子迟去了一会会,小班年级组的其他三个班都已经认领好了。隔壁班的老师看着我才带着我们班的孩子赶过来,偷笑着说:“只剩这棵树了,是你们班的。”我看了一眼其他三个班认领的树,有的是桂花树,有的是香樟树,总之都有郁郁葱葱的叶子,一派生机。再看一眼我们班的树,光秃秃的树枝,没有一丝绿意,我的心里一凉:“这该怎么跟孩子解释呢?”班上一个男孩子突然说道:“快看,有石榴!”顺着孩子小手指的方向,竟然有去年风干枯掉的石榴没有掉落。很快,另外一个孩子也喊道:“有两个!”孩子们对于突然发现的石榴很是惊喜,要知道那可是其他三个班都没有的呢!我瞬间开心起来,接过孩子们的话题:“植树节,每个班都可以认领一棵树照顾,你们愿意认领这棵黑石榴树吗?”孩子们沉浸在发现石榴的喜悦中,纷纷同意了。
刚刚开心没多久,又一个孩子打破了大家的喜悦氛围:“老师,这棵树死了。”孩子们看着其他班级的树都是绿绿的,只有我们班的树是光秃秃的树枝,一时半会竟说不出话来。我的心里又犯难了:“这棵树到底是不是活的呢?为什么都3月了还没发芽呢?”本着不放弃的念头,我跟孩子们解释道:“也许这棵黑石榴树还没到发芽的时间,我们再等等看吧!”班上的孩子们也跟我一样,对这棵很特别的黑石榴树怀有希望,纷纷点点头,愿意再等等看。
“老师,它发芽了”
春雨过后的空气格外新鲜。转眼又到了周一,天气很晴朗,温度也上升了。孩子们纷纷要去看一看我们班的黑石榴树,离黑石榴树越来越近了,一个孩子尖叫道:“老师,它发芽了!”另外一个孩子一边拍手一边说道:“春天来了,黑石榴树发芽了。”“我们一起为我们班的黑石榴树取个好听的名字吧!”我提议道。孩子们开始议论开来。其中两个树名被大家很是看好。“暖暖树”和“爱心树”到底选哪一个呢?大家都在犯愁,我说:“那我们举手投票吧!哪一个名字的人数多,我们就选哪一个。”大多数幼儿同意用爱心树这个名字。
“老师,‘它们’醒了,春天来了”
“你看到我的大蒜苗长高了没”、“我带的土豆发芽了”、“我带的是洋葱,不是小葱”,每天都能在自然角里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对话。
一个孩子的爷爷从乡下捞了螺蛳,他带到幼儿园,开心地告诉我:“老师,它是活的,我用矿泉水瓶装着,不然它会逃跑。”“我们把它们放在班级的饲养区吧,可以就放在金鱼缸里,这样可以看得更清楚。”孩子们同意了我的建议,小心翼翼地将螺蛳倒进了金鱼缸里。
班级的自然角一下子又热闹起来,孩子们成了自然角的常客。吃点心前,又有孩子来到自然角的饲养区,他们相互议论着:“看!螺蛳在动;小金鱼在游;乌龟也在动。”“老师,‘它们’醒了,春天来了。”一个女孩子开心地拍着手告诉我。“是呀,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苏醒了,春天真好!”我跟孩子们一起把这美好的春天记下来。
案例反思:
(一)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给本班黑石榴树取名字的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自己大胆地去尝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真的应该留时间给孩子,让孩子去观察、去发现,这样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意义,孩子的亲身感受才会更深刻,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地建构关于春天的知识。
(二)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应该抓住各个环节中的教育契机
通过午后散步、餐前参观自然角、寻找幼儿园里的花等多个环节,将主题《春天来了》课程活动融入其中,开展教育活动。此外,教师结合植树节这一教育契机,开展课程活动。光秃秃的黑石榴树枝桠让孩子误以为树死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变暖,孩子们刚好亲自见证了黑石榴树的发芽过程,感知春天里气候变暖、温度上升以及植物的复苏。
(三)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及时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
春天万物复苏,是美好的季节。季节对小班孩子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有的孩子甚至以为季节是节日,通过让幼儿观看多媒体视频感知一年四季的变化,更加直观、形象。单纯地说教“春天是什么样的”,强行灌输关于春天的知识,是不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春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需要孩子用感官实实在在地在幼儿园里、在班级的自然角里、在周围的环境中去寻找和探索。
(四)教育活动应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让课程游戏化更深入
在幼儿观察石榴树周围的花儿这一过程中,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延伸出在幼儿园里寻找春天的花,感知春天里的花的特征及多样性。在观察自然角的小动物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点,进一步延伸出关于春天里的动物相关活动。课程游戏化精神也提出,应该让幼儿的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观察自然角的小动物这一延伸活动中,教师将谨记课程游戏化精神,开展更适合本班幼儿的班本特色课程活动。
春天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还会跟班上的幼儿继续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