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的当下,学生在高一年级要应对十门功课的学习,学习时间和精力远远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负荷,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尽可能消化更多的知识,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如何注入教育活力?让自己的学科在十门功课中占得一席之地。这两个方面成为课堂教学探索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适时奖励;教育活力
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使人保持这种行为。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慢慢成为自觉的行为。奖励发生效用的核心机制是通过奖励引发学生满意、愉快的心理反应,从而使学生更加倾向于表现出这种待强化的行为。适时奖励,就是要注意奖励的方式和奖励的实效,让奖励恰到好处,真正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我发挥了一枚胸章对化学教学的催化作用,尝到了奖励对激发教育活力的甜头。现将教学实践故事分享如下。
进入高中第一次考试后,我任教的3个班级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高分人数相对较少,平均分在9个行政班中也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培养优秀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总体水平成为我第一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我开始设计在化学学科上进行全员指导。在课堂上,我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努力营造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后,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内驱力。但如何才能持续这种内驱力呢?
一、奖励来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
期中考试之前,我开始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让一部分优秀学生更上一个台阶?我尝试采用奖励机制。我想通过这种外部刺激来激励、诱发学生的行为,成为他们积极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考试前的一周,我和他们约定期中考试前5名,能收到我的私人定制礼物。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这个神秘的礼物充满了期待。
期中成绩出后来,3个班级都有进步,平均分分别排第2、第3和第5,高分人数和其他班持平或多一两个,我兑现了我的承诺。
奖励前我讲述礼物设计过程,让他们明白,我对这份礼物投入了真感情。
一个学生在聊天中这样和我说:
老师你知道吗?我为了能拿到你私人定制的礼物,我几乎天天复习化学,有时间就做做化学题目,这个礼物我太喜欢啦,我天天别在我衣服上,我觉得特别自豪,这是一份荣耀。我争取下次还能拿到。
奖励是一种外部的驱动力,它的不足一是不够持久,二是还有可能压抑内部动机。为了避免出现奖励带来负面效应,我不断改变奖励方式。第二次除了奖励班级前5名同学,还会奖励5名进步最大的同学。这种奖励方式,让每个学生看到了希望和可能,提升和保护了学生的内部动机,让奖励成为有效的强化因素。期末考试是全市的统考,三个班级的平均分在9个班级中分别排第2、第4和第1,更是有两个班级90分以上人数接近50%。
二、奖励要提升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班杜拉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和强度收到两个方面期望的影响:
一是对积极结果的期望:就是学生对自己行为会导致的结果的期望。学习相对优秀的学生,他知道自己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复习并认真思考错题,这种学习方式能给他带来好的成绩,他们就会更认真的学,这种学习的状态就被激活了。
二是对自身能力的期望:就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和判断。学生通过对自己能力的预估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预定的目标。当他通过努力一步步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更加坚定自己的学习行为。
我的其中一个学生在和交流时这样对我说:
当第一次没能拿到老师的礼物时,我有点失落,原本我也觉得自己能学好化学,但是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有一次老师你说“我送你一个吧,因为我知道你一定有能力可以自己拿到这个礼物的。”当时,我很受鼓舞,同时我也坚信我一定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拿到礼物。于是,我更用心地学习并调整学习方式。每天上课的时候只要老师您向我投来信任的目光,我就信心十足。
第一学期期中这位学生化学成绩在班级排名15,期末排名10,第二学期期中班级排名到了第2名。
这个学生在我不断鼓励下坚持努力学习,没有放弃,在得到奖励后,自我效能感得到了体现,也是他自尊的体验。我想在学习化学方面,他一定会积极努力、充满信心。
三、奖励针对不同的个体,有特异性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表扬或奖励对于不同的学生效果不同。班上有一名学生月考中拿到过进步奖的胸章,但是这个胸章对他来说或许就只是一个单纯的小礼物,没有看到对他的刺激作用。上课时,也时不时会睡觉,作业时不时不交。
有一次在讲元素周期律题目的时候,涉及到元素锑(符合Sb)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元素的记忆,我说:有些同学抄作业的时候居然会把13抄成了B,那你真成“傻逼(Sb)了”。教室顿时响起学生爽朗的笑声。第二天批改作业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那个学生在姓名栏写上了:傻逼的我。我在名字的旁边画了一个尴尬的表情。就此打开了我和这位学生之间的互动。
我悄悄地关注着他的变化:上课开始抬起头认真地听了,偶尔打盹的时候,我会边讲课边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背,他就会马上打起精神。作业即便不能全部完成,但保证每次都交了。
在最近的一次交流中,他这样对我说:
老师,我没想到我在作业本上的恶搞,你会关注到并还回复我。我第一次看到你画的表情心情特别开心,就想着做作业时写点什么和你交流,你每一次都会回复我,这让我很期待做作业和发作业。老师,因为你,我决定选择化学作為高考科目。
对这个学生来说心与心地交流是比奖品更有力的奖励。我想任何奖励能够奏效的关键是将强化的行为和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这个案例中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关注和情感的交流。很多时候,老师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或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在学生心里埋下种子,然后生根发芽!
正如明代教育家颜元主张:“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奖励是扬长教育,是激励教育。正确、恰当奖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活教育的活力。
关键词:适时奖励;教育活力
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使人保持这种行为。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慢慢成为自觉的行为。奖励发生效用的核心机制是通过奖励引发学生满意、愉快的心理反应,从而使学生更加倾向于表现出这种待强化的行为。适时奖励,就是要注意奖励的方式和奖励的实效,让奖励恰到好处,真正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我发挥了一枚胸章对化学教学的催化作用,尝到了奖励对激发教育活力的甜头。现将教学实践故事分享如下。
进入高中第一次考试后,我任教的3个班级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高分人数相对较少,平均分在9个行政班中也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培养优秀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总体水平成为我第一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我开始设计在化学学科上进行全员指导。在课堂上,我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努力营造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后,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内驱力。但如何才能持续这种内驱力呢?
一、奖励来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
期中考试之前,我开始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让一部分优秀学生更上一个台阶?我尝试采用奖励机制。我想通过这种外部刺激来激励、诱发学生的行为,成为他们积极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考试前的一周,我和他们约定期中考试前5名,能收到我的私人定制礼物。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这个神秘的礼物充满了期待。
期中成绩出后来,3个班级都有进步,平均分分别排第2、第3和第5,高分人数和其他班持平或多一两个,我兑现了我的承诺。
奖励前我讲述礼物设计过程,让他们明白,我对这份礼物投入了真感情。
一个学生在聊天中这样和我说:
老师你知道吗?我为了能拿到你私人定制的礼物,我几乎天天复习化学,有时间就做做化学题目,这个礼物我太喜欢啦,我天天别在我衣服上,我觉得特别自豪,这是一份荣耀。我争取下次还能拿到。
奖励是一种外部的驱动力,它的不足一是不够持久,二是还有可能压抑内部动机。为了避免出现奖励带来负面效应,我不断改变奖励方式。第二次除了奖励班级前5名同学,还会奖励5名进步最大的同学。这种奖励方式,让每个学生看到了希望和可能,提升和保护了学生的内部动机,让奖励成为有效的强化因素。期末考试是全市的统考,三个班级的平均分在9个班级中分别排第2、第4和第1,更是有两个班级90分以上人数接近50%。
二、奖励要提升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班杜拉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和强度收到两个方面期望的影响:
一是对积极结果的期望:就是学生对自己行为会导致的结果的期望。学习相对优秀的学生,他知道自己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复习并认真思考错题,这种学习方式能给他带来好的成绩,他们就会更认真的学,这种学习的状态就被激活了。
二是对自身能力的期望:就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和判断。学生通过对自己能力的预估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预定的目标。当他通过努力一步步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更加坚定自己的学习行为。
我的其中一个学生在和交流时这样对我说:
当第一次没能拿到老师的礼物时,我有点失落,原本我也觉得自己能学好化学,但是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有一次老师你说“我送你一个吧,因为我知道你一定有能力可以自己拿到这个礼物的。”当时,我很受鼓舞,同时我也坚信我一定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拿到礼物。于是,我更用心地学习并调整学习方式。每天上课的时候只要老师您向我投来信任的目光,我就信心十足。
第一学期期中这位学生化学成绩在班级排名15,期末排名10,第二学期期中班级排名到了第2名。
这个学生在我不断鼓励下坚持努力学习,没有放弃,在得到奖励后,自我效能感得到了体现,也是他自尊的体验。我想在学习化学方面,他一定会积极努力、充满信心。
三、奖励针对不同的个体,有特异性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表扬或奖励对于不同的学生效果不同。班上有一名学生月考中拿到过进步奖的胸章,但是这个胸章对他来说或许就只是一个单纯的小礼物,没有看到对他的刺激作用。上课时,也时不时会睡觉,作业时不时不交。
有一次在讲元素周期律题目的时候,涉及到元素锑(符合Sb)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元素的记忆,我说:有些同学抄作业的时候居然会把13抄成了B,那你真成“傻逼(Sb)了”。教室顿时响起学生爽朗的笑声。第二天批改作业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那个学生在姓名栏写上了:傻逼的我。我在名字的旁边画了一个尴尬的表情。就此打开了我和这位学生之间的互动。
我悄悄地关注着他的变化:上课开始抬起头认真地听了,偶尔打盹的时候,我会边讲课边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背,他就会马上打起精神。作业即便不能全部完成,但保证每次都交了。
在最近的一次交流中,他这样对我说:
老师,我没想到我在作业本上的恶搞,你会关注到并还回复我。我第一次看到你画的表情心情特别开心,就想着做作业时写点什么和你交流,你每一次都会回复我,这让我很期待做作业和发作业。老师,因为你,我决定选择化学作為高考科目。
对这个学生来说心与心地交流是比奖品更有力的奖励。我想任何奖励能够奏效的关键是将强化的行为和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这个案例中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关注和情感的交流。很多时候,老师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或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在学生心里埋下种子,然后生根发芽!
正如明代教育家颜元主张:“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奖励是扬长教育,是激励教育。正确、恰当奖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活教育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