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1至12月,我随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小学校长团赴英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考察,听了中英教育官员和教育专家的近20场专题讲座,考察了近20个学校及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教学情况,在感知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了英国教育。与我们相比,英国的小学教育有诸多独特的地方,对我们不无启示。
一、英国小学的教育投入很充裕。国家稳健的经济基础,悠久的文化积淀,以及政府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高度重视,使教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教育投入达到国家财政预算的20%(仅次于军火,排第二位),国家对3-16岁少年儿童实行义务教育,其中5-16岁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国家强调为每个儿童提供良好教育,让每个儿童都能享受主流教育。学生所需的学习费用由政府提供,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部分学生在校午餐和水果的费用也由政府承担(在曼彻斯特,有些小学享受免费午餐的学生高达75%,甚至有的小学为了加强家校联系,还鼓励家长带孩子一起到校享用免费早餐)。学校的教育经费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学年为单位,标准相同,按照各个学校的学生人数拨给,每生每年为2000英镑(约合人民币3万余元,其中含教师工资)。由于充裕的财力支持,全国各地之间、城乡之间的校舍建设、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差别不大,师生比均在1:15左右,各校均有大片的活动场地、室内体操房、计算机房。每个教室都有计算机,每位教师都配有笔记本电脑,每所学校都接入互联网。除此以外,政府还倾注相当的财力和人力,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在国内建立100多个城市教育中心,内容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及先进设备,免费为学校、学生提供服务。
就我们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都有很大的改观,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但由于我们的特殊国情,人口众多,家底薄弱,是穷国办大教育,因此国家财政中的教育份额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竞争激烈,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把教育当作竞争的筹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至少应该保证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能实现同步增长;同时,国家和政府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方面多做统筹协调工作,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尽可能让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达到最大化、最优化。
二、英国小学的课程设置很灵活。英国把3-16岁儿童教育分为四个阶段:3至5岁为基础阶段(即学前教育阶段),5至7岁为第一阶段(小学一二年级),7至11岁为第二阶段(小学三四五六年级),11至14岁为第三阶段(初中),15至16岁为第四阶段(高中)。从1989年起,由国家制定统一的课程大纲。作为学校教学的“法律”,必须执行,在7岁、11岁、14岁、16岁实行的全国统考的依据也是“大纲”。规定小学开设的课程有10门:英语、数学、科学、设计与技术、信息技术、历史、地理、艺术与设计、音乐、体育,每门课程都有具体的要求,其中英语、数学、科学三门是最重要的学科(也是全国统考的学科)。在整个小学的课程计划中,国家规定的课程占80%,由学校和教师决定的课程占20%。虽然“大纲”相当细化、标准具体,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参,学校具有很大的课程开发与创新的空间,特别是活动课程和其他特色课程,完全由学校根据师资等客观条件自行安排,教师教学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由设计和自编教材,自主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因为小学一般每班配备一名教师和一名助教(助教只是协助教师工作,四级助教方有资格帮助教师批改作业),教师要承担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必须是“全能”教师,事实上真正达到全能的教师并不容易),教师根据“大纲”制定教学方案,一般每天各有1小时的英语、数学教学时间,其他学科的教学则更趋整合,同一课时中能融入和渗透多学科的内容,课时安排也较为灵活。
从课程设置来看,英国的小学不开设外语,其他与我们基本相同。但在课程的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尤其是学校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真正实现课程建设的社会化、生活化和现代化,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的发展同步,在发扬语、数、英专业教师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教师不要依赖教“教材”,而要学会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地开发和享用各种教育资源。树立“差异即资源、学生即资源、环境即资源”观念,充分地认识资源的可再生性、可整合性和可利用性,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装备,积极创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全面、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发展时空。
三、英国小学的“全纳教育”很成功。英国是个移民国家,在第三大城市曼彻斯特,全市小学生中使用的语言有140多种。我们考察的一所小学中就有30多个国家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这种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家庭差异、语言差异、基础差异给教育带来诸多挑战。为了保证全英的孩子都能享受平等、优质的主流教育,英国政府提出了“全纳教育”的观点,倡导“一个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并通过系统有效的工作和对学校具体、实在的帮助来实现这个目标。政府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这项工作。在曼城教育局,下设有350名专业人员的“多元全纳教育中心”,分点办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协助做好学校、家长、社区等多方工作,确保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及吸毒人员、失业人员(有的小学有近60%的学生家长失业)、难民、单亲(有的学校单亲孩子达50%)等的子女能正常上学。同时还致力于对贫困、语言交流障碍、身体残疾等各种需要特殊服务的孩子的个别教育与辅导(仅曼城就有70多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享受一对一的教育服务)。教育主管部门把学生的“出勤率”、“特殊需求教育”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成绩的重要指标。而学校里,“一个不能少”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化为校长、教师的自觉行为。他们特别重视学校与家庭的联络,保证孩子的出勤。每所小学都有专门的残疾人卫生间,有特殊需求辅导室,甚至有的小学还为几个残疾学生设计安装了专用电梯,学校还设有“心理按摩室”,由心理专家和教师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按摩”治疗,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建立自信、体验成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在辅导室,我们看到教师在不厌其烦地指导智残儿童练习“a”的写法;在城市音乐大厅,我们看到两位高度脑瘫学生在教师的照顾下与同学们一起享受音乐,尽管他们不停地击掌、尖叫,但上千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没有表现出惊讶和厌恶,彼此理解和接纳。经过努力,一些原来带着很多“差异”入学的孩子,到毕业时基本上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考核要求,“一个不能少”的教育成效非常显著。
客观地讲,我们的“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孩子”也是“全纳教育”的思想,我们对特殊的教育对象也倾注了较多的爱心、付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差异,我们社会的“全纳”意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评价方式、学校班额太多等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全纳教育”的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全纳意识的增强、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小班化教育的逐步实施,我们的“全纳教育”也一定能做到“一个不能少!”
(未完,待续)
一、英国小学的教育投入很充裕。国家稳健的经济基础,悠久的文化积淀,以及政府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高度重视,使教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教育投入达到国家财政预算的20%(仅次于军火,排第二位),国家对3-16岁少年儿童实行义务教育,其中5-16岁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国家强调为每个儿童提供良好教育,让每个儿童都能享受主流教育。学生所需的学习费用由政府提供,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部分学生在校午餐和水果的费用也由政府承担(在曼彻斯特,有些小学享受免费午餐的学生高达75%,甚至有的小学为了加强家校联系,还鼓励家长带孩子一起到校享用免费早餐)。学校的教育经费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学年为单位,标准相同,按照各个学校的学生人数拨给,每生每年为2000英镑(约合人民币3万余元,其中含教师工资)。由于充裕的财力支持,全国各地之间、城乡之间的校舍建设、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差别不大,师生比均在1:15左右,各校均有大片的活动场地、室内体操房、计算机房。每个教室都有计算机,每位教师都配有笔记本电脑,每所学校都接入互联网。除此以外,政府还倾注相当的财力和人力,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在国内建立100多个城市教育中心,内容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及先进设备,免费为学校、学生提供服务。
就我们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都有很大的改观,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但由于我们的特殊国情,人口众多,家底薄弱,是穷国办大教育,因此国家财政中的教育份额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竞争激烈,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把教育当作竞争的筹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至少应该保证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能实现同步增长;同时,国家和政府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方面多做统筹协调工作,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尽可能让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达到最大化、最优化。
二、英国小学的课程设置很灵活。英国把3-16岁儿童教育分为四个阶段:3至5岁为基础阶段(即学前教育阶段),5至7岁为第一阶段(小学一二年级),7至11岁为第二阶段(小学三四五六年级),11至14岁为第三阶段(初中),15至16岁为第四阶段(高中)。从1989年起,由国家制定统一的课程大纲。作为学校教学的“法律”,必须执行,在7岁、11岁、14岁、16岁实行的全国统考的依据也是“大纲”。规定小学开设的课程有10门:英语、数学、科学、设计与技术、信息技术、历史、地理、艺术与设计、音乐、体育,每门课程都有具体的要求,其中英语、数学、科学三门是最重要的学科(也是全国统考的学科)。在整个小学的课程计划中,国家规定的课程占80%,由学校和教师决定的课程占20%。虽然“大纲”相当细化、标准具体,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参,学校具有很大的课程开发与创新的空间,特别是活动课程和其他特色课程,完全由学校根据师资等客观条件自行安排,教师教学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由设计和自编教材,自主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因为小学一般每班配备一名教师和一名助教(助教只是协助教师工作,四级助教方有资格帮助教师批改作业),教师要承担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必须是“全能”教师,事实上真正达到全能的教师并不容易),教师根据“大纲”制定教学方案,一般每天各有1小时的英语、数学教学时间,其他学科的教学则更趋整合,同一课时中能融入和渗透多学科的内容,课时安排也较为灵活。
从课程设置来看,英国的小学不开设外语,其他与我们基本相同。但在课程的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尤其是学校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真正实现课程建设的社会化、生活化和现代化,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的发展同步,在发扬语、数、英专业教师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教师不要依赖教“教材”,而要学会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地开发和享用各种教育资源。树立“差异即资源、学生即资源、环境即资源”观念,充分地认识资源的可再生性、可整合性和可利用性,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装备,积极创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全面、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发展时空。
三、英国小学的“全纳教育”很成功。英国是个移民国家,在第三大城市曼彻斯特,全市小学生中使用的语言有140多种。我们考察的一所小学中就有30多个国家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这种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家庭差异、语言差异、基础差异给教育带来诸多挑战。为了保证全英的孩子都能享受平等、优质的主流教育,英国政府提出了“全纳教育”的观点,倡导“一个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并通过系统有效的工作和对学校具体、实在的帮助来实现这个目标。政府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这项工作。在曼城教育局,下设有350名专业人员的“多元全纳教育中心”,分点办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协助做好学校、家长、社区等多方工作,确保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及吸毒人员、失业人员(有的小学有近60%的学生家长失业)、难民、单亲(有的学校单亲孩子达50%)等的子女能正常上学。同时还致力于对贫困、语言交流障碍、身体残疾等各种需要特殊服务的孩子的个别教育与辅导(仅曼城就有70多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享受一对一的教育服务)。教育主管部门把学生的“出勤率”、“特殊需求教育”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成绩的重要指标。而学校里,“一个不能少”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化为校长、教师的自觉行为。他们特别重视学校与家庭的联络,保证孩子的出勤。每所小学都有专门的残疾人卫生间,有特殊需求辅导室,甚至有的小学还为几个残疾学生设计安装了专用电梯,学校还设有“心理按摩室”,由心理专家和教师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按摩”治疗,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建立自信、体验成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在辅导室,我们看到教师在不厌其烦地指导智残儿童练习“a”的写法;在城市音乐大厅,我们看到两位高度脑瘫学生在教师的照顾下与同学们一起享受音乐,尽管他们不停地击掌、尖叫,但上千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没有表现出惊讶和厌恶,彼此理解和接纳。经过努力,一些原来带着很多“差异”入学的孩子,到毕业时基本上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考核要求,“一个不能少”的教育成效非常显著。
客观地讲,我们的“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孩子”也是“全纳教育”的思想,我们对特殊的教育对象也倾注了较多的爱心、付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差异,我们社会的“全纳”意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评价方式、学校班额太多等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全纳教育”的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全纳意识的增强、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小班化教育的逐步实施,我们的“全纳教育”也一定能做到“一个不能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