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反思,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方式、思维过程、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再认识,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对自己学习心理进行自我调控,以实现知识的深层建构。现代学习心理表明:反思是一种学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策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在错例评析中对学生进行反思意识的培养,其次就是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强化反思意识,培养反思能力。
一、在质疑错误中培养反思习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可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有了反思错误的指导,渐渐的,学生做完题后能够主动反思了,而且我慢慢发现,他们的反思不再局限于避免错误,有时能反思出多种解法,有时还能反思出一些数学规律。如:同级运算时可以“带着符号搬家”;口算最大公因数可以用“小数缩小法”,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大数扩大法”……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也不能仅靠正面示范和简单的重复训练,而要善于捕捉信息,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学生想法的由来,创设一个自我反思和激起内在“观点”冲突的过程,诱导学生“质疑”,敢于自我否定,从而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养成问题解决后的反思习惯——反思解题思想方法,反思对概念的理解、条件的分析挖掘,是否用特殊代替一般,是否忽略了特殊情况,推理是否严密,能否将问题推广,等等。可以说,学生对自己解题的反思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理过程,就是对原有认知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就是其发展的过程。
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反思能力
反思不仅是为了考证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而且是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实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主动监控。如果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活动后都能对自己的思维作自我评价,概括成功的经验或总结失败的教训,就能促使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最终学会学习。
1.在探究后反思,提炼思想方法。
学习中当某一个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总结;或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力图从所解决的问题中找出普遍适用的东西,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种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无疑是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2.在类比中反思,实现举一反三。
【镜头1】教学《因数和倍数》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不能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这句话的含义,我提出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没有类似这种关系的呢?”有的说:“同桌关系是这样的,比如我和××是同桌,不能简单地说我是同桌或××是同桌。”有的说:“父子关系也是这样,比如我是我爸爸的儿子,不能单独说我是儿子?”这时,我说:“对了,如果这样说,那到底是谁的儿子别人就搞不清楚了。”(学生大笑)这样,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内涵。
我认为,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引申,借助熟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既解决了知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长期以往,学生就会有这样的反思意识,“这些知识和生活怎样联系起来,能不能在实际中应用”,那么,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我们的教育效果不仅仅只体现在课堂上,而是融入到生活中,应用到实际中去。
经常对一个问题“改头换面”“举一反三”,变出多个和原问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决的方法类似或相似的问题,以此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类比,可以使学生善于把握问题的共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在评价中反思,提升学习价值。
【镜头1】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在尝试练习5.49÷0.9中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转化为549÷90计算,二是转化为54.9÷9,在交流后比较两种算法时,提出第一种算法的学生发言:我发现第二种算法比我们的方法简单……
学生的这种自我评价既体现了一种积极参与,又是一种取长补短、自我检验式的反思,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正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标志之一。
【镜头2】四人一组,就某个问题或学生的学习情况教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每位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倾听别人的分析,同时可以相互评价。
【镜头3】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后,师提出:因为甲数比乙数多5,则乙数比甲数少5;那么,甲数比乙数多1/5,则乙数就比甲数少1/5。当时,学生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是错的,各有各的道理。这时,教师不作判定,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他人的说法,看看最后谁能说服谁。结果,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都统一了认识,认为这句话的说法是错的,原因是倍数关系问题,随着叙述形式的改变,单位“1”的量即发生变化。
学习不是自我封闭式地努力,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这种同学间的互评、辩论让更多的学生有坦露自己思维的机会,发挥互补作用。学生们认真倾听,积极反思,比较自己思维与别人的异同,孰对孰错、孰优孰劣,就在互评反思中得出结论,学生的反思能力也在这种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提升。这种评价中既有对自我学习经验的反思,又有对他人学习经验的反思与借鉴。评价和反思结合就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学习智慧。
对学生而言,其每天的学习仅是一种经验,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使经验形成深刻的知识,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除了以上一些做法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或者对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或长处、教训或弱点进行反思。学生的反思活动进行得愈全面、愈深刻,愈有利于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的潜能就易于被激发,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也就越有价值。
一、在质疑错误中培养反思习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可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有了反思错误的指导,渐渐的,学生做完题后能够主动反思了,而且我慢慢发现,他们的反思不再局限于避免错误,有时能反思出多种解法,有时还能反思出一些数学规律。如:同级运算时可以“带着符号搬家”;口算最大公因数可以用“小数缩小法”,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大数扩大法”……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也不能仅靠正面示范和简单的重复训练,而要善于捕捉信息,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学生想法的由来,创设一个自我反思和激起内在“观点”冲突的过程,诱导学生“质疑”,敢于自我否定,从而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养成问题解决后的反思习惯——反思解题思想方法,反思对概念的理解、条件的分析挖掘,是否用特殊代替一般,是否忽略了特殊情况,推理是否严密,能否将问题推广,等等。可以说,学生对自己解题的反思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理过程,就是对原有认知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就是其发展的过程。
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反思能力
反思不仅是为了考证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而且是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实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主动监控。如果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活动后都能对自己的思维作自我评价,概括成功的经验或总结失败的教训,就能促使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最终学会学习。
1.在探究后反思,提炼思想方法。
学习中当某一个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总结;或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力图从所解决的问题中找出普遍适用的东西,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种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无疑是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2.在类比中反思,实现举一反三。
【镜头1】教学《因数和倍数》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不能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这句话的含义,我提出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没有类似这种关系的呢?”有的说:“同桌关系是这样的,比如我和××是同桌,不能简单地说我是同桌或××是同桌。”有的说:“父子关系也是这样,比如我是我爸爸的儿子,不能单独说我是儿子?”这时,我说:“对了,如果这样说,那到底是谁的儿子别人就搞不清楚了。”(学生大笑)这样,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内涵。
我认为,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引申,借助熟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既解决了知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长期以往,学生就会有这样的反思意识,“这些知识和生活怎样联系起来,能不能在实际中应用”,那么,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我们的教育效果不仅仅只体现在课堂上,而是融入到生活中,应用到实际中去。
经常对一个问题“改头换面”“举一反三”,变出多个和原问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决的方法类似或相似的问题,以此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类比,可以使学生善于把握问题的共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在评价中反思,提升学习价值。
【镜头1】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在尝试练习5.49÷0.9中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转化为549÷90计算,二是转化为54.9÷9,在交流后比较两种算法时,提出第一种算法的学生发言:我发现第二种算法比我们的方法简单……
学生的这种自我评价既体现了一种积极参与,又是一种取长补短、自我检验式的反思,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正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标志之一。
【镜头2】四人一组,就某个问题或学生的学习情况教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每位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倾听别人的分析,同时可以相互评价。
【镜头3】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后,师提出:因为甲数比乙数多5,则乙数比甲数少5;那么,甲数比乙数多1/5,则乙数就比甲数少1/5。当时,学生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是错的,各有各的道理。这时,教师不作判定,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他人的说法,看看最后谁能说服谁。结果,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都统一了认识,认为这句话的说法是错的,原因是倍数关系问题,随着叙述形式的改变,单位“1”的量即发生变化。
学习不是自我封闭式地努力,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这种同学间的互评、辩论让更多的学生有坦露自己思维的机会,发挥互补作用。学生们认真倾听,积极反思,比较自己思维与别人的异同,孰对孰错、孰优孰劣,就在互评反思中得出结论,学生的反思能力也在这种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提升。这种评价中既有对自我学习经验的反思,又有对他人学习经验的反思与借鉴。评价和反思结合就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学习智慧。
对学生而言,其每天的学习仅是一种经验,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使经验形成深刻的知识,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除了以上一些做法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或者对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或长处、教训或弱点进行反思。学生的反思活动进行得愈全面、愈深刻,愈有利于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的潜能就易于被激发,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也就越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