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并提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治理的同步推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同步推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关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004-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从战略高度,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贯彻执行党中央规划的各项战略任务,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明确国家治理主体在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步推进,为国家治理主体依法执政、提高治理能力和效能奠定思想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三个倡导”明确清晰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第一个“倡导”是从国家层面阐述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些目标对凝聚13亿多中国人的信心和力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二个“倡导”从社会层面阐述了党和国家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依法治国而追求的终极目标;第三个“倡导”从个人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与公民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是公民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从行为取向和价值体系意义上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国家治理体系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及其均衡和谐”。由此可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依赖国家治理主体即国家、社会和公民治理能力的提高,更依赖拥有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多元化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作用
民主性、制度性、法治性、效率性和协调性是评判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水平所需要援引的5个标准。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凝心聚力功能。我国现行治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制度的碎片化或公共决策的短期行为、政出多门,以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这不仅严重削弱了国家治理能力,极大地增加了治理成本,而且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影响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心聚力功能,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制约公职人员的滥用职权和失职行为、改造人的素质,为国家治理制度的法治性、效率性和协调性奠定了价值共识,为消除制度碎片、政出多门及地方保护主义提供了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评价判断功能。当今多元化体制下的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相关治理主体在执行国家制度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公和违法行为,因此,要达到国家治理的预期目标,必须客观、公正和准确地对所运行的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和调整运行方式。当前,国家治理制度好坏的评价标准,应该看其是否体现了民主、公正和法治,而民主、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印证了其具有评价判断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与效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调节规范功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各个价值理念为指导,去调节和规范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的碎片化,以達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内含的理想价值状态。而调节和规范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认的标准和共同的价值观。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1.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我国当前开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基础。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工作,应当首先以经济水平的提升作为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矛盾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社会收入分配,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让全体人民公平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应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因为,没有国家的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作为保障,就难以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同时,富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有富强了,公民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追求才得以兑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民主原则是我国开展国家治理工作的政治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国家治理工作有关政治问题的解决与评议通常以主体多元化、决策民主化、治理法制化、公权制度化等为重要表征,并通过法规制度及各项体制机制协同配合保障其常态运行。因此,要解决国家治理中由单一主体“管理”向多元主体“治理”转变的角色转换,调整多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协调中央与地方各个层级的权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没有民主,宪法和法律无法成为国家治理的最高权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难以获得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要求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求的文化繁荣。文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而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离开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法规和制度,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任务将无法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追求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致的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现阶段我国虽然在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方面工作的不足,如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完善,社會收入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法治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应当深入研究并解决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美丽。
2.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自由原则是我国开展国家治理工作应当秉持的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除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之外,还有一个根本目的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既有法律、制度许可范围内不受约束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的政治自由,也有认识世界、把握自然规律、获取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的辩证法意义上的自由。而这两方面的自由都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指向的人们追求的自由中,凝练了丰富的思想与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平等、公正原则是当前我国开展国家治理工作需要遵循的制度建设方针。公正、平等是一切制度追求的根本价值,国家治理主体只有严格并规范执行制度,社会和公民个体才能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公正权益。可见,公正为制度规范得以构建的基础条件,平等为制度执行需要秉持的重要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的法治原则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所诉诸的依法治国思想。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了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而在这一反腐进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都让人民感受到了法治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进应以一系列法规制度为依据,与之相适应。
3.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要求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依凭的国家认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法规制度,而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认同度取决于其对本国的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的认同。当前,我国的治理体系日臻完善、制度落实日益规范,国民对国家处理内政外交的各项事务更加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我国公民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他们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认同度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要求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倡导的个人品德养成。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离不开每个公民的法治观念和诚信度,因为,公民个体的法制观和诚信度如何将影响和制约国家治理制度及法规的执行和落实程度。司法实践中的冤假错案、公务员队伍中的腐败官员、受助人员的讹诈事件等,无不暴露出相关公民个体的诚信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要求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倡导的职业操守。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公民个体办事依法遵规,提升治理效率,为此,需要公民个体坚守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一言以蔽之,没有敬业,再好的法规制度也无法实施,国家治理也难以实现目标。可见,敬业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得以顺利推进的主要内容,如果公民个体能做到爱岗敬业,则各种人为灾难将会减少,个人幸福生活将如愿达成,中国梦将早日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要求是我国推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构建的社会关系与秩序要求。当今社会,存在着复杂的各种利益格局,要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依赖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人际交往中,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友善相处,不怀疑、不猜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那么就能激发工作热情和提高创新意识。因此,友善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高社会环境的和谐程度,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步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进具有一致性,即都是为了解决和改善民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同步进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经济治理同步推进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各个理念必须融入国家经济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尤其要全面融汇到国家经济治理的各个层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离开了国家经济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标杆、一种尺度,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国家经济治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并将其作为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抓紧抓牢,毫不松懈,政府在制定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否则国家经济治理将会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政治治理同步推进
“政治治理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多主体参与过程。”国家政治治理包括多方面内容,但就目前而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是国家政治治理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任务,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步推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文化治理同步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为载体引导公民个人对文化治理的价值认同,同时,国家文化治理亦可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对公民个人的教化功能,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樣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社会治理同步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推进。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近期中央电视台播放的24字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通俗广谱,具有教化功能,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深入人心。国家社会治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内容,并将其各个价值理念融入社会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幸福。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生态治理同步推进
和谐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我们应该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和谐理念,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国家治理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占安,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
[3]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EB/OL].(2013-12-13)[2018-02-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63.htm
[4]王浦劬.“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蕴[EB/OL].(2014-03-05)[2018-01-20].http://www.chinareform.org.cn/Explore/perspectives/t201403/t2014.306_190333_2.htm
[5]李建华.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4-02-10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作者简介】伍琼中(1965—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关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004-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从战略高度,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贯彻执行党中央规划的各项战略任务,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明确国家治理主体在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步推进,为国家治理主体依法执政、提高治理能力和效能奠定思想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三个倡导”明确清晰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第一个“倡导”是从国家层面阐述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些目标对凝聚13亿多中国人的信心和力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二个“倡导”从社会层面阐述了党和国家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依法治国而追求的终极目标;第三个“倡导”从个人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与公民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是公民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从行为取向和价值体系意义上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国家治理体系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及其均衡和谐”。由此可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依赖国家治理主体即国家、社会和公民治理能力的提高,更依赖拥有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多元化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作用
民主性、制度性、法治性、效率性和协调性是评判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水平所需要援引的5个标准。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凝心聚力功能。我国现行治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制度的碎片化或公共决策的短期行为、政出多门,以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这不仅严重削弱了国家治理能力,极大地增加了治理成本,而且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影响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心聚力功能,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制约公职人员的滥用职权和失职行为、改造人的素质,为国家治理制度的法治性、效率性和协调性奠定了价值共识,为消除制度碎片、政出多门及地方保护主义提供了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评价判断功能。当今多元化体制下的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相关治理主体在执行国家制度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公和违法行为,因此,要达到国家治理的预期目标,必须客观、公正和准确地对所运行的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和调整运行方式。当前,国家治理制度好坏的评价标准,应该看其是否体现了民主、公正和法治,而民主、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印证了其具有评价判断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与效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调节规范功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各个价值理念为指导,去调节和规范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的碎片化,以達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内含的理想价值状态。而调节和规范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认的标准和共同的价值观。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1.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我国当前开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基础。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工作,应当首先以经济水平的提升作为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矛盾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社会收入分配,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让全体人民公平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应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因为,没有国家的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作为保障,就难以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同时,富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有富强了,公民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追求才得以兑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民主原则是我国开展国家治理工作的政治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国家治理工作有关政治问题的解决与评议通常以主体多元化、决策民主化、治理法制化、公权制度化等为重要表征,并通过法规制度及各项体制机制协同配合保障其常态运行。因此,要解决国家治理中由单一主体“管理”向多元主体“治理”转变的角色转换,调整多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协调中央与地方各个层级的权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没有民主,宪法和法律无法成为国家治理的最高权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难以获得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要求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求的文化繁荣。文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而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离开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法规和制度,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任务将无法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追求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致的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现阶段我国虽然在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方面工作的不足,如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完善,社會收入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法治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应当深入研究并解决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美丽。
2.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自由原则是我国开展国家治理工作应当秉持的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除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之外,还有一个根本目的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既有法律、制度许可范围内不受约束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的政治自由,也有认识世界、把握自然规律、获取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的辩证法意义上的自由。而这两方面的自由都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指向的人们追求的自由中,凝练了丰富的思想与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平等、公正原则是当前我国开展国家治理工作需要遵循的制度建设方针。公正、平等是一切制度追求的根本价值,国家治理主体只有严格并规范执行制度,社会和公民个体才能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公正权益。可见,公正为制度规范得以构建的基础条件,平等为制度执行需要秉持的重要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的法治原则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所诉诸的依法治国思想。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了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而在这一反腐进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都让人民感受到了法治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进应以一系列法规制度为依据,与之相适应。
3.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要求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依凭的国家认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法规制度,而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认同度取决于其对本国的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的认同。当前,我国的治理体系日臻完善、制度落实日益规范,国民对国家处理内政外交的各项事务更加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我国公民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他们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认同度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要求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倡导的个人品德养成。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离不开每个公民的法治观念和诚信度,因为,公民个体的法制观和诚信度如何将影响和制约国家治理制度及法规的执行和落实程度。司法实践中的冤假错案、公务员队伍中的腐败官员、受助人员的讹诈事件等,无不暴露出相关公民个体的诚信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要求内含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倡导的职业操守。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公民个体办事依法遵规,提升治理效率,为此,需要公民个体坚守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一言以蔽之,没有敬业,再好的法规制度也无法实施,国家治理也难以实现目标。可见,敬业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得以顺利推进的主要内容,如果公民个体能做到爱岗敬业,则各种人为灾难将会减少,个人幸福生活将如愿达成,中国梦将早日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要求是我国推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构建的社会关系与秩序要求。当今社会,存在着复杂的各种利益格局,要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依赖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人际交往中,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友善相处,不怀疑、不猜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那么就能激发工作热情和提高创新意识。因此,友善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高社会环境的和谐程度,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步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进具有一致性,即都是为了解决和改善民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同步进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经济治理同步推进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各个理念必须融入国家经济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尤其要全面融汇到国家经济治理的各个层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离开了国家经济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标杆、一种尺度,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国家经济治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并将其作为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抓紧抓牢,毫不松懈,政府在制定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否则国家经济治理将会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政治治理同步推进
“政治治理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多主体参与过程。”国家政治治理包括多方面内容,但就目前而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是国家政治治理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任务,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步推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文化治理同步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为载体引导公民个人对文化治理的价值认同,同时,国家文化治理亦可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对公民个人的教化功能,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樣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社会治理同步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推进。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近期中央电视台播放的24字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通俗广谱,具有教化功能,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深入人心。国家社会治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内容,并将其各个价值理念融入社会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幸福。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生态治理同步推进
和谐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我们应该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和谐理念,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国家治理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占安,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
[3]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EB/OL].(2013-12-13)[2018-02-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63.htm
[4]王浦劬.“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蕴[EB/OL].(2014-03-05)[2018-01-20].http://www.chinareform.org.cn/Explore/perspectives/t201403/t2014.306_190333_2.htm
[5]李建华.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4-02-10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作者简介】伍琼中(1965—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