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学校德育的角度出发,考察历史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鼓励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承担德育工作者的职责,以史为鉴,因势利导,注重在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在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方面施加影响,使学生通过学习史实能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萌发出爱国主义情感,具备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树立起法制观念。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校德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精神;法制观念
人们通常所认知的德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狭义上德育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过程从本质上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道德教育具有跨学科性,德育课不是某一固定科目所承载的,它渗透在各学科中,具有协同性的特点。在这种条件下,历史学科也承担了学生部分德育的内容,历史教师同时也是德育的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时,有意识地对其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施加影响,使学生受到历史人文精神的熏陶,可以培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修养。本人从20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体现在能够使学生萌发爱国主义情感,具备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树立法制观念。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可以用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感化学生,落实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笔者在教授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时,这样介绍邓世昌的:生于富裕人家,少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任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掠夺中国土地、财富,逐渐萌发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又亲眼看到外国兵舰在中国黄浦江上横冲直撞,胡作非为,他感到偌大的中国要有自己海军才能不受外人欺辱。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开始倾斜,炮弹也用光,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候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冲过去,要和日舰同归于尽。但不幸的是致远号被日舰的一颗鱼雷击中,导致沉没,二百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物,使他无法下沉,可他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四十五岁。在介绍完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后,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假如自己处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历史教师在对历史人物讲解时,要尽量地将他们言论和英雄事迹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对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记忆和理解的同时能够从人物身上体会到一种悲壮的力量,以培养学生树立忧患意识,树立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
二、注重培养为科学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心理学和成才的角度看,自信心,勇于探索,执着追求是成才的前提,丧失信心,缺乏执着追求则会在挫折、失败面前自暴自弃,萎缩不前。历史上每个成就事业的人无不经历了无数次的磨练甚至挫折,失败,但他们无一不乐于探究,百折不挠。最终战胜困难,创造奇迹,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历史课本这类事例俯拾即是。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反动派的血雨腥风,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再如发明大王爱迪生,他的发明不仅靠聪明才智,更多的是艰辛的科学实践。光收集资料就用了二百本笔记本,为找到合适的灯丝,先后用过铜丝,白金丝等一千多种材料。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许许多多、方方面面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知难而上,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追求真理的求知精神,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在全社会普法,全民学法守法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历史学作为法制资源丰富的学科,对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引导作用。历史教师应依托历史课程的内容,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如学习文革时,可以引导学生认清当时我国由于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四人帮横行,全国上下一片混乱。许多人遭到残酷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国民经济也遭到严重破坏。从而让学生明确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于国于民都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又如:旧中国,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向中国倾销鸦片,祸国殃民。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领导下曾创造了禁绝毒品的奇迹,近些年来,受国际毒潮的影响,毒品重新在我国泛滥,吸毒人数不断增加。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大多数。毒品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了能把这一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多种方法,课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形成初步印象,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鸦片战争后一些片段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吸毒人员的片段(包括明星)结合起来,给学生以鲜明的对比,让他们感受到吸毒的危害,并自觉地抵制毒品,远离毒品。
在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学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产生功效。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历史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科特点,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且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达到相应德育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和全面发展,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和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刘勇.德育工作的功能构成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王福友.我国中学历史教育视野下的德育研究——关于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思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校德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精神;法制观念
人们通常所认知的德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狭义上德育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过程从本质上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道德教育具有跨学科性,德育课不是某一固定科目所承载的,它渗透在各学科中,具有协同性的特点。在这种条件下,历史学科也承担了学生部分德育的内容,历史教师同时也是德育的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时,有意识地对其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施加影响,使学生受到历史人文精神的熏陶,可以培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修养。本人从20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体现在能够使学生萌发爱国主义情感,具备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树立法制观念。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可以用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感化学生,落实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笔者在教授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时,这样介绍邓世昌的:生于富裕人家,少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任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掠夺中国土地、财富,逐渐萌发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又亲眼看到外国兵舰在中国黄浦江上横冲直撞,胡作非为,他感到偌大的中国要有自己海军才能不受外人欺辱。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开始倾斜,炮弹也用光,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候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冲过去,要和日舰同归于尽。但不幸的是致远号被日舰的一颗鱼雷击中,导致沉没,二百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物,使他无法下沉,可他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四十五岁。在介绍完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后,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假如自己处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历史教师在对历史人物讲解时,要尽量地将他们言论和英雄事迹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对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记忆和理解的同时能够从人物身上体会到一种悲壮的力量,以培养学生树立忧患意识,树立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
二、注重培养为科学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心理学和成才的角度看,自信心,勇于探索,执着追求是成才的前提,丧失信心,缺乏执着追求则会在挫折、失败面前自暴自弃,萎缩不前。历史上每个成就事业的人无不经历了无数次的磨练甚至挫折,失败,但他们无一不乐于探究,百折不挠。最终战胜困难,创造奇迹,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历史课本这类事例俯拾即是。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反动派的血雨腥风,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再如发明大王爱迪生,他的发明不仅靠聪明才智,更多的是艰辛的科学实践。光收集资料就用了二百本笔记本,为找到合适的灯丝,先后用过铜丝,白金丝等一千多种材料。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许许多多、方方面面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知难而上,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追求真理的求知精神,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在全社会普法,全民学法守法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历史学作为法制资源丰富的学科,对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引导作用。历史教师应依托历史课程的内容,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如学习文革时,可以引导学生认清当时我国由于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四人帮横行,全国上下一片混乱。许多人遭到残酷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国民经济也遭到严重破坏。从而让学生明确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于国于民都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又如:旧中国,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向中国倾销鸦片,祸国殃民。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领导下曾创造了禁绝毒品的奇迹,近些年来,受国际毒潮的影响,毒品重新在我国泛滥,吸毒人数不断增加。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大多数。毒品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了能把这一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多种方法,课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形成初步印象,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鸦片战争后一些片段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吸毒人员的片段(包括明星)结合起来,给学生以鲜明的对比,让他们感受到吸毒的危害,并自觉地抵制毒品,远离毒品。
在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学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产生功效。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历史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科特点,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且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达到相应德育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和全面发展,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和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刘勇.德育工作的功能构成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王福友.我国中学历史教育视野下的德育研究——关于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思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