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时下学生阅读能力弱、部分老师觉得阅读教学难度大的情况,本人就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做一小结,提出了由浅入深、从“大”到“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具体概括为“十步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堂
一、课前导语
导语就是教师在新课教学之前诱发动机的用语。此类用语要简练,要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课的重点有所了解。方法上可复习前课概念,可衔接读写知识,可介绍课文背景……如《翠鸟》一课教学中,我先提出观察景物用定点观察法、移步换形观察法。接着说:如果我们要写的是一个小动物,该怎样观察呢?我们就从今天的课文中来学习。经过“导”,激起了学生对小动物如何观察的强烈欲望。导语的“语”要用得巧,重点在于“导”。
二、自查自读
就是在教学中贯彻“三为主”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自己读课文、读懂课文的过程,也是在读中启迪学生思维、进行广泛想象的过程。自查自读重点在于“自”,要求学生自己排除障碍、自己理出头绪、自己把握重点,养成自我分析的习惯。如在《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教学中,我通过不断启示,使学生在自读自查过程中就初步理出了“盼书”、“取书”、“护书”的层次,想清了教科书为什么“珍贵”的问题,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三、解题开眼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俗称“文眼”。从解题入手打开课文的“窗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分析能力。如在教学《惊弓之鸟》时,我在初读后板书课题,接着进行了一连串的启发:“惊弓之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惊”是什么意思?(惊吓。)“弓”呢?(弓箭。)“之”呢?(的。)连起来是什么?(被弓箭惊吓的鸟。)接着我又提问: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呢?因为学生已经初读过课文,这些问题很容易回答出来,在这个解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根据题目就掌握了课文梗概。解题开眼的重点在于“开”。
四、范(轻)读纠错
学生自查自读中难免会发生差错,需要补漏。在教学中要再进行一次读,这次读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如在《春天的雨点》一课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自读中把所有语句都读得一样,没有语气的停顿变化,在教师范读时就做了纠正,从而使学生懂得了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使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去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捕捉梗概
学生自读、解题、再读后,思维活动正浓,如果这时回头去解决字词势必使学生思维中断,很不利于阅读能力的训练,所以每课伊始必先让学生捕捉课文内容的梗概,然后才能提纲挈领地进行分析。这一步骤的重点在于“捕”。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我引导学生:田忌和齐威王一共赛了几次马?(两次。)两次的结果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孙膑给田忌出了主意,田忌才赢了。)接着我引导学生: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通过捕捉,学生初步弄懂了课文的真谛在于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也为分段提供了线索。
六、分层解析
分层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我这里之所以把“析”提在“解”之前,就是要在教学中进一步体现“主体性”,在学生自析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解”,“解”中教师指给分层线索,教给分层方法,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层。段中层的分析是分段教学的深化,可培养学生细致的而不是粗略的分析能力,万万不可忽视。分层解析的重点在于“析”,在整篇教学中时间要长,方法要当,过程要细。如在《松鼠》一课的教学时,我指出以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为中介,学生很快划出了段落始末,掌握了课文在描写过程上的层次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七、解题识字
分层教学之后,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句、词、字可能还有理解不深透的地方,所以教师有必要作出补救措施。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后,学生虽对课文脉络比较清晰,但对“胸有成竹”、“轻蔑”、“转败为胜”几个词不甚理解。我将这些词一一放在语境中让学生自我辨识,收效甚好。解词识字的重点在于“识”。
八、再读细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可采用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进行,目的是培养小学生读中思、思中读的良好习惯。再读细思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课文反馈的开端,重点在于“思”,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还存在的疑惑大胆提出来,再进行一次“细思”,努力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
九、反馈小结
反馈是思维活动的再一次重复,“重复是识记之母”,非常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教师在此环节中要认真总结,巧设板书,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反馈小结的重点在于“反”,反中思,思中记。
十、课后运用
读写一体化教学序列的要求是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分析、阅读能力的提高要体现在写作上,因此课后运用的重点在于“用”,要把“得”用在作文中。如在“可爱的小生灵”一单元教学后,学生抓住了描写的特点,及时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的写作特点来写,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堂
一、课前导语
导语就是教师在新课教学之前诱发动机的用语。此类用语要简练,要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课的重点有所了解。方法上可复习前课概念,可衔接读写知识,可介绍课文背景……如《翠鸟》一课教学中,我先提出观察景物用定点观察法、移步换形观察法。接着说:如果我们要写的是一个小动物,该怎样观察呢?我们就从今天的课文中来学习。经过“导”,激起了学生对小动物如何观察的强烈欲望。导语的“语”要用得巧,重点在于“导”。
二、自查自读
就是在教学中贯彻“三为主”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自己读课文、读懂课文的过程,也是在读中启迪学生思维、进行广泛想象的过程。自查自读重点在于“自”,要求学生自己排除障碍、自己理出头绪、自己把握重点,养成自我分析的习惯。如在《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教学中,我通过不断启示,使学生在自读自查过程中就初步理出了“盼书”、“取书”、“护书”的层次,想清了教科书为什么“珍贵”的问题,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三、解题开眼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俗称“文眼”。从解题入手打开课文的“窗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分析能力。如在教学《惊弓之鸟》时,我在初读后板书课题,接着进行了一连串的启发:“惊弓之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惊”是什么意思?(惊吓。)“弓”呢?(弓箭。)“之”呢?(的。)连起来是什么?(被弓箭惊吓的鸟。)接着我又提问: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呢?因为学生已经初读过课文,这些问题很容易回答出来,在这个解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根据题目就掌握了课文梗概。解题开眼的重点在于“开”。
四、范(轻)读纠错
学生自查自读中难免会发生差错,需要补漏。在教学中要再进行一次读,这次读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如在《春天的雨点》一课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自读中把所有语句都读得一样,没有语气的停顿变化,在教师范读时就做了纠正,从而使学生懂得了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使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去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捕捉梗概
学生自读、解题、再读后,思维活动正浓,如果这时回头去解决字词势必使学生思维中断,很不利于阅读能力的训练,所以每课伊始必先让学生捕捉课文内容的梗概,然后才能提纲挈领地进行分析。这一步骤的重点在于“捕”。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我引导学生:田忌和齐威王一共赛了几次马?(两次。)两次的结果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孙膑给田忌出了主意,田忌才赢了。)接着我引导学生: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通过捕捉,学生初步弄懂了课文的真谛在于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也为分段提供了线索。
六、分层解析
分层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我这里之所以把“析”提在“解”之前,就是要在教学中进一步体现“主体性”,在学生自析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解”,“解”中教师指给分层线索,教给分层方法,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层。段中层的分析是分段教学的深化,可培养学生细致的而不是粗略的分析能力,万万不可忽视。分层解析的重点在于“析”,在整篇教学中时间要长,方法要当,过程要细。如在《松鼠》一课的教学时,我指出以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为中介,学生很快划出了段落始末,掌握了课文在描写过程上的层次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七、解题识字
分层教学之后,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句、词、字可能还有理解不深透的地方,所以教师有必要作出补救措施。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后,学生虽对课文脉络比较清晰,但对“胸有成竹”、“轻蔑”、“转败为胜”几个词不甚理解。我将这些词一一放在语境中让学生自我辨识,收效甚好。解词识字的重点在于“识”。
八、再读细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可采用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进行,目的是培养小学生读中思、思中读的良好习惯。再读细思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课文反馈的开端,重点在于“思”,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还存在的疑惑大胆提出来,再进行一次“细思”,努力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
九、反馈小结
反馈是思维活动的再一次重复,“重复是识记之母”,非常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教师在此环节中要认真总结,巧设板书,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反馈小结的重点在于“反”,反中思,思中记。
十、课后运用
读写一体化教学序列的要求是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分析、阅读能力的提高要体现在写作上,因此课后运用的重点在于“用”,要把“得”用在作文中。如在“可爱的小生灵”一单元教学后,学生抓住了描写的特点,及时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的写作特点来写,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