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运用好似遍地开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合作学习的运用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克隆”别人的做法,不在具体操作上做文章,那么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是收效甚微,事与愿违,只是形式而已。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才能有效地完成各种探究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优化合作学习的對象
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学生既是具有主体地位的能动者,又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受动者。特别是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用以促进合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更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1. 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组成学习小组的成员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合作的,相互之间必然建立起一种依赖关系,促使他们更多地去倾听,去互动。学生不再是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而转变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每个学生都能从那些与他不同观点与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2. 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新课程讲究教师的有效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在现行的合作教学中,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我们常常看到,在让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时,教师只是时而在学生间走走,充其量就是问学生有没有讨论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还常常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上,数学的过程性教学还是没有很好地体现。
二、科学合理的合作分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补充。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即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
三、遵循合作学习三部曲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培养合作精神,激励学习兴趣。
1. 课前合作学习
把一个任务分成了若干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2. 课内合作学习
指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在课内以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课内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可以进行辩论。
3. 课后合作学习
指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组内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
四、合作学习要因时制宜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学生人气鼎沸、似为积极,但仔细一看却不尽然,虽有分工,但各人的工作基本能独立完成,缺少讨论、帮助和支持,这样的合作学习对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意义都不大。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实践证明,恰当地选择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
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一是在合作学习评价中引入“基础分”和“提高分”机制,尽可能地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为所属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指导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与提高上。
二是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标准参照评价还注意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业成绩,安排同等生一起分组测验,测验的难度尽量有梯,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成绩都与原属小组的总分挂钩。这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竞争,最终会导致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奖励,取得进步,并由此走向成功。
三是合作学习评价应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决定奖励与认可。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进步。
责任编辑黄博彦
一、优化合作学习的對象
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学生既是具有主体地位的能动者,又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受动者。特别是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用以促进合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更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1. 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组成学习小组的成员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合作的,相互之间必然建立起一种依赖关系,促使他们更多地去倾听,去互动。学生不再是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而转变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每个学生都能从那些与他不同观点与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2. 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新课程讲究教师的有效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在现行的合作教学中,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我们常常看到,在让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时,教师只是时而在学生间走走,充其量就是问学生有没有讨论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还常常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上,数学的过程性教学还是没有很好地体现。
二、科学合理的合作分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补充。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即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
三、遵循合作学习三部曲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培养合作精神,激励学习兴趣。
1. 课前合作学习
把一个任务分成了若干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2. 课内合作学习
指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在课内以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课内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可以进行辩论。
3. 课后合作学习
指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组内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
四、合作学习要因时制宜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学生人气鼎沸、似为积极,但仔细一看却不尽然,虽有分工,但各人的工作基本能独立完成,缺少讨论、帮助和支持,这样的合作学习对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意义都不大。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实践证明,恰当地选择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
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一是在合作学习评价中引入“基础分”和“提高分”机制,尽可能地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为所属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指导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与提高上。
二是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标准参照评价还注意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业成绩,安排同等生一起分组测验,测验的难度尽量有梯,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成绩都与原属小组的总分挂钩。这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竞争,最终会导致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奖励,取得进步,并由此走向成功。
三是合作学习评价应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决定奖励与认可。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进步。
责任编辑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