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左右我能得到的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thre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天命:农村的现实与魔幻
  段少锋
  近来友人鹏飞拍了一部《知天命》,关于农村的人与神的讨论,现实寓意就是说,中国现在如此魔幻,真实与魔幻因这个国度而戏剧化。
  我记得我出生的农村不足二百人——不是二百户,人很少。村里有个龙王庙,小时候玩总去那里,那里画了天上和人间以及阴曹地府,龙王显灵的事情在农村是经常听说的。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才六七岁的样子吧,我打了人生中第一次卦象,显示吉兆:风调雨顺。那时我回家跟母亲说这件事,被母亲一顿揍,说我这么小就打卦,恐怕冒犯龙王。后来家搬到镇里,镇里的村同样也有一座龙王庙,我们一帮不靠谱的小孩后来也去龙王庙打挂,我得到的不知道是什么卦象。
  所有村里的龙王庙都坐落在深沟之中,每年村里都会把神仙抬出来做一个庙会,或叫攘瘟。
  镇里有一座山,叫做周洪山,扇面也有一座庙,是个极小的佛殿。初中的时候,我们一帮同学长途跋涉爬上去,据说那是镇里的最高峰。在那里我许下了人生第一个靠谱的愿望,居然是考上重点中学。
  后来高中毕业,我过了一段特别不靠谱的日子,这段时光有4年,我母亲一直以为我精神出了问题:一个农村孩子居然要去考电影学院!姨妈很迷信,据说镇里某个村有一个半仙儿,于是母亲拉着我爬山涉水找半仙,半仙的家里很简陋,屋堂正中供着菩萨,两边是关公和佛祖,以我浅薄的宗教知识,我跟我妈说这是不对的,骗人的,我妈一个巴掌。那时我二十岁,浑浑噩噩不知前程何处。大神用红布包住我,几处插有钢针,念念有词。我忍不住笑,母亲一顿臭骂。最后是招魂,巫术最精彩的地方。神婆宛如真的鬼神附体,浑身哆嗦,似哭似唱的念一堆我和母亲不懂的话,隐约是天神菩萨之类。这情形像是我后来看电视里面的萨满。
  后来我还经历过一次跳大神,那时母亲把我从镇里带到县城,另一个大神,一样的跳大神。
  这就是我这么大以来经历的跳大神,这种宿命感有时候会有,不过好像我又不相信命运这么一说,倒相信性格使然。所以更相信改变命运还是自己。
  村里曾经有一个老头,据说是文革时的红卫兵,他说我会在人生的27岁经历一次巨变,由此告别诸多不顺,生活会开始顺利起来。现在看来这个老头是对的,至少我愿意相信。
  采访
  段少锋
  你有过考电影学院的经历,这段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
  那段经历现在看来对我的影响就是人总要相信什么,比如说理想,现在谈理想主义可能很多人觉得过时了,我觉得不是,这些年我最大的收获在于我认定了坚持和热爱是解决很多问题的途径,除了这二者,我们能把控的实在太少了。
  你最喜欢的电影人是谁?为什么?
  我喜欢的电影人是贾樟柯,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是来自晋西北小县城的原因吧,我有一次看许知远的《中国纪事》,他对汾阳的描绘也很像我的家乡。后来看贾樟柯的一些书或听他讲座,觉得我们的生长经验很相似,比如考学,比如漂泊,比如等待,还有小县城文艺青年那种忧伤和青春期的绝望,这些情绪都是极为类似的。贾樟柯曾说他对于陈凯歌《黄土地》的喜欢是无法从理性角度来分析的,就是一种感性的喜欢,我想我也是如此。
  其他的一些电影人,比如库斯图里卡,比如娄烨,其实还是挺多的,我觉得电影和文字对我来说是一种排解方式,我需要他们。
  是什么促使你考中央美术学院?那时候你对艺术的认识和看法是什么?
  来美院之前我是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是要考美院的,我从小也画画,不过是自己摸索着画,当时在村里镇里画画还是有些小名声的。当然小地方上是这样,后来因为读文科学习成绩还好,家里就不让画了,因为据说艺术院校的学费很高,事实也的确如此。我考电影学院那年,听说美院有美术史这样的专业,所以就报考了,后来就考上了。
  那时我考美院写的画的评论是关于罗中立《父亲》,对于艺术的认知还局限在自己的阅读经验上,考美院之前很少有机会接触艺术展览或者画册。我突然发现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了,艺术资源还是集中在某一个群体。八九十年代的问题在现在看来还是一样,艺术资源的垄断依旧没被打破,当然可能网络能解决这其中的一些问题,但是还是局限。
  我发现我在中央美院读了4年书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我依旧觉得艺术更多的应该是人的故事,这种感受在艺术实践中感受更强烈。
  新青年艺术沙龙是怎么产生的?
  新青年艺术沙龙的产生很偶然,大三开始进入艺术管理系就想为自己找点事情做,当时失恋了,心情也不好,几个朋友一起商量,于是大三上学期做了一个“后青春期的诗”,就想着能不能邀请一些批评家或者策展人、艺术家来谈谈艺术,当时我从微博上联系杨卫老师,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来,接着顾振清老师、鲍栋等等都邀请来了,后来逐渐形成每周一次的讲座,两年差不多30来场这样的讲座交流会,我从中受益很多,这也算是我给自己大学开了一个第二课堂,现在来看效果很好。新青年艺术沙龙后来活动不局限在做沙龙,我还想着做展览,还有做做小的出版物,这些都是有一帮美院的朋友一起在做,我现在特别怀念和他们一起做这些事的时光,我们今年都毕业了,一下子散了,有些舍不得。
  从新青年艺术沙龙到π艺术沙龙,这两个艺术沙龙的性质有何异同?
  π艺术沙龙其实只是新青年的一部分,新青年名下的一些艺术小组或者小的团体还有“冷墨”,之后我还会建立其他更为精准的关于专业的小组,比如摄影、雕塑等等。通过小运动酝酿大思潮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会向往八十年代的那种文化气息,虽然我没有经历,我会想着我能不能做前辈那样的事情,现在来看从小处着手罢了。
  π艺术沙龙对参与者有要求么?比如说?
  π艺术沙龙对于参与者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参与者能不能真诚的来看待艺术问题,真诚这个问题在当下的艺术中凸显的尤为重要,现在艺术市场这么大,艺术家这么多,但是我们会发现作品的力度越来越弱,可能真诚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是不是依旧真诚的仰望艺术?如果每个艺术家都能真诚的面对自己做的事情,我想这已经很不简单了。   艺术沙龙的活动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你的角度来说,这些活动给你带来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活动给我带来的远远大于我失去的,另外更重要的是我没觉得自己失去什么,得到了朋友,得到了认可,得到了知识与视野,这些便足够了,不是吗?失去的东西终究要失去,我只能左右我能得到的,至于失去的,这个不是我能把控的,这是我最近两年特别深刻的认识,不能强求什么,也不要患得患失,低头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最重要了。一个事情出来毁誉不论它就在那,剩下的就是老天的事情了。
  你认为艺术小组这样的青年艺术团体这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有何意义?
  小运动最终形成大思潮,这是八五的经验,我觉得对于当下也是可能的,艺术小组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具有推动性的,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同样作为“青年策展人”,如何简单地说明青年艺术家与你之间的关系?
  每一代人解决的问题不一样,我关心我这个时代的艺术家的问题。我们其实就是一起成长的关系,一起来创造一个我们认为对的好的未来。
  接着聊聊你对“好的艺术”和“坏的艺术”的理解吧。
  我很难说艺术的好坏,现在的价值观都这么多,标准这么多,很难说出一个好坏,要说好坏,首先要制定一个前提,标准是什么?
  回过头来看“知天命”,你觉得你的性格给人生带来的改变有那些?
  有几件事情对我影响是决定性的,首先是农村县城的生活经验,与土地的关系,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是很善良的,但我这些年看到城市人对于农村人的误解与标签化是我不能接受的,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剥离了与土地的关系。县城的生活其实是我最怀念的,小县城里面的人情世故,我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阅读对我现在很重要。其次是考学和谈恋爱,通过这两个事情我明白了坚持与热爱,在自己最为失意的时候如何找到一种排解苦闷的办法。
  应该承认,当代艺术对我们大多数父辈来说仍然有距离,假如有机会,你会如何对你故乡的人解释当代艺术为何物?
  以前付晓东做过一个叫做“乡愁”的展览,我最近也在看这个展览的资料,故乡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在其中可见一斑,前些日子《新周刊》有一个封面专题叫做《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八十年代》,我现在想起自己过去在老家上学的日子,就仿佛我对于八十年代的想象一样,家乡是一个文化荒芜的地方,那里没有当代艺术,甚至没有艺术,民间艺术也慢慢地丧失掉了,比如剪纸现在已经没了,我奶奶会剪纸,今年她去世了,那是我小时候能直接感受到的鲜活的艺术,老家还有一个给山庙画画的人,他也给棺材画画,这是我最早对于艺术的触碰。有机会的话我给故乡介绍当代艺术,我可能更愿意采取左靖、欧宁的方式,比如“碧山计划”那样的形式,我觉得对于农民最重要的介绍是通过事情,要接地气。
  推荐几本读了之后对你的工作等等了解会更多的好书吧。
  吕澎先生的《艺术操作》不错,对于想熟悉这个行业的人可以了解做展览的流程,蜜蜂书库出版的一个当代艺术系列的丛书包括《行动的书》、《策展简史》等,可以看看。
其他文献
01 |  10年前网络交易在国内刚刚兴起。  对,10年前我还停留在构思阶段,那时候没多少人买艺术品。中国当时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真正财富积累是过去这10年城市化所带来的。1999年的中国首富是刘晓庆,她当时的总资产是1个亿,但是去年,中国首付宗庆后的总资产将近1000个亿,这十年翻了1000倍。所以说10年前卖艺术品不太靠谱,10年之前应该做媒体,告诉大家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0
期刊
6月底,身份多元的王受之将以艺术家的身份在北京举办自己的首展——“记忆中国”,王受之带来了他的旧城印象,那些清末民初,已经消失建筑,或者现存但已面目全非的建筑。展览举办地是位于建国门外大街的建外楼下画廊,画廊的背后正是被拆的最猛烈的地方,王受之觉得在这里举办或许会给大家带回一点点旧中国的另类记忆。  01 |  作为我们熟知的设计名人,从设计名家向纯粹的艺术创作转型是怎样的契机?  其实我很小就开
期刊
进入2013年春拍,各拍卖公司纷纷推出了以写实为主题的专场,其中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家专场”、“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在已经结束的这两场拍卖中,成交率分别为65.57%和79.29%,成交额为1.18亿元和8044.365万元,写实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今年也推出了“先行者之路:重要私人藏早期油画专场”、“油画雕塑专场”,也都是以写实为主;荣
期刊
近日,文化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了“纪念张伯驹先生诞辰115周年——张伯驹潘素书画展”,展览持续至7月10日。展出了张伯驹、潘素夫妇的45组书画作品,及照片、手札、著作等珍贵文献。  张伯驹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者等身份于一身,他和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文化奇人,但是在家人看来,“
期刊
连续几年间我们都在北京欣赏到了来自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优秀作品,殊不知原来在阿尔勒当地就有个非常著名的摄影学院,而当地的人文地理等周遭环境也是孕育摄影的绝佳之地。今年便带来了阿尔勒味道浓重的,国立阿尔勒摄影学院的优秀作品。  过去3年里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作品借由“草场地摄影季——阿尔勒在北京”这项国内的摄影活动来呈现,让国内观众在自家门口欣赏到了很多摄影节的优秀作品。今年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没有依托“草
期刊
佳士得将以自有品牌在中国开展拍卖业务,并凭借其全球网络和专业知识的优势,为中国大陆藏家提供直接和高质量的服务。作为国际艺术市场重量级的两大拍卖行之一,正式入驻中国将是佳士得247年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13年4月9日,佳士得宣布成为首家在中国获得拍卖执照且独立开展拍卖业务的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并计划于秋季开始在上海举行拍卖。佳士得国际首席执行官史蒂文?墨菲(Steven P. Murph
期刊
艺术家程美信在微博上招揽助手为其打鸡血。  程美信:征一助手:从《鸡鸡是艺术家》实践发现鸡儿飞落过程能创造出不亚于八大山人和水墨大师的伟大作品,鉴于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水墨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血脉,故本人决定接受鸡血注射,把民族水墨文脉弘扬到底。需要一名懂抽血与注射的助手!  黑格士光影艺术:如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去探索,可以鼓励,但不要上升到中国文化与八大山人的高度。  董师师:打鸡血的策略有点直白生
期刊
7月20日,为纪念历史上的美国66号公路,阿尔伯克基夏季音乐节开幕,整条公路被封闭一整天,人们尽情享乐。而在阿尔伯克基,这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不计其数,据伦敦《卫报》,近期阿尔伯克基博物馆被列入新墨西哥州十大艺术文化场所之一。  Tricklock表演试验室| Tricklock Performance Laboratory  每年1月,来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者汇聚于Tricklock剧院进行演出,以突出
期刊
气压极低,浓重的霾逼迫得大家只是呼吸都罪恶感强烈。  编辑部也弥漫低气压,带着哈喇子的哈欠、水汪汪的红肿眼神、一撅不振的午饭后时光,一群二十几岁的老年人极其不适应潮湿多雨焖锅似的一礼拜又突然毒日当头的北京夏天。  这一期的特别报道是比着国内艺术家们和商业品牌的暧昧,深挖国际艺术大师们对生活时尚的影响力,多么的时髦有趣,本以为轻狂的编辑们能欣欣跃跃,平时多么八卦的一群人,没事就喜欢把艺术家生活点滴扩
期刊
在威尼斯体验中国的乐趣,与其去考据影响这些策展决定背后的美学和政治因素,还不如尽情领略这一路的意外和惊喜。  今年夏秋,那些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华侨艺术家、评论家,还有爱好艺术的、爱好中国文化的都将在威尼斯找到温馨的第二故乡。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双年展,虽说质量良莠不齐,但却在数十个展览上汇聚了数百位华人艺术家的作品。威尼斯双年展在全球艺术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