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对幼儿进行“适度安全”管理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结构转型,幼儿教育在探索并逐步建立适应新时期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寻求建立适应社会和家长要求并得到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的“幼儿园安全理念”和“幼儿园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 幼儿园;安全理念;安全模式
  
  一、“适度安全”理念的提出
  安全从来不是绝对的,适度的安全才是合理的、可行的。据悉许多到国外幼儿园参观的中国教师看到外国孩子拿着锯子或斧头等锋利的工具正在认真地敲着钉子时,总会瞠目结舌、惊叹不已,这在中国的幼儿园里是根本看不到的,这些在大人看来很危险的工具是不可能提供给孩子的,因为只要是危险的,家长们都会尽可能的避免孩子接触受伤害。这就是我们的家长与国外家长在“什么对孩子是安全的”这一问题存在的观念上的差异。在独生子女时代的中国,家长常常不愿孩子直面困难,而在国外家长普遍的认同是:孩子在活动中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不必为一点小伤而“大惊小怪”,被保护过度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没有用”。思维的差异导致安全管理模式的差异,有的家长一方面希望幼儿园多举行户外活动,一方面又希望幼儿园对孩子的监护天衣无缝,不要出一丁点的差错,这种悖论时常引发家园争执。而有的教师心理压力过重为防止幼儿受到伤害而限制幼儿在户外活动,即使在户外,也不允许孩子自由活动。消极的防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理念的冲突阻碍有效的教学,为此幼儿园有必要将“适度安全”的理念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取得家长的认可,在家园合作下建立新的安全管理模式。
  二、安全管理包括人、制度、环境三个方面
  1、人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要素
  保护儿童生命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幼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和幼儿在园安全的监护责任人首先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专业素质,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一方面积极培养幼儿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又要积极为孩子创设安全、快乐、温馨的心理精神环境,让孩子得到情感上的安全和信赖。
  幼儿教师作为家园沟通的联系人要掌握每个幼儿的家庭情况,将适度安全的理念延伸到每个家庭,与家长达到共识,努力营造互帮互助的家园关系。在遇到和孩子有关的重大的家庭突发事件时,教师和家长更应相互配合积极引导、疏导孩子情感上的恐惧和不安,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2、健全严格的安全制度是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
  首先、要不断健全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幼儿园的安全规章制度不仅包括意外伤害发生前的预防制度,还应包括意外伤害发生后的处理制度。要加大力度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如门卫制度、接送制度。
  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意外,要冷静应对,妥善处理。如何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处理有序、措施到位呢?这就需要平时做好事故预想方案,特别是在要举行重大活动前要进行周密的方案设想,制定相应的预想方案,对应急处理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有目的地预想到发生危险的种种可能,才可以有效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或最大程度减轻事故后果。因此事故预想应列入幼儿园的安全制度。
  3、安全环境的创设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幼儿园将安全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专门进行安全教育的主题活动外,还要将安全教育渗透、整合到其他的领域。在环境创设时增加安全教育的内容提醒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经常组织幼儿进行各项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参观,组织幼儿进行逃生、自救等模拟训练。在安全教育中还可采用角色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扮演相应角色,处于情景中了解遇到困难和危險时的解决办法,提高了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据统计户外活动是儿童受伤最易发生的场所,为有效克服这种“环境效应”。幼儿园可尽量保证有足够的场地与设施供孩子们户外活动使用,也尽量维持设施能提供给孩子以运动经验获得的功能,创设充满“危险”的环境,让孩子亲身体验这些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活动场地、游戏设施的危险性,同时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3)保护与锻炼并重。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健康领域目标取向表明在幼儿教育中既要重视让幼儿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提高保护自身能力,又要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幼儿动作敏捷性和灵活性,还能提高行动反应能力来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社会在变革,安全的观念也在革新,那种“温室无菌”型的安全保障思维正逐渐向拓展型安全适应性的新观念转变。幼儿园探求建立的“适度安全”管理模式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虽然它的执行还需幼儿园与家长们长时间的沟通磨合,但必将为幼儿教育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002年出版
  2 《宁为安全操碎心,不让意外伤孩子》作者:郝侠
  3 《生命意识与教育》 李淑玲等主编2001年出版
其他文献
【摘要】 采用Eclipse XD6-C18柱为分析柱,0.1%磷酸溶液(pH=2.0)与甲醇为流动相,紫外210nm检测,建立了饮料中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实验研究了流动相和其他操作条件的选择方法,并且研究了每种酸在各自浓度范围内测定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以及相对标准偏差。实验显示:方法的回收率为104.0%;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的检出限(S/N=3)分别为0.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体育课不但要通过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体育课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的学生的意志品质就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激发学生增强意志的愿望  1、让学生认识意志的重要性。俗话说“有志者事必成”。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期刊
【摘要】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年来,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教材及活动内容贯穿了体育教学中,课中的活动枯燥,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失去了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思考。  【关键词】 体育教学;学习兴趣;兴趣激发;兴趣引導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促进学生身体
期刊
篮球运动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然而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自己来玩,对教师的技术教学则不以为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认为学习技术没什么用,自己又不想专业发展,只是随便不玩玩而已。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技术教学方法运用不当,效果不明显,学生学而不会,或是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引不起兴趣。对于前者教师往往是无可奈何,但后者是可以研究、探讨和提高的。而且当教师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学生每次学习都能有所领悟和提
期刊
【摘要】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場需求连接是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发展和创新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衔接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技能应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
期刊
体育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室外的身体锻炼来完成的。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是长期以来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关心和探讨的课题。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提问的方式方法教学进行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尝试性探索,取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通过提问为讲(学)新动作打好基础  每次讲(学)新动作前,教师应抽出一定时间,提问以前学过的且与新学动作技术有联系
期刊
长期以来,学生中一直存在着爱好体育活动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这大概与沉闷、单调的体育教学有关。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健康的乐趣,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给了我新的启迪: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痛快地玩,而且玩中有学,这将是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体育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直观性较强,师生共
期刊
一、从实际出发,端正教学思想  多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的思潮下,学校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被鄙视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人,得不到尊重。特别是在中学,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一个学生,都认为只要是语文、数学等升学考试必考课成绩好,体育成绩好不好没关系。因此有的体育教师自暴自弃,上课不认真,采取放羊式的教学。而学生呢,觉得体育课不重要,又枯燥无味,他们认为与其上这样的体育课,倒不如多做几道数学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民建筑工程項目越来越现代化和规模化,但一些房屋还存在质量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的达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本文阐述了工民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对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工民建筑工程;质量;现状;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房屋建筑工程
期刊
一、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体育活动内容十分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按兴趣的起因划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需要而产生兴趣,为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而对事物或活动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起对于学生的学习与训练都是必要的,它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