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结构转型,幼儿教育在探索并逐步建立适应新时期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寻求建立适应社会和家长要求并得到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的“幼儿园安全理念”和“幼儿园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 幼儿园;安全理念;安全模式
一、“适度安全”理念的提出
安全从来不是绝对的,适度的安全才是合理的、可行的。据悉许多到国外幼儿园参观的中国教师看到外国孩子拿着锯子或斧头等锋利的工具正在认真地敲着钉子时,总会瞠目结舌、惊叹不已,这在中国的幼儿园里是根本看不到的,这些在大人看来很危险的工具是不可能提供给孩子的,因为只要是危险的,家长们都会尽可能的避免孩子接触受伤害。这就是我们的家长与国外家长在“什么对孩子是安全的”这一问题存在的观念上的差异。在独生子女时代的中国,家长常常不愿孩子直面困难,而在国外家长普遍的认同是:孩子在活动中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不必为一点小伤而“大惊小怪”,被保护过度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没有用”。思维的差异导致安全管理模式的差异,有的家长一方面希望幼儿园多举行户外活动,一方面又希望幼儿园对孩子的监护天衣无缝,不要出一丁点的差错,这种悖论时常引发家园争执。而有的教师心理压力过重为防止幼儿受到伤害而限制幼儿在户外活动,即使在户外,也不允许孩子自由活动。消极的防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理念的冲突阻碍有效的教学,为此幼儿园有必要将“适度安全”的理念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取得家长的认可,在家园合作下建立新的安全管理模式。
二、安全管理包括人、制度、环境三个方面
1、人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要素
保护儿童生命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幼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和幼儿在园安全的监护责任人首先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专业素质,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一方面积极培养幼儿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又要积极为孩子创设安全、快乐、温馨的心理精神环境,让孩子得到情感上的安全和信赖。
幼儿教师作为家园沟通的联系人要掌握每个幼儿的家庭情况,将适度安全的理念延伸到每个家庭,与家长达到共识,努力营造互帮互助的家园关系。在遇到和孩子有关的重大的家庭突发事件时,教师和家长更应相互配合积极引导、疏导孩子情感上的恐惧和不安,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2、健全严格的安全制度是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
首先、要不断健全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幼儿园的安全规章制度不仅包括意外伤害发生前的预防制度,还应包括意外伤害发生后的处理制度。要加大力度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如门卫制度、接送制度。
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意外,要冷静应对,妥善处理。如何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处理有序、措施到位呢?这就需要平时做好事故预想方案,特别是在要举行重大活动前要进行周密的方案设想,制定相应的预想方案,对应急处理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有目的地预想到发生危险的种种可能,才可以有效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或最大程度减轻事故后果。因此事故预想应列入幼儿园的安全制度。
3、安全环境的创设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幼儿园将安全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专门进行安全教育的主题活动外,还要将安全教育渗透、整合到其他的领域。在环境创设时增加安全教育的内容提醒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经常组织幼儿进行各项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参观,组织幼儿进行逃生、自救等模拟训练。在安全教育中还可采用角色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扮演相应角色,处于情景中了解遇到困难和危險时的解决办法,提高了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据统计户外活动是儿童受伤最易发生的场所,为有效克服这种“环境效应”。幼儿园可尽量保证有足够的场地与设施供孩子们户外活动使用,也尽量维持设施能提供给孩子以运动经验获得的功能,创设充满“危险”的环境,让孩子亲身体验这些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活动场地、游戏设施的危险性,同时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3)保护与锻炼并重。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健康领域目标取向表明在幼儿教育中既要重视让幼儿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提高保护自身能力,又要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幼儿动作敏捷性和灵活性,还能提高行动反应能力来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社会在变革,安全的观念也在革新,那种“温室无菌”型的安全保障思维正逐渐向拓展型安全适应性的新观念转变。幼儿园探求建立的“适度安全”管理模式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虽然它的执行还需幼儿园与家长们长时间的沟通磨合,但必将为幼儿教育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002年出版
2 《宁为安全操碎心,不让意外伤孩子》作者:郝侠
3 《生命意识与教育》 李淑玲等主编2001年出版
【关键词】 幼儿园;安全理念;安全模式
一、“适度安全”理念的提出
安全从来不是绝对的,适度的安全才是合理的、可行的。据悉许多到国外幼儿园参观的中国教师看到外国孩子拿着锯子或斧头等锋利的工具正在认真地敲着钉子时,总会瞠目结舌、惊叹不已,这在中国的幼儿园里是根本看不到的,这些在大人看来很危险的工具是不可能提供给孩子的,因为只要是危险的,家长们都会尽可能的避免孩子接触受伤害。这就是我们的家长与国外家长在“什么对孩子是安全的”这一问题存在的观念上的差异。在独生子女时代的中国,家长常常不愿孩子直面困难,而在国外家长普遍的认同是:孩子在活动中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不必为一点小伤而“大惊小怪”,被保护过度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没有用”。思维的差异导致安全管理模式的差异,有的家长一方面希望幼儿园多举行户外活动,一方面又希望幼儿园对孩子的监护天衣无缝,不要出一丁点的差错,这种悖论时常引发家园争执。而有的教师心理压力过重为防止幼儿受到伤害而限制幼儿在户外活动,即使在户外,也不允许孩子自由活动。消极的防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理念的冲突阻碍有效的教学,为此幼儿园有必要将“适度安全”的理念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取得家长的认可,在家园合作下建立新的安全管理模式。
二、安全管理包括人、制度、环境三个方面
1、人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要素
保护儿童生命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幼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和幼儿在园安全的监护责任人首先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专业素质,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一方面积极培养幼儿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又要积极为孩子创设安全、快乐、温馨的心理精神环境,让孩子得到情感上的安全和信赖。
幼儿教师作为家园沟通的联系人要掌握每个幼儿的家庭情况,将适度安全的理念延伸到每个家庭,与家长达到共识,努力营造互帮互助的家园关系。在遇到和孩子有关的重大的家庭突发事件时,教师和家长更应相互配合积极引导、疏导孩子情感上的恐惧和不安,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2、健全严格的安全制度是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
首先、要不断健全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幼儿园的安全规章制度不仅包括意外伤害发生前的预防制度,还应包括意外伤害发生后的处理制度。要加大力度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如门卫制度、接送制度。
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意外,要冷静应对,妥善处理。如何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处理有序、措施到位呢?这就需要平时做好事故预想方案,特别是在要举行重大活动前要进行周密的方案设想,制定相应的预想方案,对应急处理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有目的地预想到发生危险的种种可能,才可以有效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或最大程度减轻事故后果。因此事故预想应列入幼儿园的安全制度。
3、安全环境的创设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幼儿园将安全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专门进行安全教育的主题活动外,还要将安全教育渗透、整合到其他的领域。在环境创设时增加安全教育的内容提醒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经常组织幼儿进行各项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参观,组织幼儿进行逃生、自救等模拟训练。在安全教育中还可采用角色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扮演相应角色,处于情景中了解遇到困难和危險时的解决办法,提高了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据统计户外活动是儿童受伤最易发生的场所,为有效克服这种“环境效应”。幼儿园可尽量保证有足够的场地与设施供孩子们户外活动使用,也尽量维持设施能提供给孩子以运动经验获得的功能,创设充满“危险”的环境,让孩子亲身体验这些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活动场地、游戏设施的危险性,同时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3)保护与锻炼并重。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健康领域目标取向表明在幼儿教育中既要重视让幼儿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提高保护自身能力,又要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幼儿动作敏捷性和灵活性,还能提高行动反应能力来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社会在变革,安全的观念也在革新,那种“温室无菌”型的安全保障思维正逐渐向拓展型安全适应性的新观念转变。幼儿园探求建立的“适度安全”管理模式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虽然它的执行还需幼儿园与家长们长时间的沟通磨合,但必将为幼儿教育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002年出版
2 《宁为安全操碎心,不让意外伤孩子》作者:郝侠
3 《生命意识与教育》 李淑玲等主编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