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照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的主要阶段,将理论和实践课程始终贯穿在4個模块中,按照生涯发展—职业岗位—典型任务—行动领域的建设思路,校企合作构建理实一体、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层实践、逐层提升”岗位模块课程体系。
◆关键词:“会计专业”;岗位模块;课程体系;“分层实践、逐层提升”;构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们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小企业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崛起与发展,增加了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这也为我们培养中职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即中职毕业生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能迅速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角色,缩短就业间距。会计专业作为我校国家级示范校和布局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专业,是区域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始终坚持着“技能为先,德育并重”的育人理念,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建立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为此,会计专业在“能力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典型的会计行业标准为依据,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校企合作构建理实一体、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层实践、逐层提升”岗位模块课程体系。
一、明确思路,确立课程体系目标
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分层实践、逐层提升”岗位模块课程体系,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高素质教学队伍为保障,培养出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打破原有专业课程结构,重新构建以通识能力、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系统,实现“知识—技能—经验—能力”四位一体的课程系统。
2.全面融合课程内容,增加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操守等职业素养部分,进行职业素质养成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3.深入革新教学组织形式,按工作流程排列教学内容,按工作规范制定教学要求,按工作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组织形式与岗位划分组织形式的统一。
4.创设真实化学习情境,促成课程学习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相对接、学习目标与岗位工作标准相适应、学习成果检验标准与行业质量标准相一致的目标。
二、积极改革,探索重构课程体系
1.开展调研,分析岗位,确定课程改革关键点。在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对会计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结合会计专业学生未来职业面向,针对初级岗位、发展岗位、其他就业岗位群进行详细分析,制定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体系分析表,形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确定了构建“分层实践,逐层提升”课程体系的关键点。
2.理实一体,模块划分,架构课程体系。围绕“全程仿真、多元交替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计信息化操作员》中级证书的考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使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紧密衔接,符合行业、企业对会计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与职业相关证书考试内容相融合的岗位模块式课程体系。
依据学生学习阶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融合全部课程内容,实现了职业通识能力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岗位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的科学合理划分,按照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的主要阶段,将理论和实践课程始终贯穿在4个模块中,形成了基于“生涯发展—职业岗位—典型任务—行动领域——课程体系”建设线路的“分层实践、逐层提升”岗位模块式课程体系。
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按照构建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全程仿真、多元交替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成员的优质核心课建设团队,在对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企业会计行业的职业要求和岗位能力,针对不同的岗位群结合工作过程,梳理归类为典型工作任务,从定位、内容及其评价标准等多个维度进行重新构建并将其与相应的专业课程衔接,实现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基础会计”、“出纳岗位核算”建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全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协同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优质核心课。
4.以实为本,以能为主,编写校本教材。以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针对会计岗位所需求的必备技能,将课程内容按会计工作过程整合为若干模块项目,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型工作项目,将相关专业知识融入项目或任务中,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要点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穿插到各个学习任务,编写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
5.共建共享,规范管理,完善教学资源库。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会计专业“全程仿真、多元交替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要求,以“边建边用、共建共享、规范管理、持续更新”为原则,引进相关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及实际案例资源,增加信息深度和广度,建成一个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设计科学规范、使用方便快捷的多层次、多元化、灵活、自主、开放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为课程体系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三、健全机制,奠定建设保障基础
1.组织保障。会计专业作为国家级示范校和市级布局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专业,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任务,成立了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立了以专业带头人为组长的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组,为全面协调校内、校外资源奠定基础。
2.技术保障。负责专业基础教学的教师理论及专业技术过硬,从教经验丰富,职业教育理念先进。参与项目建设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均为具有企业丰富从业经验的技术骨干。 3.经费及管理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专业建设实施管理办法》《专业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专业建设评价与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各级机构,各负其责。建设资金采取专款专用、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单独核算。加强过程监督和目标管理,为项目建设有序推行及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立足现在,改革收获累累硕果
1.构建了专业配套性实训室。对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编写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校本教材,打造校企一体的仿真实训教学环境,新建ERP沙盘模拟等3个实训室,整体提升会计手工记账实训室,使专用实训室总数达到7个,专业实训设备总值达340多万元。
2.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优质核心课。我们通过下企业调研、校企合作等形式,共同确立了《基础会计》《出纳岗位核算》兩门优质核心课,制定了课程标准和课程建设方案,建成了集校本教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实训指导书、试题库、实训案例库为一体的课程资源。
3.编写了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我们成立了校本教材领导小组和编写工作小组,通过下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合作等形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块、项目设计学习单元,开发编写了体现岗位技能需求的《出纳岗位实训》等8本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其中《会计实务操作模拟综合实训》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已被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4.课程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一是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库。通过教师自己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方式,获得一体化教学资源,包括12门专业课程实训大纲、多媒体课件、实训案例,电子教案,习题库等,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教学资源。
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专业投入82万元与公司合作开发了《纳税申报》《增值税开票系统》《会计分岗位实训平台》等11款实训教学软件,涵盖学生实训、教师备课、上传课件、标准化测试、师生论坛,极大地扩展了实验实训的空间和时间。利用教学平台创建的仿真教学环境,极大地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和效率。
5.教学模式改革已初显成效。一是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高。教师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双师素质;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逐步提高;通过课程建设与改革,以信息平台为媒介实现共享与交流;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普遍增强。在学校连续举办的四届“火炬杯”技能竞赛节中,会计电算化、手工记账、点钞、翰林提等比赛项目的成绩逐年提升。近几年有25人次在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双证书获取率达100%,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毕业生学有所用,以其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正在各领域中展露才华。
五、展望未来,开启课程体系建设新思考
1.教师的业务水平要不断提高。教师在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团队结构,积极搭建广阔平台,通过结对—培训—进企—聘请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复合式师资队伍梯度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形成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
2.课程设置应不断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体系要以调研企业对员工所需素质以及毕业生的岗位能力为依据进行设置。作为专业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走访和参观各种企业,了解不同类型企业中会计相关岗位群的工作,不断更新与完善符合校情学情的体现岗位技能的中职学校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及时与企业接轨,缩短就业间距,从而满足学生、企业与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贺卫红.浅析探索中职学校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J].新校园,2011(7).
[2]唐秋烨.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1,(12).
[3]代鸿顺,李平原.围绕岗位技能构建课程体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4]龙露.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
◆关键词:“会计专业”;岗位模块;课程体系;“分层实践、逐层提升”;构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们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小企业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崛起与发展,增加了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这也为我们培养中职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即中职毕业生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能迅速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角色,缩短就业间距。会计专业作为我校国家级示范校和布局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专业,是区域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始终坚持着“技能为先,德育并重”的育人理念,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建立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为此,会计专业在“能力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典型的会计行业标准为依据,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校企合作构建理实一体、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层实践、逐层提升”岗位模块课程体系。
一、明确思路,确立课程体系目标
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分层实践、逐层提升”岗位模块课程体系,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高素质教学队伍为保障,培养出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打破原有专业课程结构,重新构建以通识能力、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系统,实现“知识—技能—经验—能力”四位一体的课程系统。
2.全面融合课程内容,增加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操守等职业素养部分,进行职业素质养成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3.深入革新教学组织形式,按工作流程排列教学内容,按工作规范制定教学要求,按工作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组织形式与岗位划分组织形式的统一。
4.创设真实化学习情境,促成课程学习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相对接、学习目标与岗位工作标准相适应、学习成果检验标准与行业质量标准相一致的目标。
二、积极改革,探索重构课程体系
1.开展调研,分析岗位,确定课程改革关键点。在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对会计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结合会计专业学生未来职业面向,针对初级岗位、发展岗位、其他就业岗位群进行详细分析,制定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体系分析表,形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确定了构建“分层实践,逐层提升”课程体系的关键点。
2.理实一体,模块划分,架构课程体系。围绕“全程仿真、多元交替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计信息化操作员》中级证书的考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使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紧密衔接,符合行业、企业对会计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与职业相关证书考试内容相融合的岗位模块式课程体系。
依据学生学习阶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融合全部课程内容,实现了职业通识能力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岗位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的科学合理划分,按照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的主要阶段,将理论和实践课程始终贯穿在4个模块中,形成了基于“生涯发展—职业岗位—典型任务—行动领域——课程体系”建设线路的“分层实践、逐层提升”岗位模块式课程体系。
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按照构建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全程仿真、多元交替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成员的优质核心课建设团队,在对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企业会计行业的职业要求和岗位能力,针对不同的岗位群结合工作过程,梳理归类为典型工作任务,从定位、内容及其评价标准等多个维度进行重新构建并将其与相应的专业课程衔接,实现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基础会计”、“出纳岗位核算”建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全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协同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优质核心课。
4.以实为本,以能为主,编写校本教材。以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针对会计岗位所需求的必备技能,将课程内容按会计工作过程整合为若干模块项目,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型工作项目,将相关专业知识融入项目或任务中,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要点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穿插到各个学习任务,编写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
5.共建共享,规范管理,完善教学资源库。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会计专业“全程仿真、多元交替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要求,以“边建边用、共建共享、规范管理、持续更新”为原则,引进相关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及实际案例资源,增加信息深度和广度,建成一个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设计科学规范、使用方便快捷的多层次、多元化、灵活、自主、开放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为课程体系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三、健全机制,奠定建设保障基础
1.组织保障。会计专业作为国家级示范校和市级布局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专业,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任务,成立了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立了以专业带头人为组长的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组,为全面协调校内、校外资源奠定基础。
2.技术保障。负责专业基础教学的教师理论及专业技术过硬,从教经验丰富,职业教育理念先进。参与项目建设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均为具有企业丰富从业经验的技术骨干。 3.经费及管理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专业建设实施管理办法》《专业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专业建设评价与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各级机构,各负其责。建设资金采取专款专用、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单独核算。加强过程监督和目标管理,为项目建设有序推行及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立足现在,改革收获累累硕果
1.构建了专业配套性实训室。对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编写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校本教材,打造校企一体的仿真实训教学环境,新建ERP沙盘模拟等3个实训室,整体提升会计手工记账实训室,使专用实训室总数达到7个,专业实训设备总值达340多万元。
2.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优质核心课。我们通过下企业调研、校企合作等形式,共同确立了《基础会计》《出纳岗位核算》兩门优质核心课,制定了课程标准和课程建设方案,建成了集校本教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实训指导书、试题库、实训案例库为一体的课程资源。
3.编写了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我们成立了校本教材领导小组和编写工作小组,通过下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合作等形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块、项目设计学习单元,开发编写了体现岗位技能需求的《出纳岗位实训》等8本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其中《会计实务操作模拟综合实训》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已被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4.课程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一是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库。通过教师自己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方式,获得一体化教学资源,包括12门专业课程实训大纲、多媒体课件、实训案例,电子教案,习题库等,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教学资源。
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专业投入82万元与公司合作开发了《纳税申报》《增值税开票系统》《会计分岗位实训平台》等11款实训教学软件,涵盖学生实训、教师备课、上传课件、标准化测试、师生论坛,极大地扩展了实验实训的空间和时间。利用教学平台创建的仿真教学环境,极大地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和效率。
5.教学模式改革已初显成效。一是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高。教师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双师素质;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逐步提高;通过课程建设与改革,以信息平台为媒介实现共享与交流;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普遍增强。在学校连续举办的四届“火炬杯”技能竞赛节中,会计电算化、手工记账、点钞、翰林提等比赛项目的成绩逐年提升。近几年有25人次在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双证书获取率达100%,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毕业生学有所用,以其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正在各领域中展露才华。
五、展望未来,开启课程体系建设新思考
1.教师的业务水平要不断提高。教师在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团队结构,积极搭建广阔平台,通过结对—培训—进企—聘请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复合式师资队伍梯度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形成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
2.课程设置应不断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体系要以调研企业对员工所需素质以及毕业生的岗位能力为依据进行设置。作为专业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走访和参观各种企业,了解不同类型企业中会计相关岗位群的工作,不断更新与完善符合校情学情的体现岗位技能的中职学校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及时与企业接轨,缩短就业间距,从而满足学生、企业与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贺卫红.浅析探索中职学校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J].新校园,2011(7).
[2]唐秋烨.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1,(12).
[3]代鸿顺,李平原.围绕岗位技能构建课程体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4]龙露.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