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部分,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学生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前人的成功经验。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提出过美读法。因而,注重“读”在教学中的运用,把多种阅读方法与语文教学的实际内容相结合,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我把课堂教学中的“读”分为诵读、吟读、品读三大类,通过反复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诵读
诵读的方法宜在散文、小说中运用,它是通过阅读者对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的准确把握从而达到对作品感情及内容的准确把握。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作品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种抽象的感情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缺乏丰富的情感经验的中学生来说,单靠内容的讲解很难在三四十分钟内把握,相反通过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就轻松的多了。于是,我在范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品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低沉、舒缓的语气首先为全文“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打下了基础。一直到“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淡淡的三个字重读且舒缓低沉,这样的语气、语调映射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之情,这种哀愁之情是否会一贯到底呢?继续指导学生朗读后面的文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通过指导,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语速渐快、语调渐高、语气渐欢快明朗。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明白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忘却了世俗的困惑,感情由淡淡的哀愁渐变为淡淡的喜悦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短短一句话,适当的停顿和低沉的语调,使学生自然体验到作者的思绪又回到现实后的淡淡哀愁之情。这样通过诵读,学生真正地深入到了作品之中,体验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二、吟读
吟读即吟咏。古诗文辞意典雅,对高中教材中这些文质兼备的精品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讲解、分析上显然是不够的。美的意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手法等要通过仔细阅读、反复吟哦才能发现。要在反复吟哦中引导学生去领悟其意境美,品味其含蓄美,欣赏其绘画美。一提到吟读,我们头脑中往往出现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吟诵诗文的情景,可见吟读是我国最古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读者深谙其作品意蕴,完全进入诗境的一种表现。这种吟唱也能将听者带入诗人创造的情境中去。例如,在讲南唐后主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先给学生介绍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体会渗透于词中的那种深切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恋。做好这些知识铺垫后,我又将这首词的声韵平仄规律、声调扬抑先后以及朗读中的节奏加以讲解示范,最后配以古曲《昭君怨》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在哀婉动人的乐曲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作品中愁情的真实深沉,体味词情中的哀婉、伤感、落寞与追怀。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了朗读的品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了他们的语文体验。
三、品读
品读即品评式阅读。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品评式阅读在那些篇幅较长、知识点密集、知识面延伸性强的文章教学中可广泛应用,如杂文、文化散文、议论文、应用文。这种阅读方法兼顾了诵读和品评的特点,对于一篇文章可在真实可感的诵读中作深刻的理论思考,也可作知识的归纳总结,又可作内容的讲解分析,因而它也是最实用的一种阅读方法。鲁迅先生杂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他的文笔尖锐犀利,语言内容丰富,情感浓烈,所以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如他的杂文名篇《纪念刘和珍君》中包含有悲痛的忆念、愤怒的控诉、深沉的思索、沉痛的总结,高度的评价,学生对如此丰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没有教师的精彩范读和深刻剖析是难以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品读式教学方法,在读出情感的同时对知识点加以讲解,如文章第一节首先要用压抑悲痛的语调作敘述性朗读,但要读出“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和“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之间的区别,“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由压抑的悲痛转为愤怒的控诉,期间由“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这一细致准确的纪年法在文中的揭露和讽刺作用,可勾连起中国历史上多种纪年法、纪时法,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由第二段的破折号的作用谈到破折号的几种用法,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在讲解新文本的同时也相应作出了旧知识的归纳总结。总之,品读可称得上是种集约化的阅读方法,只要灵活运用,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新语文课标教材改革的浪潮中,语文界同仁再次响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口号。这必然引起语文教师对“读”的深切关注,并会努力唱好“读”这出重头戏。因而,我把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经验加以整理,希望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一、诵读
诵读的方法宜在散文、小说中运用,它是通过阅读者对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的准确把握从而达到对作品感情及内容的准确把握。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作品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种抽象的感情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缺乏丰富的情感经验的中学生来说,单靠内容的讲解很难在三四十分钟内把握,相反通过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就轻松的多了。于是,我在范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品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低沉、舒缓的语气首先为全文“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打下了基础。一直到“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淡淡的三个字重读且舒缓低沉,这样的语气、语调映射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之情,这种哀愁之情是否会一贯到底呢?继续指导学生朗读后面的文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通过指导,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语速渐快、语调渐高、语气渐欢快明朗。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明白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忘却了世俗的困惑,感情由淡淡的哀愁渐变为淡淡的喜悦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短短一句话,适当的停顿和低沉的语调,使学生自然体验到作者的思绪又回到现实后的淡淡哀愁之情。这样通过诵读,学生真正地深入到了作品之中,体验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二、吟读
吟读即吟咏。古诗文辞意典雅,对高中教材中这些文质兼备的精品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讲解、分析上显然是不够的。美的意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手法等要通过仔细阅读、反复吟哦才能发现。要在反复吟哦中引导学生去领悟其意境美,品味其含蓄美,欣赏其绘画美。一提到吟读,我们头脑中往往出现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吟诵诗文的情景,可见吟读是我国最古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读者深谙其作品意蕴,完全进入诗境的一种表现。这种吟唱也能将听者带入诗人创造的情境中去。例如,在讲南唐后主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先给学生介绍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体会渗透于词中的那种深切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恋。做好这些知识铺垫后,我又将这首词的声韵平仄规律、声调扬抑先后以及朗读中的节奏加以讲解示范,最后配以古曲《昭君怨》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在哀婉动人的乐曲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作品中愁情的真实深沉,体味词情中的哀婉、伤感、落寞与追怀。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了朗读的品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了他们的语文体验。
三、品读
品读即品评式阅读。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品评式阅读在那些篇幅较长、知识点密集、知识面延伸性强的文章教学中可广泛应用,如杂文、文化散文、议论文、应用文。这种阅读方法兼顾了诵读和品评的特点,对于一篇文章可在真实可感的诵读中作深刻的理论思考,也可作知识的归纳总结,又可作内容的讲解分析,因而它也是最实用的一种阅读方法。鲁迅先生杂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他的文笔尖锐犀利,语言内容丰富,情感浓烈,所以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如他的杂文名篇《纪念刘和珍君》中包含有悲痛的忆念、愤怒的控诉、深沉的思索、沉痛的总结,高度的评价,学生对如此丰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没有教师的精彩范读和深刻剖析是难以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品读式教学方法,在读出情感的同时对知识点加以讲解,如文章第一节首先要用压抑悲痛的语调作敘述性朗读,但要读出“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和“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之间的区别,“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由压抑的悲痛转为愤怒的控诉,期间由“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这一细致准确的纪年法在文中的揭露和讽刺作用,可勾连起中国历史上多种纪年法、纪时法,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由第二段的破折号的作用谈到破折号的几种用法,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在讲解新文本的同时也相应作出了旧知识的归纳总结。总之,品读可称得上是种集约化的阅读方法,只要灵活运用,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新语文课标教材改革的浪潮中,语文界同仁再次响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口号。这必然引起语文教师对“读”的深切关注,并会努力唱好“读”这出重头戏。因而,我把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经验加以整理,希望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