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竞争 是终极竞争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i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团战略落地在于分解之后的执行,而保证有效执行的前提是团队在行为和理念上的保持一致。
  集团所属单位所处区域不同,所面临市场与竞争环境不同,对于战略落地执行层面的重点当然也有所不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对于人的竞争,是保证企业发展,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认同华商价值观的人能否留在华商而不是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是战略能否真正落地的重要基础。
  
  目前问题思考
  
  1.企业最大的成本是对企业价值观不认同,没有工作激情,工作磨洋工的员工
  经过三到五年的发展,企业初创期的团队激情在自然衰减,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团队工作技能在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却和工作技能、工作时间不成正比。有观点称企业最大的成本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但对比这些员工,那些对企业价值观不甚认同,没有工作激情,工作磨洋工的员工,比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对企业的损害更大。
  这样的员工,在我们身边有,而且不少,甚至于我们自身可能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这种状况对于具体工作落实,对于战略分解的执行,是块巨大的绊脚石。
  
  2.文化是一种行为选择,是一种行为习惯,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现在,文化在面临挑战
  华商团队与所在区域其他媒体不同之处,就是华商人身上有鲜明的华商企业文化的烙印,比如工作中的敬业精神,比如面对红包等诱惑时对企业制度及自我内心的坚守。这些,保证了华商的团队能心无旁骛地在各自的领域内向更加专业的方向努力。不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企业文化无时不在面临着挑战。而这些挑战不仅体现在中途进入华商团队的员工身上,甚至在创业期员工身上有更加激烈的冲突。
  战略落地需要认同企业价值观的员工去一一执行,目前因为竞争对手的因素,如果企业文化在员工心中游离,基石不稳,战略落地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3.拥有同样或更大资源的对手,在竞争中表现得越来越主动
  竞争对手自身的主动变化,包括他们对于人才的使用和挖掘,使得他们在拥有同样或更大市场资源、政治资源的情况下,自身所迸发出的活力,对于华商战略的落地实施,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解决方法思考
  
  以上是人的因素对于战略落地顺利实施的影响。重视并及时解决与人相关的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战略目标高效高质量的完成。
  
  1.以能力为本,给能力更大的空间
  陈春花教授提出,要以能力为本,文化要渗透于经营,要全员关注人的成长。
  竞争环境下以能力为本,强调的是在效率基础之上的评价尺度公平。
  企业要保持增长速度,需要员工具备的能力到底是什么?首先,应该高度认同华商的企业价值观,认同华商的经营模式,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给个人成长所创造的巨大空间,这样,才能从广告自营模式下短期个人利益与广告代理制下长期个人发展的对比中找到长远的人生坐标。其次,应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行业积累。不容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经营团队中,行业专家型的记者编辑和经营人员并不多,客户价值导向的前提要对客户需求有深入的了解,要对行业有清晰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对客户和报纸而言双赢的提案,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才能实现价值竞争而非价格竞争的目标。再者,应该具有主动创新的思维和积极外向的行动力,传媒业是个创意产业,在时间的坐标轴上,按部就班就意味着稳步倒退,优秀传媒企业的经营增长点,都来自于新的活动操作方式、新的媒企互动模式、新的行业整合传播形式。
  
  2.如何衡量人的能力
  人的能力是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看,由不同的人来看,在不同的环境里看,得出的结论都不一样。在市场竞争中,原本在自己团队中表现平平的员工,到了竞争对手那里,发挥出了很大的工作热情;原本在自己团队中担负重任,到了对手那里,却表现平平,这两种情况都说明原先对于人的能力的衡量并不准确。
  以最适合个人能力施展的角度衡量,给员工最大的空间发挥,才是以能力为本的最好体现。
  
  3.如何留住有价值的人
  以能力为本,是说对顾客能力的承诺的问题,留住有能力的人,留住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人,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财富。
  激励方式的变化是最起效果的方法,竞争对手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利益上的诱惑,但个人成长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是空间和舞台,因此,对于工作激情不高、磨洋工的员工——企业巨大的无形成本来说,创造空间和舞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是消化此类成本的积极举措之一。
  在不同时期,企业在组织结构和激励方式上会有不同选择,这些都要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进行调整,比如寻求员工能力发现的扁平化管理,比如根据行业变化的重新组合,比如根据付出与效益的收入级差。
  
  4.如何吸引人,打开封闭之门
  可以看到的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竞争对手在企业文化层面上对我们发起的进攻,在团队建设上对我们破坏式的挖角,都在提醒我们,人的竞争,才是终极竞争。
  吸引更出色的人才进入我们的团队,并成为华商理念忠实的执行者,是对手提醒我们要做,而且我们也必然要做的事情。只要这种良性的流动成为常态,优秀者必然更优秀。
  (作者系华商晨报社总编辑助理)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不但是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盛事,而且是中外媒体的焦点,各大媒体纷纷开足马力,抢占舆论高地,其中,主流媒体的报道尤其值得关注。由于主流媒体的地位、资源优势,其报道往往全面、权威,能给受众一个清晰的政策风向标,帮助受众做出正确决策。  然而,主流媒体的报道却时常不尽如人意,报道过于严肃,与受众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受众偏离,转向以娱乐化信息传播见长的商业媒体,而后者缺乏足够的宏观把握
期刊
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平台,是科学技术事业和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发展和创新水平的标志之一。  期刊的产业化,就是用产业的模式来发展期刊。所谓产业模式就是现代工业及先进产业的模式。产业化的实质,就是用商业的观念来指导某一事业的发展。它有4层含义:  1. 利润及其他商业指标成为发展的主要目的;   2. 在主营业务之外,一切合法
期刊
对大事件进行持续的同步报道是专业新闻媒体的分内之事,也是其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必然选择。而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央级媒体拥有天时地利的优势:最接近的消息源、最权威的发布、最庞大的遍布全国的报道团队……也即凭此,中央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权威及时的报道成为它抢夺地方收听份额的有力武器。在媒体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每逢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地方新闻媒体如何与中央媒体抢夺新闻市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这给地方媒体提出了
期刊
近年来中国大陆传统媒体普遍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场危机。以报业媒体为例,从2005年起已经连续5年增长乏力,全国主要城市报业广告收入增幅明显低于GDP增幅,报纸发行营销的难度亦不断加大。笔者曾调查过几位停订报纸的资深读者(订报时间均在3年以上),不料一位读者抛出一首打油诗:“暴力新闻连成串,虚假广告一大片;读者不是大笨蛋,焉能反复被欺骗!”另一位读者指出,电视和网络媒体在看阅过程中均有较强辐射,对眼睛和
期刊
据CNNIC测算,2009年9月30日我国网民已达3.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27.1%,超过世界平均普及率。截止2009年6月30日,博客用户达到 1.81亿人,其中发表针对“社会现象”言论的博客作者达54.5%。因为网络的发展,媒介生态在变,新闻传播方式在变,更重要的是,媒体使用者在变。因此,中国电视新闻在选题与内容等方面需要因应当下媒介环境的变化,重新定位。其实,网络在新闻选题方面的优势和网民在
期刊
《燕赵晚报》秉承“关注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办报宗旨,是河北省影响力最大的报纸,①发行量逐步攀升。2006年7月,河北《燕赵晚报》全面改版以来,“今日时评”专版应运而生并在促进报纸影响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传统媒体之间以及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燕赵晚报》及其“今日时评”若想在媒体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有一定积极意义。  在各类媒体尤其
期刊
张昆,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云梦县。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副会长和常务理事。曾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入选第二批教育部
期刊
宗旨:用新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    明确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前提,准确的期刊定位则是确定发行目标的基础。运行良好的期刊,来源于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精妙的选题内容。①在竞争激烈的“高压线”下,《今传媒》把自身定位为“一份用新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的期刊,在坚持学理规范的前提下,重点关注传媒一线的经营现状。彰显批判功能,开设专题审读发布平台,扬正匡谬,坚持鞭策陕西省报纸期刊不断提高综
期刊
期刊“卷首语”是一本期刊的开篇,与办刊宗旨以及办刊人的理念是分不开的。犹如刊物的灵魂,它引领着期刊发展的走向。是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7年9月,我社召开第二届“创新与发展”理论研讨会,有人提出“卷首语”作为刊物的“魂”和“根”, 应该由主编亲自来写,并建议将“卷首语——金拇指”栏目改写为“主编寄语”,以增加办刊人与读者的亲和力。经过编辑们的精心策划,最后决定,2008年“卷首
期刊
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现状    1.网络使用现状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显示,截止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稳步上升。目前,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同时,中国手机网民呈现迅速增长态势,占了网民整体的8%。截至2009年12月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