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投足见性情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yr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叙事写人类文章中,许多学生习惯以概念性词语表达内心感受。比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写一段文字,以表达知晓考试成绩前后的情形。学生习作片断如下:
  我正埋头看书,忽然原本安静的教室里出现一阵骚动,抬头一看,老师来分发试卷了。我如坐针毡,紧张极了,等了好久,终于拿到了试卷,一看,一个醒目的红色数字赫然映入眼帘:又很差!我很难过地把试卷放在了一边。
  我们看到,学生用“紧张极了”“很难过”等词语来表达得知分数前后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看似准确表达了内心世界,但读者难以对这些情感有深入的感受,因为“紧张极了”“很难过”,类似这样的表述过于泛化,它们具体是种怎样的情形,让读者难以体会,更难以产生共鸣。如果在表达人物性情时,能恰当运用动作描写来替代简单的概念性词语的陈述,人物就会显得丰满,事件也会随之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对于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动作描写来具体呈现心理特征。如何具体设计呢?在此,我们可借助品味名家莫言的小说名篇《卖白菜》相关片段的动作描写来形象感知:
  片段一:“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连贯性的动词“走来走去”“揭开”“掀动”“拉开”“扒拉”来描述母亲找钱的过程,形象展示了母亲找钱时不断怀有希望又不断失望的心路历程。“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这组动词则是很好地展示了母亲对白菜卖或不卖的矛盾心理冲突,隐含了母亲的不舍和无奈。借助这两组动词,作者很好地暗示了家境的贫困,很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把这个语段改成“过年时,家庭很贫困,母亲在家里找不到钱,很失望,只能不舍地卖白菜”,显然表达情意不足,味道不够。所以说,设计人物动作描写,可以具体描写人物的一系列连贯动作,以此来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突出形象特征。这一方法可以简称为“用墨如泼”。
  片段二:“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在这一片段里,老太太将白菜的干菜帮子全部撕光后,终于决定买下白菜,所以有“过秤”这一情节发生。此时老太太要看秤,但作者并不是用“看秤”这一词来简单概述,而是用“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来形容。一个“贴”字可以说用得相当精妙,它表示两者间没有缝隙,它初步暗示了老太太此时内心对母亲的不信任,以及她此时处事的谨慎仔细,“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打量”就是仔细查看的意思,前面再加个“仔细地”,语意重复,突出强调了老太太对母亲的极端不信任,出现这种
  情况的原因,根据后文便可得知,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一连串动作行为中可以确认是家境的贫穷:“摸”说明钱藏得极深;“层层揭开”说明钱被包裹了好多层;“一张张地数”暗示老太太担心出错。这三个动词突出了老太太因贫穷而对钱的极度重视。倘若作者将此处简化为“老太太极不放心地看秤后付钱”,又完全失了味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可以择取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动词来含蓄地揭示细腻的人物心理,从而展示人物形象特征。这一方法可以简称为“惜墨如金”。
  通過品评《卖白菜》叙事写人片段的动作描写方式及其作用,了解了借助动作描写来暗示人物心理进而塑造人物形象的具体手法,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上述手法对习作片段中的“紧张”和“很难过”进行相应的动作描写设计了。修改后示范片断如下:
  我正埋头看书,忽然原本安静的教室里出现一阵骚动,抬头一看,原来是老师来分发试卷了。听着老师报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看着同学或眉开眼笑或失意落寞的脸,我双手不由自主地拧在一起,屏住呼吸,默默祈祷。恍惚中听到老师报了我的名字,我猛地一震,深深吸了口气,慢慢站起身,一步步挪向讲台。我偷偷瞄了眼试卷,一个醒目的数字赫然在目:很差!我颤抖地接过那张惨不忍睹的试卷,垂着头,重重地长叹一声,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座位,沮丧地把试卷慢慢地平摊在桌面上,盯着那刺眼的分数,渐渐地,眼前一片模糊。
  将修改前后的片段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会觉得后者明显具有感染力。由此可知,叙事写人类文章中,如果我们能处理好人物的动作描写,以之来替代简单的概念性词语的陈述,把人物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人物形象就会更真实可感,事件会更令人印象深刻,如此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作者单位: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213131)
其他文献
在中学语文各种文体的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从而导致其人文价值被忽略。古典诗词蕴涵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是祖先留下的取之不尽的宝藏。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古典诗词中的人文元素,做到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努力挖掘诗歌中的人文情怀,同时注重人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往往注重从艺术形式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却忽略了古典诗歌的人文价值。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
期刊
语文教师大概是学校中最辛苦的人,若问辛苦何在?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苦于批改作文!”尽管叶老生前就说了教师改作文“徒劳无功”,主张“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但习惯势力仍然束缚着许多教师的手脚,不能从“全批全改”、“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  “有作必改”,必然影响到多练,使大多数语文教师只能每两周才布置一次作文,就学生作文能力的锻炼说,这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
期刊
“自媒体”是个人利用网络资源,通过QQ(群)、微博、微信(群)、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借以达成信息发布的传播媒体。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条件地借助自媒体功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生成,使得课堂教学得以延伸,促成学生学习的多元与方式的多样化。  一、可行性  随着科技发展,网络及其运用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NNIC发布的第41次(截
期刊
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高考中占有了重要的比重。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了在阅读中学生阅读实践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而有所感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文能力。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思想具体应该如何落实呢?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文语感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感,而培养语感
期刊
名著名篇阅读题是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部分的一大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名著名篇阅读的备考效率,首先得了解“名著名篇阅读题”的命题规律。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名著名篇阅读”的命题呈现出几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选材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近五年,《考试说明》上列出的名著篇目全部考查过,体现了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中《红楼梦》连续五年出现在简答题中,另有一道简答题取自《呐喊》或《边城》,体现了重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论语》中有一段记载孔子与其四位弟子的对话场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期刊
高中学生在学习宋词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是对于作品中一些典故不够了解,第二是无法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厚情感,第三是在整体感知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笔者认为,应当对教学方法進行灵活处理,如采取对比教学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趣,读出情感,增强深度认知。  一、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  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再加上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认知,教师需要安排更为恰当的引导方法,以便带领学生真正进入到课
期刊
《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是我国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尤其在书法和文学方面堪称双绝,流传千古,历久弥远。除了文学和书法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和价值,文章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特别是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作者理性的思想光辉遥接千古,发人深省。通过对《兰亭集序》的深入解读,阐释文章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蕴,能启迪我们不断去感悟、学习和研究,并赋予我们更多的生命思考和价值追寻。  王羲之,东晋
期刊
议论文写作常常需要一定的概念界定,即对核心词语进行阐释。概念界定的好处有二,一是通过界定概念来圈定具体的写作范围,做到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目标明确,对症下药;二是通过概念界定亮出见解,进一步强化审题,不偏颇、不背离。然而,在现实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概念界定不清,有些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一、概念界定混乱  所谓概念界定混乱是指在概念界定的时候,缺少必要的逻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模块,要求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中,通过“月是故乡明”专题的学习,学生重温了亘古不变的乡土情怀,在与老舍、韩少功等大家的亲密对话后,学生或多或少获得了对家园的体味与认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乡土情怀”这一永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