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议论·引导”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合作中学会学习,获得自主发展”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且学且议、互动互导是一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学策略,它通过相互讨论、相互指导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物理教学中它引领着笔者去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力,如何互动互导使课堂从有效到高效,践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同时结合新的课堂改革,在初中物理课堂改革中且行且思,有了切实的获得感.
  1自主学习,动手动脑——让学生真正“会学”
  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快乐学习,享受学习,而不是讨厌学习,逃避学习.自主学习也不是放羊式的简单地看看书、做做题,还有听、问、议、实验等,是在问题引领下的不断掘进、逐步深入.物理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可以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让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所以动手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关键,而实验器材的准备是物理实验的必要条件,如何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实验器材问题是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从初二学生学习物理开始,笔者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寻找实验器材,自制实验器材,家里的瓶瓶罐罐都是物理实验的器材.在寻找器材和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在讲浮沉条件的实验时,提前让学生自学相应的知识,并动手调制鸡蛋的浮沉状态,使鸡蛋下沉、上浮、悬浮,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改变条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从而理解了物体的浮沉是由浮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也理解了浮沉的状态和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自学的能力,体验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2问题引领,即时议论——让学生思维碰撞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活动就是在问题的探索中开始的,高品质的问题是有层次的,逐步将议论引向深入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而即时议论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针对问题的交流、合作、探究、竞争.可以是小组议论让学生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也可以是全班共学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再次整合提升.李庾南老师认为“议论有助于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议论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可以开辟反馈的畅通渠道.”波利亚说:“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所以,教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要重新整合归类,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层层推进,让学生知道事物与事理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物理的含义.如在电学实验复习时,笔者将电学实验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将研究欧姆定律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测电阻的实验和测电功率的实验放在一起进行复习,从实验原理、电路设计、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测量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讨论,不断地解决问题.图像复习专题中,笔者选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是标有“220 V 100 W”的字样灯泡的U-I图像,讨论:
  (1)该阴影部分面积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2)若在110 V的电压下工作,它的功率即P实25 W(选填>、<、=)
  拓展:(3)I实=12I额,P实25 W(选填>、<、=).
  图像上的面积是横坐标和纵坐标的乘积,根据物理概念P=UI,对应220 V下表示额定功率,在第二问的小组讨论中,有小组认为是等于25 W,笔者让一位同学上黑板讲他们的思路,他们是算出灯泡电阻R=484 Ω,根据电阻不变,再用 P=U2R=(110 V)2484 Ω=25 W,交流中有同学站起来指出他们的不对,认为一般情况下电阻的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在110 V时,电阻的温度降低,电阻变小,根据P=U2R,在U不变时,灯泡的功率变大,显然第二种方法是对的,这时笔者让他们继续讨论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比较?通过交流,让有想法的同学上黑板讲解,他先画出110 V电压下对应的面积如图2,再画出25 W对应的面积,通过比较面积清晰地看出P实>25 W.拓展到第三问,学生利用第二问的面积法又很快得出了I实=12I额,P实<25 W.到此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图像题的一种方法,利用图像的面积.问题出现后,及时议论提供了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切磋提高的好机会.再次提升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会提出在U实=12U额和I实=12I额时,哪一次的电阻大?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小组再讨论,然后再全班交流,发现学生也会找到3种方法,他们会连接12U额和12I额对应的图像上的两点A、B(如图2),然后一种是相同电流比电压,第二种是相同电压比电流,第三种是直接比较这两点对应的斜率(OA、OB的斜率)看A、B两点时的电阻大小,通过对比再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图像题的另一种解法,利用图像的斜率.根据P-I图像再次引入问题请学生画出P-I2图像,画完后引导学生提出画P-U2的图像,分析这两个图像的异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关系.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既要重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基本方法的训练,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恪守常规,善于开拓,能从多种途径求得问题的解答.此题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具有典型性,延伸性,层层递进,学生在练、议、问中,逐步使议论深入展开,不断向较高层次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学力,拓展了思维的深度.
  3适时点拨,多方引导——让学生智能共生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满堂灌”已不符合教学规律,但忽视学生的自学,不加点拨,“随大流”,也是片面的.李庾南老师认为: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者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能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性地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决不能只是讲教材.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将智力与非智力两种活动协调为一个统一体,既要整体考虑,又要针对两种因素的不同特点,符合规律地进行,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在初中阶段,学生还不甚明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需要老师来创设情景,点拨促进,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形成能力.如在图像题的教学中,笔者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修建大桥在水下施工时,要向江中沉放大量的施工构件,假设一边长2 m的正方体构件被缓缓吊入水中(如图3甲所示)在沉入过程中,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为h,随着h的增大,钢绳拉力F、物体所受浮力F浮的变化如图3乙所示.图中反映F浮随h变化的图线是(填序号);   学生通过受力分析,知道物体受到重力、浮力和拉力三个力的作用.知道浮力随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而增大,此时绳子的拉力不断减小,所以学生很快得出反映F浮随h变化的图线是②.
  引导学生思考:你还能求出哪些物理量?这里有点难,适当点拨让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分析正方体构件在从水中逐渐提出水面的过程中构件的受力情况,学生先进行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强化“最好的学是教”的理念,鼓励会的同学携手不会的同学,使得整个小组的同学都能求出物体的体积、浮力、重力、质量、物体的密度等物理量.优秀学生只有做到会讲,才是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也有利于优秀学生思维的深入,而且还会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学会共同学习,互慧共进.接着笔者进行了诱导性引导,让学生把题目变一变,重新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若把这个施工构件缓缓吊入死海中,那么图像会变化成怎样?围绕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笔者适时提供3个图像(图4)供学生思考.
  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学生思维是否能跟上,思维的延展性能否拓展是解题的关键,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性计算分析浮力和拉力大小的变化,得出在浸没后浮力变大不再等于拉力,所以选C.此时成功的同学情绪激动,部分同学还会继续提出,当把正方体物块换成金属球时,将金属球缓缓吊入水中(图5),金属球所受浮力与其底部到液面距离h之间的关系又会如何?
  利用诱导性引导,笔者有意提供3个都是错误的备选答案如图6所示,设置陷阱,让学生解错,很多学生会选择C.我不回避学生的错误, 通过错选, 示范性引导他们分析物理过程, 找出不同点,正方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是均匀变化的,而球是不均匀的,关注体积变化的快慢,引导学生自己画出F-h图像如图6所示,学生由错到正确,不仅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优化了学习品质.
  当把问题放开以后,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球放入水中后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如何变化?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如何变化?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自觉、积极和主动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多种智能的发展,学生的问题防不胜防,一题多问使问题不断深入,有的问题超出笔者的预期,学生的解法也多种多样,一题多解有时解的方法比教师的还简单,他们的创新思维常常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他们的钻劲中,笔者的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深深体现了教学相长.
  适时点拨,多方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生生互动互导、师生互动互导,从而达到“互慧共进”,学生和教师都能获得最大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总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表面归宿,让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才是教学的深层价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方法引领下,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笔者深信只有充分解放学生,且学且议,互动互导,才有课堂满满的收获和师生的共同成长.
其他文献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5题是一道压轴题,考查内容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功率及能量守恒定律.现用推论导体转动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去解此题.rn1 基本公式
期刊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的焦点.“而在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改造传统的技术教育、设置富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类课程,又成为众多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趋向.”因此,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让技术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高中物理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单纯的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进而要求学生能用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高中物理常用的思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极限思维方法  极限思维方法是在研究物理量的连续变化过程中将问题推向极端状态,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巧解分析 在上升过程中皮球的加速度a一直在变化,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kv=ma,
期刊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有效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国内各种流派的教学模式中最闪光、
电表读数问题,每年困扰了不少一线教师,自主命题的省份对此要求不一,我们在做各地方调研卷时,经常面对这样的困惑,在该卷中我们交给学生的方法,在下次考试中出现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令人难堪.翻阅高中教材教参,没有专门介绍电表的读数规则,也没有明确给出新的统一标准,给高中教学特别是复习备考带来很大困惑.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和交流后,对于电表读数规则,提出一点看法.  1 一道高考题引起的读数纷争  如图1是大家
期刊
1“引言”的教学历程及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对初二物理引言部分的认知由“空白一片”到“有点感觉”再发展到今天的“百家争鸣”,引言课的教学也随之经历了从“弃之不用”到“含糊其辞”再到“各展所长”的变革.绝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可以凭借“引言”的东风极好地调动初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确了“引言”的课堂实施中应传递给学生三个方面的信息:即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学物理是有法的.  在这样
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浮躁了人心,学子们读书的心难以平静.本文从农村小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入手,分析影响读书习惯养成的几种情况,并从课内外结合等方面给出一些实验性的探
物理,即万物之理,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物理教学必须严谨精确、符合逻辑;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物理注重抽象思维,文学注重形象思维.从表面看,物理学和文学似乎是两条平行线,不可能相交;当感性的文学与理性的自
期刊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Leon Lederman)说过:“科学的享乐是带有观赏性的,你必须学会从别人的成就中获得乐趣.”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带给人类的贡献,并激励学生从科学家的成就中获得乐趣.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触发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一生有宏伟目标之追求.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的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孩子,因而物理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之外,
电阻的Y形联结是指三个电阻的一端联结在一个公共节点上,而另一端分别与外电路的三个不同的节点相连,又称星形联结,如图1所示;电阻的Δ形联结是指将三个电阻首尾相连,形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与外电路的三个节点相连,就构成(delta)联结,又称三角形联结,如图2所示.利用电阻Y-Δ等效变换可以达到简化电路的目的,提高竞赛解题效率,为了增强学生对于等效变换的理解,现进行简单的推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