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读的能力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pio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不必要的提问多,作用不大的板书多;潜心读书的时间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1.让流畅在朗读中回旋
  我将一节课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学生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注音。而在读音准确的前提下,我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要读准每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已经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了。在课文《小小的船》中,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他们平常看到那美丽的夜空是什么样,这时学生就会纷纷举手说一说那美丽的夜空。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已的看法,这样既做到了说话的练习,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时我及时扭转方向,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的夜晚美丽的天空呢?学生带着好奇心初读了课文。接着我利用汉语拼音把学生读错的字打出来,学生通过反复读,及时纠正读音错误的字。最后,通过分组读、开火车读、个别读,学生能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了。
  
  2.让激情在朗读中澎湃
  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准确、流利,可是有感情朗读却是需要教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呢?
  2.1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有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在低年级进行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口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譬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
  2.2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不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如课文《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梁。”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因为它写出了梨树的颜色、样子”,我们班一向不发言的万怡星说“课文的好,因为它还写出动作,挂起,露出,翻起,举起。”我顺势说全班做动作表示,我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读,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感情。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2.3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重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引导。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这切入点正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求有感受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例如,在第27课《清澈的湖水》中,当小洁想把面包纸丢进湖里,却惊喜地看到有许多小鱼在游,看到小鱼为她表演,她很高兴。课文句子是“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学生朗读这句话时都能体会到小鱼很多,却没有读出当时小洁惊喜的语气。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小洁看到这么多小鱼,不由地发出了“哟”的声音,你平时自己惊喜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啊”、“哇”、“呀”、“咦”等等,当涉及学生生活实际时,惊喜的语气和表情便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们老师要在引导上多下工夫,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在朗读中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2.4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如课文《清澈的湖水》描写湖水的清澈、湖水的美丽,主要体现在文中“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学生知道这句写出了湖水的美,却不能读出美的感情。于是,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读完后,学生说:“我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我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学生学着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赞美湖水清澈的感情就读出来了。
  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入情入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会。如在上课文《自己去吧》的时候,我请两位学生头戴鸭妈妈和小鸭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当小鸭子从蛋壳里钻出来,睁开眼睛看见漂亮的花、清清的小河,会想到什么?学生说:“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心里很高兴。小鸭请求妈妈带他去游泳。”这时适时请学生朗读小鸭说的那句话: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立即读出了高兴、恳求的语气。该鸭妈妈表演了,鸭妈妈听到了孩子的恳求,摸了摸孩子的头亲切地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通过鸭妈妈那亲切的语气,充分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总之,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应因文而异。
  
  3.思维在朗读中拓展
  我们都知道,人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人体多器官的参与来完成的。同样,朗读也是学生多器官的紧密配合而完成的,朗读时眼、嘴、脑、耳等多种器官配合、协调,集中思想,倾注感情,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音的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训练说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
  课文《自己去吧》中学生通过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已经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抓住这一点,我利用学生特别喜爱小动物的心理,请学生任意选择几种喜爱的小动物,仿照课文的故事形式创编小故事。可当几位学生讲完故事后,就有一位名叫袁宇的学生站起来说:“他们讲的故事不精彩。”我马上就问:“哪儿不精彩?”她说:“他们没有把动物是怎样掌握本领的过程讲具体,只是跟课文上一样说:“过了几天就学会了本领。”我连忙竖起大拇指表扬她。我适时地提出:小鸭自己学游泳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由于许多学生喜欢游泳,学过游泳,对这一问题自然十分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和实践经验进行想象:小鸭呛水、小鸭遇到风浪、小鸭碰到障碍物……,想象丰富又合理。通过练习之后,学生讲的故事就更精彩有趣了。如在上《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答:不能);②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就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应该养在水里。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规范学生在说话、造句、写作等各方面的语言能力,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陶冶情感,让朗读之花开满低年级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较浓的英语学习兴趣,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在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
期刊
1.引入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组织的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比较,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  1.1实例引入。  实例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以不能停滞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而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初步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    1.创设生活情景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震动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
期刊
在化学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并自身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善于观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生发的平台。    1.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
期刊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为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学体育目的和任务”一章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
期刊
【摘要】本文提出班主任善于笼络学生的情感是顺利开展班级以后工作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发现许多班主任带班伊始,制定了一系列治班方略,烧他个三把火。但往往得不到学生的理解,甚至导致学生与之对着干的结果。其实,青少年学生思想不成熟,情绪更不稳定,在理智与情感的较量中他们常常屈服于情感。因此,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自己,换句通俗的话来说,班主任要善于笼络人心。    【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管理机构的抓手。班主任必须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强,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说:“班主任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让亮点更亮,特色更鲜,强者更优,优者更美。”有的班主任提议:培养习惯良好、遵守常规、全面发展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坚持把工作做细、做实,多沉入班级。还有的班主任建议: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教会学生先学会做人,再谈做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说明、句段。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