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多为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文中常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日常教学中我们一般是如何教学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的呢?普遍有两种情况: “一读而过”、“一读再读”。
所谓的“一读而过”指的是在教学中,常常喜欢抓描述性语言或含义深刻的句段进行感悟教学,对于对话,则让学生草草读过即可。而“一读再读”指的是从初读到细读到分角色读,看似对话教学层次分明、形式多样,事实上学生始终重复着“读出情感”的单一性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物对话;教学策略
人物对话作为文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多重开发的教学价值。对话教学可关注语言知识、关注内容理解、关注表达方式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大多课文,特别是童话故事多以形式多样的对话展开情节,通过在对话中加上了生动传神的提示语,把人物说话时候的神态、动作等描写出来,从而人物形象也在对话中逐步清晰起来。
如:《陶罐与铁罐》一文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像这样有明显标点、提示语的人物对话片段大量的出现在小学语文低段的教材中。因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大量含有人物对话的文章,更能将他们带进语境之中,增强他们的共鸣,更能让学生投入其中去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性格。对于这样的文章,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关注什么?教学的落脚点又是什么呢?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众所周知,“内容”“涵义”“形式”,三者之中的重点是形式,难点更是“形式”。因为语言形式承载内容和涵义,其间隐藏着文章的奥秘和作者的智慧与表达的技巧。在对话教学中,特别针对低段的选文,对话的作用更多是推动情节,展现人物性格,与中高段的人物对话相比,少了那么多的“话里有话”或“弦外之音”。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落脚点,就是让学生明白,句子中,这句话的说话人是谁,他用怎样的语气在说,为了突出他说这话时的心情,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或表达来凸显。
1.关注对话中的标点
在文学作品中,以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留意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作者言语外,也要留意与之紧密相联的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
2.关注对话中的句式
在一些文本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会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反问句”等跟一般的表述相比有些”奇特”的句式。往往是这些奇特句式的运用,才使得文章具有鲜明的风格和隽永的内涵,人物形象才能生动形象起来。
3.关注对话中的人称
从一个人对他人的称呼、说话的习惯,往往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细微的形式秘密,从而细腻地感受人物形象。
当对人物对话教学有了关注点与落脚点,具体操作方式,我认为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投入到语境之中,如何让学生入境、入情,我认为以课本剧表演的方式,是最行之有效,又最能调动学生热情的。具体操作我整理为了三步。
1.字词的学习依托预习单,突破重难点字词和了解故事人物及故事大意的学习。
低段的学习字词仍是基础,这是不可跨越和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但课本剧的排练耗时较多,短短的40分钟课堂必然是不够的。所以利用设计的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能通过自主阅读,与阅读提示了解和梳理故事情节,并通过已学的一些识字记字方法,掌握生字词。这样在课堂就能根据预习单完成情况,有的放矢地处理故事情节梳理与生字词的版块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例:《谁住顶楼》一课的预习单
2、分小组研读“剧本”,选定角色,策划表演。
当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掌握,课本剧的排演,就大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实践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合作意识也能在这过程中,得以培养。老师需要做的是告诉他们目标“怎样将自己这个人物演得最好”,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个人物要这样说话?说这样的话?”。自然学生在排演中,会不断地去阅读文本,熟悉故事情节;不断地去思考、揣摩人物内心,将自己和人物合二为一;不断地互相观察和指正。
3、班级展演,有效评价
当每个学生都作为最后在全班小剧场表演团队的一员时,当每个学生都作为故事情节中的一员时,你不需要担心他们会在排演中玩闹。他们只会竭尽所能让自己所演的角色不管是从说话语气还是神态动作都更符合角色以至于不会在其他同学面前出丑。有了这样的内驱力,孩子们都会投入其中。而每一次表演,我都会提示孩子们多层次地去观赏别人的表演,“他记住了自己的台词了吗?”“他的语气动作神态自然吗?”“他自信大方吗?”“有没有哪个剧本在课文的基础之上有进行创意编撰?”。然后全班投票选出“最佳表演团队”,“最佳剧本创作”。每个角色选择一个“最佳演员”。而优胜的“最佳演员”获取下一次表演挑选自己表演队员的资格,从而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每次剧场表演后,学生对此的意犹未尽,我想就是这种教学方法是否可行和有效的最好印证了吧。
参考文献
[1]孙长彦.巧借语境差异 品味人物对话[J].语文建设,2010(01):16-18.
[2]劉小菠.如何解析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人物对话[J].语文建设,2007(10):41-42.
所谓的“一读而过”指的是在教学中,常常喜欢抓描述性语言或含义深刻的句段进行感悟教学,对于对话,则让学生草草读过即可。而“一读再读”指的是从初读到细读到分角色读,看似对话教学层次分明、形式多样,事实上学生始终重复着“读出情感”的单一性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物对话;教学策略
人物对话作为文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多重开发的教学价值。对话教学可关注语言知识、关注内容理解、关注表达方式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大多课文,特别是童话故事多以形式多样的对话展开情节,通过在对话中加上了生动传神的提示语,把人物说话时候的神态、动作等描写出来,从而人物形象也在对话中逐步清晰起来。
如:《陶罐与铁罐》一文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像这样有明显标点、提示语的人物对话片段大量的出现在小学语文低段的教材中。因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大量含有人物对话的文章,更能将他们带进语境之中,增强他们的共鸣,更能让学生投入其中去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性格。对于这样的文章,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关注什么?教学的落脚点又是什么呢?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众所周知,“内容”“涵义”“形式”,三者之中的重点是形式,难点更是“形式”。因为语言形式承载内容和涵义,其间隐藏着文章的奥秘和作者的智慧与表达的技巧。在对话教学中,特别针对低段的选文,对话的作用更多是推动情节,展现人物性格,与中高段的人物对话相比,少了那么多的“话里有话”或“弦外之音”。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落脚点,就是让学生明白,句子中,这句话的说话人是谁,他用怎样的语气在说,为了突出他说这话时的心情,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或表达来凸显。
1.关注对话中的标点
在文学作品中,以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留意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作者言语外,也要留意与之紧密相联的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
2.关注对话中的句式
在一些文本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会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反问句”等跟一般的表述相比有些”奇特”的句式。往往是这些奇特句式的运用,才使得文章具有鲜明的风格和隽永的内涵,人物形象才能生动形象起来。
3.关注对话中的人称
从一个人对他人的称呼、说话的习惯,往往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细微的形式秘密,从而细腻地感受人物形象。
当对人物对话教学有了关注点与落脚点,具体操作方式,我认为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投入到语境之中,如何让学生入境、入情,我认为以课本剧表演的方式,是最行之有效,又最能调动学生热情的。具体操作我整理为了三步。
1.字词的学习依托预习单,突破重难点字词和了解故事人物及故事大意的学习。
低段的学习字词仍是基础,这是不可跨越和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但课本剧的排练耗时较多,短短的40分钟课堂必然是不够的。所以利用设计的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能通过自主阅读,与阅读提示了解和梳理故事情节,并通过已学的一些识字记字方法,掌握生字词。这样在课堂就能根据预习单完成情况,有的放矢地处理故事情节梳理与生字词的版块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例:《谁住顶楼》一课的预习单
2、分小组研读“剧本”,选定角色,策划表演。
当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掌握,课本剧的排演,就大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实践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合作意识也能在这过程中,得以培养。老师需要做的是告诉他们目标“怎样将自己这个人物演得最好”,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个人物要这样说话?说这样的话?”。自然学生在排演中,会不断地去阅读文本,熟悉故事情节;不断地去思考、揣摩人物内心,将自己和人物合二为一;不断地互相观察和指正。
3、班级展演,有效评价
当每个学生都作为最后在全班小剧场表演团队的一员时,当每个学生都作为故事情节中的一员时,你不需要担心他们会在排演中玩闹。他们只会竭尽所能让自己所演的角色不管是从说话语气还是神态动作都更符合角色以至于不会在其他同学面前出丑。有了这样的内驱力,孩子们都会投入其中。而每一次表演,我都会提示孩子们多层次地去观赏别人的表演,“他记住了自己的台词了吗?”“他的语气动作神态自然吗?”“他自信大方吗?”“有没有哪个剧本在课文的基础之上有进行创意编撰?”。然后全班投票选出“最佳表演团队”,“最佳剧本创作”。每个角色选择一个“最佳演员”。而优胜的“最佳演员”获取下一次表演挑选自己表演队员的资格,从而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每次剧场表演后,学生对此的意犹未尽,我想就是这种教学方法是否可行和有效的最好印证了吧。
参考文献
[1]孙长彦.巧借语境差异 品味人物对话[J].语文建设,2010(01):16-18.
[2]劉小菠.如何解析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人物对话[J].语文建设,2007(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