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2年起,高考用文言文翻译题来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从此“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为高考的必考题。到2009年,江苏已增至10分,足见命题者对该题的重视程度。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命制走到今天,一以贯之的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又有哪些发展变化,高三师生只有了然于胸,复习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2009年南京、苏州、南通等高考一摸文言翻译题的命制特点,解说典型题例,提出有效的复习对策,希望对考生提高文言翻译水平有切实的帮助。
以下是三市的一摸文言翻译题:
南京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
(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3)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南通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于岩穴耶?
(2)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
(3)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殚翼起之。
苏州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2)权幸有私谒者,皆均拒之。
(3)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全面审视2009年南京、苏州、南通高考一摸文言翻译题,我认为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 仍然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
(一)词类活用考查的力度明显减弱,古今异义词考查的频率较高
例1. 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殚翼起之。[词类活用]
解说:“翼”名词作动词的状语,可译为“从旁”。
例2. 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古今异义]
解说:a.这里的“文采”是“文才或才华”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文艺方面的才华或华丽的色彩”。
b.这里的“可喜”是“喜欢”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令人高兴或值得欣喜”。
例3. 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古今异义]
解说:这里的“可以”是“可:可以,能;以:用”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可能或能够;许可”等意。
(二)文言句式的考查仍受命题者青睐
例4.权幸有私谒者,皆均拒之。[定语后置句]
解说:定语后置,“权幸(中心语) 有私谒(定语) 者”,译为“有私下去拜见他的权臣和受皇帝宠幸的官员。”
例5. 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省略句]
解说:该句的主语是傅伯成,“后多成才”的应当是“诸生”。“成才”的主语应是“诸生”,被省略了。
例6. 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于岩穴耶? [省略句]
解说:该句的说话者是“里人石工”,自弃于岩穴的应当是“罗文”,可见原文“岂得”前省去了“你(罗文)”。
(三)固定格式的考查力度明显增强
例7. 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解说:“孰与”,是“何如”的意思,表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原句译为“国君怎能不富足?”
例8. 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解说:“岂……耶”, 由副词“岂”和语气词“耶”组成,表示反问,意思“怎么……呢”,原句译为“怎么能够用笔涂改诏书呢?”
例9. 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于岩穴耶?
解说:“岂得……耶”, 由副词“岂”和语气词“耶”组成,表示反问, 意思是“怎么能……呢”,原句译为“(你)怎么能把自己抛弃在山野呢?”
(四)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有所体现
例10. 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殚翼起之。
解说:“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译为“请求告老还乡”。
例11.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解说:“黥”古代的一种刑法在人体上刺刻花纹,并涂上颜料。译为“施黥刑”。
【复习对策】
翻译文言文的难点在于古今语言的差异性,而上面考查的知识点正是古今语言差异明显的地方,只有突破这些语言障碍,才有可能读懂文章,译对文句。因此,2009年高考文言翻译题仍然应当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
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文言基础知识是常态,那么在复习阶段,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模拟训练,我们都要对其中的文言知识作认真的梳理和归纳,积累并熟练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以及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夯实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例如,“退休”一词在古代可以表述为致仕、休致、致事、告老、乞退、归隐、告归、乞骸骨等,最常用的就是“致仕”一词。
针对今年高考出现的新情况,还应加强对常见复合虚词和固定格式的掌握。
二、 特别注重借助语境推断词句含意能力的考查
例12. 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于岩穴耶?
解说:“彦”是“有才德或贤士”的意思,学生未见过,必须根据上下文义来推断,译为“俊才”;“岩穴”是“山洞或隐士”意思,根据上下文义来推断译为“山野”。
例13. 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
解说:“令色” 从“巧言令色”一词推断为“善于谄媚”的意思; “不用”是谓语,根据语法来推断“浸”是状语,“浸”是“逐渐、渐渐”的意思,。
例14. 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解说:“狱”是“案件”的意思;“具”是“具备”的意思,“狱具”译为案件全部审理清楚。“贷”是“宽恕”的意思。
【复习对策】
通过以上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考文言翻译题特别注重考查借助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句意的能力,以能力为立意的命题思想十分鲜明。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但从多年命题的实际看,无论是命题时译句的选择,还是阅卷时给分点的确定,该题都偏重于知识的考查。
综上所述,翻译文言文需要知识,但更需要能力,尤其是借助语境把握大意,进而推断词句含意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推断能力才是文言文翻译题获得高分的关键。
那么,复习训练中如何培养这一能力呢?我向大家介绍几种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结合实例加以解说,力求使翻译训练有法可寻。
(一)语境推断法
确定实词在句中的正确词义,最要紧的是“根据上下文”。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孤立地看文言文中的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有时很难看出它是什么意思,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察,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只有把它放进特定的上下文中去分析,才能确定其意义。所以说,分析语境,因文释义是推断词句含义的基本方法。
例如,江苏卷文言翻译题:“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划线的句子为要翻译的句子的语言环境,下同。)
这两句的翻译要准确,先要根据“召见”和下文中的“封”,明白这几句是叙说传主吴汉同皇帝之间的事。再从语法方面分析,发现它们的主语应是吴汉,而“召见”“亲信”又不可能是吴汉的行为,由此推知,这两个动作的发出者应是皇帝,后一个“见”用在“亲信”前,应表被动。综合以上分析,这两句的意思就逐渐清晰起来,应译为“(吴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二)语法推断法
翻译时,我们常常会遇到知道要翻译的词有几个意思,但又不能确定的情况。而句子的语法结构是解释词语的重要依据,可以制约并确定词语的意义。考查“词类活用”,同样一个词,活用与否,意义有别。如果从语法入手,就能由结构分析发现活用的词,进而推断其意义。因此翻译常常需要对该词所在的句子作语法分析。
例如,全国卷Ⅰ文言翻译题: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君之”“兄之”,“君”“兄”如果用名词义去解,根本讲不通。由句子的结构分析可知,它们都同“之”构成了动宾关系,已活用为动词了,“君之”应译为“用国君之礼待他”,“兄之”应译为“用兄长之礼待他”。
(三)同义推断法
同样的意思,在一段文字中的不同地方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构成了“同义互解”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译句中一些疑难词句的意思就能顺利推断出来。
例如,湖南卷文言翻译题:“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此句翻译的难点是对“诬”的理解。与上文比读,发现“诬”同“服”构成同义关系,
而在审讯时犯人的“服”,应是“认罪”,因此可推断“诬”也应译为“认罪”。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例如,全国试题文言翻译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的正确意义是: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顽鲁”与上面“贤俊”相对的特点来加以推断。“贤俊”是“贤能而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几项中有些东西如“鲁莽”“固执而粗鲁”“顽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的资质,不能与之相对。
(五)词汇、成语联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例如,“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这里“贷”可以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贷”
是“宽恕”的意思;“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这里“令色”可以联想到成语“巧言令色”,“令色”是“讨好的脸色”的意思,可译为“善于谄媚”。
另外,考生翻译完后,一定要检查,主要检查两个方面:一是错别字,二是翻译的句子是否有语病。
文言文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重视知识储备,突出能力训练,在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能力,高考文言翻译题的高分就是小菜一碟了。
以下是三市的一摸文言翻译题:
南京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
(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3)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南通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于岩穴耶?
(2)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
(3)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殚翼起之。
苏州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2)权幸有私谒者,皆均拒之。
(3)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全面审视2009年南京、苏州、南通高考一摸文言翻译题,我认为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 仍然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
(一)词类活用考查的力度明显减弱,古今异义词考查的频率较高
例1. 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殚翼起之。[词类活用]
解说:“翼”名词作动词的状语,可译为“从旁”。
例2. 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古今异义]
解说:a.这里的“文采”是“文才或才华”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文艺方面的才华或华丽的色彩”。
b.这里的“可喜”是“喜欢”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令人高兴或值得欣喜”。
例3. 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古今异义]
解说:这里的“可以”是“可:可以,能;以:用”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可能或能够;许可”等意。
(二)文言句式的考查仍受命题者青睐
例4.权幸有私谒者,皆均拒之。[定语后置句]
解说:定语后置,“权幸(中心语) 有私谒(定语) 者”,译为“有私下去拜见他的权臣和受皇帝宠幸的官员。”
例5. 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省略句]
解说:该句的主语是傅伯成,“后多成才”的应当是“诸生”。“成才”的主语应是“诸生”,被省略了。
例6. 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于岩穴耶? [省略句]
解说:该句的说话者是“里人石工”,自弃于岩穴的应当是“罗文”,可见原文“岂得”前省去了“你(罗文)”。
(三)固定格式的考查力度明显增强
例7. 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解说:“孰与”,是“何如”的意思,表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原句译为“国君怎能不富足?”
例8. 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解说:“岂……耶”, 由副词“岂”和语气词“耶”组成,表示反问,意思“怎么……呢”,原句译为“怎么能够用笔涂改诏书呢?”
例9. 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于岩穴耶?
解说:“岂得……耶”, 由副词“岂”和语气词“耶”组成,表示反问, 意思是“怎么能……呢”,原句译为“(你)怎么能把自己抛弃在山野呢?”
(四)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有所体现
例10. 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殚翼起之。
解说:“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译为“请求告老还乡”。
例11.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解说:“黥”古代的一种刑法在人体上刺刻花纹,并涂上颜料。译为“施黥刑”。
【复习对策】
翻译文言文的难点在于古今语言的差异性,而上面考查的知识点正是古今语言差异明显的地方,只有突破这些语言障碍,才有可能读懂文章,译对文句。因此,2009年高考文言翻译题仍然应当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
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文言基础知识是常态,那么在复习阶段,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模拟训练,我们都要对其中的文言知识作认真的梳理和归纳,积累并熟练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以及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夯实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例如,“退休”一词在古代可以表述为致仕、休致、致事、告老、乞退、归隐、告归、乞骸骨等,最常用的就是“致仕”一词。
针对今年高考出现的新情况,还应加强对常见复合虚词和固定格式的掌握。
二、 特别注重借助语境推断词句含意能力的考查
例12. 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于岩穴耶?
解说:“彦”是“有才德或贤士”的意思,学生未见过,必须根据上下文义来推断,译为“俊才”;“岩穴”是“山洞或隐士”意思,根据上下文义来推断译为“山野”。
例13. 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
解说:“令色” 从“巧言令色”一词推断为“善于谄媚”的意思; “不用”是谓语,根据语法来推断“浸”是状语,“浸”是“逐渐、渐渐”的意思,。
例14. 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解说:“狱”是“案件”的意思;“具”是“具备”的意思,“狱具”译为案件全部审理清楚。“贷”是“宽恕”的意思。
【复习对策】
通过以上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考文言翻译题特别注重考查借助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句意的能力,以能力为立意的命题思想十分鲜明。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但从多年命题的实际看,无论是命题时译句的选择,还是阅卷时给分点的确定,该题都偏重于知识的考查。
综上所述,翻译文言文需要知识,但更需要能力,尤其是借助语境把握大意,进而推断词句含意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推断能力才是文言文翻译题获得高分的关键。
那么,复习训练中如何培养这一能力呢?我向大家介绍几种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结合实例加以解说,力求使翻译训练有法可寻。
(一)语境推断法
确定实词在句中的正确词义,最要紧的是“根据上下文”。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孤立地看文言文中的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有时很难看出它是什么意思,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察,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只有把它放进特定的上下文中去分析,才能确定其意义。所以说,分析语境,因文释义是推断词句含义的基本方法。
例如,江苏卷文言翻译题:“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划线的句子为要翻译的句子的语言环境,下同。)
这两句的翻译要准确,先要根据“召见”和下文中的“封”,明白这几句是叙说传主吴汉同皇帝之间的事。再从语法方面分析,发现它们的主语应是吴汉,而“召见”“亲信”又不可能是吴汉的行为,由此推知,这两个动作的发出者应是皇帝,后一个“见”用在“亲信”前,应表被动。综合以上分析,这两句的意思就逐渐清晰起来,应译为“(吴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二)语法推断法
翻译时,我们常常会遇到知道要翻译的词有几个意思,但又不能确定的情况。而句子的语法结构是解释词语的重要依据,可以制约并确定词语的意义。考查“词类活用”,同样一个词,活用与否,意义有别。如果从语法入手,就能由结构分析发现活用的词,进而推断其意义。因此翻译常常需要对该词所在的句子作语法分析。
例如,全国卷Ⅰ文言翻译题: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君之”“兄之”,“君”“兄”如果用名词义去解,根本讲不通。由句子的结构分析可知,它们都同“之”构成了动宾关系,已活用为动词了,“君之”应译为“用国君之礼待他”,“兄之”应译为“用兄长之礼待他”。
(三)同义推断法
同样的意思,在一段文字中的不同地方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构成了“同义互解”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译句中一些疑难词句的意思就能顺利推断出来。
例如,湖南卷文言翻译题:“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此句翻译的难点是对“诬”的理解。与上文比读,发现“诬”同“服”构成同义关系,
而在审讯时犯人的“服”,应是“认罪”,因此可推断“诬”也应译为“认罪”。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例如,全国试题文言翻译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的正确意义是: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顽鲁”与上面“贤俊”相对的特点来加以推断。“贤俊”是“贤能而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几项中有些东西如“鲁莽”“固执而粗鲁”“顽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的资质,不能与之相对。
(五)词汇、成语联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例如,“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这里“贷”可以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贷”
是“宽恕”的意思;“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这里“令色”可以联想到成语“巧言令色”,“令色”是“讨好的脸色”的意思,可译为“善于谄媚”。
另外,考生翻译完后,一定要检查,主要检查两个方面:一是错别字,二是翻译的句子是否有语病。
文言文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重视知识储备,突出能力训练,在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能力,高考文言翻译题的高分就是小菜一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