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a_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且要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以往教学学生虽然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究竟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579 97=?既可以579 97=579 100-3,也可以579 97=576 (3 97),而对579-97=?既可以579-97=579-100 3,也可以579-97=100-97 479。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相联系的。爸爸买饮水机用了579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7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了579 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3元,所以要579 100-3;或者妈妈带了579元,买东西用了97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拿一张百元钞票,而留下479元,付了97元,应找回3元,所以有579-97=100-97 479=482元。
  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只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的整合到一块,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增加了立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重量:面饼 配料90克,面饼85克,从而知道包装袋重和配料重5克。不同的方便面厂家,生产的方便面的重量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在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后,我拿出了一瓶插花,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花组成了哪些图形?当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在图形变换中欣赏数学的美,从而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宝贵的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又对周围的这些事物和现象充满了无比的好奇,若教师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紧紧抓住这份难得的好奇心,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实例,着力加以诱导、挖掘,这样将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身边事物,探究数学问题
  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在课堂上设计"生活剧":我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4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铅笔3角2分钱,学生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地找给零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生活。
  2、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可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四季的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老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教师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同学试算:(1)21÷22,(2)1÷3,(3)0.5÷0.9。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生活中的知识为循环小数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其他文献
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多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的体验。伴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自尊、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反差。即使是学生看到数学的成功应用和获得较好成绩时,其对数学也难以真正喜欢。这一现状着实让人担忧,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们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
现在的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数学课堂上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能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合作意识差,被动学习。那么如何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去积极主动的进行有效的学习是我们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对于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23页“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称为“线段公理”。短短几个字,但却蕴涵着许多奥妙,将它扩展延伸就可以得到一个最短路径问题,历年的中考喜
【摘 要】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使数学课堂教学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课堂 构建  探索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数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从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教学质量,而并非是要改变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一个教授与学习双赢的过程。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学习效率就成为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教育工作者要首先明确课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才能紧紧把握每节课45分钟的教学,教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反叙的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应用问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较关系基本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渗透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反叙的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题目中反叙的"比......多(少)几"的含义。  三、教学
课本知识靠语言传递,学生思维靠语言占据,学生疑难靠语言疏通,所以一个不会说话的人或者说话有弊病的人是不宜当教师的。当教师的人必定是能说会道、能写善思。当然,由于每个人的
【摘 要】由于小学数学是今后学习数学的最基础阶段,因此,一定要牢固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的以及和数学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针对提高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效率,笔者展开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 小学数学练习课 有效性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的练习课教学中,一周会设置一节到两节课时的练习课,通过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专门的练习和疑难解答,因此,练习
9月12日23时58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顺利完成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rn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后组织实施的系列拓展试验项
期刊
【摘要】根据新课标的数学学习,我们改变了以往机械化、传统的数学学习。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作者浅谈对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分享案例,重视研究性学习在课堂的渗透。  【关键词】数学 研究性学习 数学课堂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更为明确地认识到当今社会所培养的对象是学习型人才,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新一轮的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更应侧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