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今天,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学校、远程教育蓬勃发展,新学说、新思想、新信息等逐渐成为人们的共享资源和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基础。这势必对过去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教学方式是一个猛烈冲击。因此,在历史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教学环境;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程的实施多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的容器,强化监管、说教、命令式的教育,强调学生对权威的服从。这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的要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在今天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学校、远程教育蓬勃发展,新学说、新思想、新信息等逐渐成为人们的共享资源和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基础。这势必对过去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教学方式是一个猛烈冲击。因此,在历史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
一、教学中要坚持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环境越开放、民主,学生的思想活动就越积极,教师把握学生的认知、认识程度也越高,指导的针对性也越强。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坚持民主、平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存在的思想误区,要耐心地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应当给予辩证地评价。
例如:在教学“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时,有些同学问“有人说毛泽东是当代的秦始皇,这句话怎么理解?”针对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能压抑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我首先肯定了他肯动脑筋,善于思考问题,同时认真地和同学们交换了看法,概述了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功绩。然后指出:秦始皇和毛泽东都曾对中国的发展起过促进作用,但前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是封建帝王,远远不能与创下丰功伟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相比。此说法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是错误的。
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新知识的建立过程,坚决摒弃“满堂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某种结论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好奇,喜欢求异、创新。教师对此不能压抑,应该引导和鼓励,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加展示出灵活性。科学发展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李四光由于对一“中国贫油论”的求异,于是有了大庆油田的成功。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毛泽东的“以农村包围城市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求异思维的结果。
为了体现探究学习要求,教师首先应当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求异质疑是探究的起点,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初中历史第四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中讲到“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形式上完成了统一。”此结论有些不妥。在教授此课时我就引导学生质疑求异。东北易帜发生于1928年底,而此时的香港处于英殖民统治下,澳门还在葡萄牙政府手中,台湾正遭受日本的奴役,统一全国何从说起,要说也只能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祖国大陆。鉴于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经常引导学生敢于对已成定论或某些传统的观点提出异议,甚至是相反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上,不迷信,不盲从,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出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再如《世界历史》既讲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有些同学对此提出疑问,为什么世界近代史不把尼德兰革命当作近代史的开端?我在肯定学生的求异质疑之后,作出这样的解释: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不够彻底,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彻底摧毁,这次革命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开辟了代替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形成,也推动了其它国家的革命运动。所以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三、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通过多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寓教于乐,体验创新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的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的。情是连接知与行的中介。只有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才能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锐意进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用自己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如:在讲《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我就由清朝初期加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引导学生思考清代以前的一些朝代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的英明决策。由土乐扈特族的重返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拿来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的现实,对李登辉的“两国论”予以愤怒抨击,痛斥这些民族败类。讲到《南京大屠杀》时就引导学生思考日本反华势力的叫嚣,妄图篡改历史的险恶用心,提醒学生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中激励方式很多,主要是赞美学生,对学习差的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都予以充分肯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此外还可以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受竞争的压力为动力,关爱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特别要注意激励学生勇敢地探索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发表不同的意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史为据,以史为鉴。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教学环境;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程的实施多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的容器,强化监管、说教、命令式的教育,强调学生对权威的服从。这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的要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在今天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学校、远程教育蓬勃发展,新学说、新思想、新信息等逐渐成为人们的共享资源和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基础。这势必对过去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教学方式是一个猛烈冲击。因此,在历史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
一、教学中要坚持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环境越开放、民主,学生的思想活动就越积极,教师把握学生的认知、认识程度也越高,指导的针对性也越强。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坚持民主、平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存在的思想误区,要耐心地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应当给予辩证地评价。
例如:在教学“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时,有些同学问“有人说毛泽东是当代的秦始皇,这句话怎么理解?”针对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能压抑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我首先肯定了他肯动脑筋,善于思考问题,同时认真地和同学们交换了看法,概述了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功绩。然后指出:秦始皇和毛泽东都曾对中国的发展起过促进作用,但前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是封建帝王,远远不能与创下丰功伟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相比。此说法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是错误的。
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新知识的建立过程,坚决摒弃“满堂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某种结论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好奇,喜欢求异、创新。教师对此不能压抑,应该引导和鼓励,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加展示出灵活性。科学发展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李四光由于对一“中国贫油论”的求异,于是有了大庆油田的成功。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毛泽东的“以农村包围城市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求异思维的结果。
为了体现探究学习要求,教师首先应当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求异质疑是探究的起点,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初中历史第四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中讲到“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形式上完成了统一。”此结论有些不妥。在教授此课时我就引导学生质疑求异。东北易帜发生于1928年底,而此时的香港处于英殖民统治下,澳门还在葡萄牙政府手中,台湾正遭受日本的奴役,统一全国何从说起,要说也只能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祖国大陆。鉴于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经常引导学生敢于对已成定论或某些传统的观点提出异议,甚至是相反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上,不迷信,不盲从,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出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再如《世界历史》既讲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有些同学对此提出疑问,为什么世界近代史不把尼德兰革命当作近代史的开端?我在肯定学生的求异质疑之后,作出这样的解释: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不够彻底,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彻底摧毁,这次革命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开辟了代替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形成,也推动了其它国家的革命运动。所以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三、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通过多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寓教于乐,体验创新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的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的。情是连接知与行的中介。只有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才能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锐意进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用自己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如:在讲《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我就由清朝初期加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引导学生思考清代以前的一些朝代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的英明决策。由土乐扈特族的重返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拿来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的现实,对李登辉的“两国论”予以愤怒抨击,痛斥这些民族败类。讲到《南京大屠杀》时就引导学生思考日本反华势力的叫嚣,妄图篡改历史的险恶用心,提醒学生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中激励方式很多,主要是赞美学生,对学习差的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都予以充分肯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此外还可以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受竞争的压力为动力,关爱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特别要注意激励学生勇敢地探索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发表不同的意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史为据,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