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慕课兴起与迅猛发展,设计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随之更新。本文探讨设计教育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建设慕课课程,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协同的设计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设计类慕课;020教学模式
现在是一个全息学的时代,互联网融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业也不例外,教育业在互联网的迅猛展中实现了自身的变革,慕课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裂变,慕课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广泛应用,大学教育中的慕课课程比例日益加大。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设计教育理念往往滞后于其他学科。设计教育如何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呢?也许我国的“互联网+”政策导引给我们设计教育带来了课程改革与教学手段革新的契机,慕课引入设计教育恰逢其时。设计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其共性,但也有其个性,如何将慕课介入设计教育并根植设计教育的土壤,值得我们探索。下面从设计类慕课020模式的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 OnlineCourse简称MOOC)的一种独特类型。这一术语出现于2008年,并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得以快速发展。慕课包括大规模(Massive)、开放(Open)、在线(Online)三个特点。大规模体现为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课程的人数众多,一门慕课的注册人数动辄上万;在线意味着学习者所有教与学的活动都在网络中进行,不受时空限制;开放则体现为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无论任何人,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在平台上免费注册后进行课程学习,即使是世界名牌大学的课堂也触手可及。
2012年称为“世界MOOC元年”。随着慕课在全球的兴起,世界各国接连开发自己的慕课,其中最为知名的三个平台是美国的edx,Udacity和Coursera。采取的课程模式大致相同:课程的建构来自于一群志趣相投的个人,主要采取“教授和练习”的教学方法,尤其强调联通的、合作的学习。以Coursera为例,根据课程的难度,每门课会持续4-14个星期不等。注册报名后,学习者自主安排时间观看课程视频,其间穿插着小测试和课后作业。对于视频中即时的小测试,视频会自动暂停,留给学习者充分的思考时间。学习者还能通过论坛或其他方式进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探讨。和其他慕课平台对于结课的学习者只发给学习证不同的是,Coursera的学习者被要求遵守北美校园通行的诚信守则,独立地完成考试。并且在2013年,该平台的5门课程的学分已经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学生一旦完成这5门中的课程,就有可能转换为所在在大学里的相应学分。
近两年,慕课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许多高校纷纷加入了对“慕课”的探索与建设,笔者所在的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开始着手研究设计类慕课的建设。此次教改的出发点首先是基于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尤其是设计专业在“互联网+”时代还在沿用工业时期的教学手段,學生的知识获得大多是通过“填鸭式”的方式,并且主要依赖任课教师,没有其他的渠道获得更多的、不同视角下的知识与信息;其次是设计教育一直为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费尽心机,却收效甚微。顺应时代而生的“慕课”为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和契机,使跨学科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由此看来,依托互联网,利用慕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正当其时。但根据慕课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经验来看,接下来有三个问题是慕课建设首先要面临和解决的:一是如何对教学活动进行监控;二是如何保证学生对课程的完成率和学习质量;三是如何建立合理的学习评价机制。因为对于我国当前的学生来讲,完全依靠自我管理的方式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即使是求知欲很强的学生也难以保证;另外我国高等院校存在的作弊等有失诚信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先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类慕课课程设计模式是首要任务。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得出:将慕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形成一种互补,才是将慕课引入大学课堂的创新思路。换言之,既有在线的学习,又有课堂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以此来保证学习效果,实现有价值的学习。按照这一思路,拟推出设计类慕课的O2O课程设计模式。
O2O即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线上即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在校内慕课平台上学习,学习课程是经过教师团队打造好的知识模块,以微视频、小测试的形式完成课程的线上学习;线下即师生回到教室或者工作室,教师作为统筹和引导,结合传媒艺术学院对人才培养创新的另一措施———工作室制的项目教学,针对具体项目展开讨论,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探究发现的能力。这种课程设计的模式同时体现了翻转课堂的理念,也是由单向接受式学习向师生合作共同创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且,按照O2O模式建设一门慕课,线上线下两部分要各自独立设计课程的内容,如学习资源、教学活动、学习评价等,但这两部分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必须基于同一个课程目标。
具体以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三个方面展开阐述。线上教学资源以视频为主,但慕课与传统在线课程的视频不同的是,教师需要将整个课程的知识分解成许多很小的知识模块,每个视频只讲一个知识模块,大概需要10-20分钟的学习时间。这样学习一个模块耗时少,方便学生灵活安排时间,同时,这些信息量较少的知识模块更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接受,注意力不易分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习的完成率和质量。另外,视频页面最好同时出现主讲教师的图像和PPT的内容,让学生有置身课堂的感觉。设计学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强调与社会的联系,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线下的教学资源要利用好慕课搭建起的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形成资源共享,把设计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线上学习的知识由此转化为设计实践,也为今后的步入社会积累实战经验。 线上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不再完全依靠老师对其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在每门课程的专属论坛上发帖提出学习中的问题,也可以为他人的问题作答,这样的交互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当然,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慕课各种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的记录与分析,实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學习情况,必要时也可给出及时的指导。线下的教学活动又回归师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在线上争论较多的问题进行解答,以及展开一次线上课程作业的讨论。这样学生经历的独立思考———同学交流———教师解答的过程,也是不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过程。在充分理解透课程知识基础上,教师再从旁引导学生完成指定的设计项目,同时,企业的设计研发人员也可参与课堂指导与交流。
线上的学习评价信息来源于:测试、作业和评价。通常一个课程视频包含一道课程测试题,并且给于学生及时的反馈。当一门课程所有的视频学习完成后,会有综合的课程作业,作业釆用学生互评机制,教师会在线下组织学生对作业进行讨论并答疑解惑。线下的学习评价者为教师,教师要综合学生设计项目参与、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等情况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最后再将线上与线下的评价按照一定比例换算出学生最终的评价。
目前,该模式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摆在面前的即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对当今“天生就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的学生而言,慕课无疑会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却是一次艰难的观念转变。慕课既能够把教师从重复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同时又给教师带来更多的责任与压力。其他还有诸如教学管理、学分认定、技术支持等一系列难题。但任何改革与创新的过程都必然伴随着阵痛,为了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为了设计教育永远保持活力,教育工作者必须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2]任友群.“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3]邓宏钟,李孟军,迟妍.“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4][英]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
*本论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互联网+”时代下的设计类慕课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1013)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互联网;设计类慕课;020教学模式
现在是一个全息学的时代,互联网融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业也不例外,教育业在互联网的迅猛展中实现了自身的变革,慕课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裂变,慕课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广泛应用,大学教育中的慕课课程比例日益加大。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设计教育理念往往滞后于其他学科。设计教育如何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呢?也许我国的“互联网+”政策导引给我们设计教育带来了课程改革与教学手段革新的契机,慕课引入设计教育恰逢其时。设计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其共性,但也有其个性,如何将慕课介入设计教育并根植设计教育的土壤,值得我们探索。下面从设计类慕课020模式的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 OnlineCourse简称MOOC)的一种独特类型。这一术语出现于2008年,并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得以快速发展。慕课包括大规模(Massive)、开放(Open)、在线(Online)三个特点。大规模体现为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课程的人数众多,一门慕课的注册人数动辄上万;在线意味着学习者所有教与学的活动都在网络中进行,不受时空限制;开放则体现为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无论任何人,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在平台上免费注册后进行课程学习,即使是世界名牌大学的课堂也触手可及。
2012年称为“世界MOOC元年”。随着慕课在全球的兴起,世界各国接连开发自己的慕课,其中最为知名的三个平台是美国的edx,Udacity和Coursera。采取的课程模式大致相同:课程的建构来自于一群志趣相投的个人,主要采取“教授和练习”的教学方法,尤其强调联通的、合作的学习。以Coursera为例,根据课程的难度,每门课会持续4-14个星期不等。注册报名后,学习者自主安排时间观看课程视频,其间穿插着小测试和课后作业。对于视频中即时的小测试,视频会自动暂停,留给学习者充分的思考时间。学习者还能通过论坛或其他方式进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探讨。和其他慕课平台对于结课的学习者只发给学习证不同的是,Coursera的学习者被要求遵守北美校园通行的诚信守则,独立地完成考试。并且在2013年,该平台的5门课程的学分已经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学生一旦完成这5门中的课程,就有可能转换为所在在大学里的相应学分。
近两年,慕课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许多高校纷纷加入了对“慕课”的探索与建设,笔者所在的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开始着手研究设计类慕课的建设。此次教改的出发点首先是基于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尤其是设计专业在“互联网+”时代还在沿用工业时期的教学手段,學生的知识获得大多是通过“填鸭式”的方式,并且主要依赖任课教师,没有其他的渠道获得更多的、不同视角下的知识与信息;其次是设计教育一直为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费尽心机,却收效甚微。顺应时代而生的“慕课”为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和契机,使跨学科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由此看来,依托互联网,利用慕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正当其时。但根据慕课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经验来看,接下来有三个问题是慕课建设首先要面临和解决的:一是如何对教学活动进行监控;二是如何保证学生对课程的完成率和学习质量;三是如何建立合理的学习评价机制。因为对于我国当前的学生来讲,完全依靠自我管理的方式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即使是求知欲很强的学生也难以保证;另外我国高等院校存在的作弊等有失诚信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先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类慕课课程设计模式是首要任务。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得出:将慕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形成一种互补,才是将慕课引入大学课堂的创新思路。换言之,既有在线的学习,又有课堂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以此来保证学习效果,实现有价值的学习。按照这一思路,拟推出设计类慕课的O2O课程设计模式。
O2O即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线上即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在校内慕课平台上学习,学习课程是经过教师团队打造好的知识模块,以微视频、小测试的形式完成课程的线上学习;线下即师生回到教室或者工作室,教师作为统筹和引导,结合传媒艺术学院对人才培养创新的另一措施———工作室制的项目教学,针对具体项目展开讨论,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探究发现的能力。这种课程设计的模式同时体现了翻转课堂的理念,也是由单向接受式学习向师生合作共同创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且,按照O2O模式建设一门慕课,线上线下两部分要各自独立设计课程的内容,如学习资源、教学活动、学习评价等,但这两部分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必须基于同一个课程目标。
具体以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三个方面展开阐述。线上教学资源以视频为主,但慕课与传统在线课程的视频不同的是,教师需要将整个课程的知识分解成许多很小的知识模块,每个视频只讲一个知识模块,大概需要10-20分钟的学习时间。这样学习一个模块耗时少,方便学生灵活安排时间,同时,这些信息量较少的知识模块更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接受,注意力不易分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习的完成率和质量。另外,视频页面最好同时出现主讲教师的图像和PPT的内容,让学生有置身课堂的感觉。设计学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强调与社会的联系,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线下的教学资源要利用好慕课搭建起的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形成资源共享,把设计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线上学习的知识由此转化为设计实践,也为今后的步入社会积累实战经验。 线上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不再完全依靠老师对其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在每门课程的专属论坛上发帖提出学习中的问题,也可以为他人的问题作答,这样的交互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当然,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慕课各种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的记录与分析,实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學习情况,必要时也可给出及时的指导。线下的教学活动又回归师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在线上争论较多的问题进行解答,以及展开一次线上课程作业的讨论。这样学生经历的独立思考———同学交流———教师解答的过程,也是不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过程。在充分理解透课程知识基础上,教师再从旁引导学生完成指定的设计项目,同时,企业的设计研发人员也可参与课堂指导与交流。
线上的学习评价信息来源于:测试、作业和评价。通常一个课程视频包含一道课程测试题,并且给于学生及时的反馈。当一门课程所有的视频学习完成后,会有综合的课程作业,作业釆用学生互评机制,教师会在线下组织学生对作业进行讨论并答疑解惑。线下的学习评价者为教师,教师要综合学生设计项目参与、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等情况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最后再将线上与线下的评价按照一定比例换算出学生最终的评价。
目前,该模式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摆在面前的即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对当今“天生就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的学生而言,慕课无疑会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却是一次艰难的观念转变。慕课既能够把教师从重复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同时又给教师带来更多的责任与压力。其他还有诸如教学管理、学分认定、技术支持等一系列难题。但任何改革与创新的过程都必然伴随着阵痛,为了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为了设计教育永远保持活力,教育工作者必须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2]任友群.“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3]邓宏钟,李孟军,迟妍.“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4][英]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
*本论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互联网+”时代下的设计类慕课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10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