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通过有效途径的培养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加深学生的道德培养,认识国情,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关键词:实践 德育 品德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打造学生的精神领域。德育教学理论性强,而实践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作为一种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所以在德育教学中增加实践课程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
课堂教学不完全等于德育,德育的真正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只有在实践体验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而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及时得到实践的锻炼,因此其道德体验将会更丰富,道德认知将会更深刻。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调查,德育课堂教学始终停留在晓之以理的层面上,没有真正落到实际行动上,所以德育课的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课程学科体系没有打破,课程结构单一,德育课的吸引力不强。
2.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比例不高,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导致学生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和德育养成的途径缺乏,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学生难以做到知行统一,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
3.德育课程内容主体性不突出,与专业和企业的要求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企业实践模式不突出。
4.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
在存在的问题中,德育实践课的缺乏使学生不能真正对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德育教学的真正作用不能得到发挥。所以德育教学急需进行改革。
二、德育实践课的改革原则
1.“三贴近”原则。在实践课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是德育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贴近学生”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德育课程教学更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贴近学生的心灵;“贴近职业”就是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认识,更好地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贴近社会”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处生活环境的实情,贴近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培养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
2.能力本位原则。德育课程改革也应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通过实践课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在改革中应该以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依据,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德育实践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实践创新
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是落实“三贴近”原则的保证,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探究教学、主题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方法,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教学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针对课程改革内容,合理设定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挖掘教育主题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形成激活学生热情、诱发辩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体验,便于学生领悟道德准则、形成道德认识、实践道德行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能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参加活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教育, 实现德育教育的“内化”。根据专业特点,德育教师可设计下列实践活动载体:1.主题小游戏;2.主题演讲; 3.主题诗歌朗诵会;4.主题情景剧设计;5.开展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专题读书活动;6.举行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故事会;7.寻找我的行业偶像;8.新闻小评议等。
四、评价模式的实践改革
1.评价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
2.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在实践中边学习边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
4.知、信、行相统一,要求把学生的行为表现列为评价的重要方面。
德育实践课所具有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和特殊功能。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主题式的实践探究,其固有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始终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不断发生自觉与不自觉的交互碰撞,实践活动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由、自主发挥的机会更多,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不仅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而且真正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关键词:实践 德育 品德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打造学生的精神领域。德育教学理论性强,而实践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作为一种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所以在德育教学中增加实践课程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
课堂教学不完全等于德育,德育的真正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只有在实践体验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而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及时得到实践的锻炼,因此其道德体验将会更丰富,道德认知将会更深刻。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调查,德育课堂教学始终停留在晓之以理的层面上,没有真正落到实际行动上,所以德育课的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课程学科体系没有打破,课程结构单一,德育课的吸引力不强。
2.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比例不高,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导致学生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和德育养成的途径缺乏,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学生难以做到知行统一,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
3.德育课程内容主体性不突出,与专业和企业的要求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企业实践模式不突出。
4.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
在存在的问题中,德育实践课的缺乏使学生不能真正对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德育教学的真正作用不能得到发挥。所以德育教学急需进行改革。
二、德育实践课的改革原则
1.“三贴近”原则。在实践课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是德育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贴近学生”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德育课程教学更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贴近学生的心灵;“贴近职业”就是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认识,更好地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贴近社会”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处生活环境的实情,贴近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培养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
2.能力本位原则。德育课程改革也应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通过实践课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在改革中应该以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依据,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德育实践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实践创新
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是落实“三贴近”原则的保证,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探究教学、主题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方法,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教学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针对课程改革内容,合理设定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挖掘教育主题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形成激活学生热情、诱发辩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体验,便于学生领悟道德准则、形成道德认识、实践道德行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能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参加活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教育, 实现德育教育的“内化”。根据专业特点,德育教师可设计下列实践活动载体:1.主题小游戏;2.主题演讲; 3.主题诗歌朗诵会;4.主题情景剧设计;5.开展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专题读书活动;6.举行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故事会;7.寻找我的行业偶像;8.新闻小评议等。
四、评价模式的实践改革
1.评价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
2.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在实践中边学习边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
4.知、信、行相统一,要求把学生的行为表现列为评价的重要方面。
德育实践课所具有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和特殊功能。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主题式的实践探究,其固有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始终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不断发生自觉与不自觉的交互碰撞,实践活动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由、自主发挥的机会更多,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不仅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而且真正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