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犯罪 青少年 心理特征 分析 思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037-01
在我国,青少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约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祖国事业的接班人与开拓者。目前,我国青少年的道德面貌在总体上是健康的,但由于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影响或学校教育不当,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家庭安定的突出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研究表明,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是不良的周围环境和犯罪主体消极的个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心理学中有关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着重分析违法犯罪青少年正常人格中的消极因素,其中包括性格、情感和情绪、智能、意志、个体意识倾向性和气质等方面的消极特征,同时针对这些心理,对如何对犯罪青少年进行帮教及转化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供读者探讨。
一、犯罪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一)犯罪青少年在性格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人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个体时,人往往会对它抱有一定态度,并且做出与这种态度相符合的行为方式,它是贯穿在一个人行为中具有稳定倾向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具有外向型、怯懦型性格的人数比例比较大,而具有适应型、安详机警型性格方面的人数比例明显少于前者。主体的性格缺陷使他们面临复杂的事物容易产生认识的片面和局限,很容易为眼前的状况所影响,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二)犯罪青少年在情感和情绪方面的特征
人的情感、情绪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我国古代就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的说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犯罪青少年在情感上的表现比较淡薄,不深刻,维持时间短,会轻易向对他施以感情拉拢的人表示好感。情绪易暴易怒反应强烈,并且来得容易去得也快,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会引发缺乏理智的激情犯罪,从而不计后果地去伤害他人,而待平定后往往会后悔,造成严重后果的,也会惧怕。
(三)犯罪青少年在智能方面的特征
智能是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即人利用过去的经验以适应新情境的能力。违法犯罪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不够成熟,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无视道德和法律,认为敢打斗就是有本事,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犯罪青少年在意志方面的特征
1.缺乏自制力;2.错误的目标选择;3.易受引诱和盲从;4.顽固性。
(五)犯罪青少年在个体意识倾向性方面的特征
1.畸形需要。犯罪青少年往往有极强烈的物质需要和占有欲,他们把自己的享乐或谋生方式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以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2.常见的犯罪动机。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或者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3.兴趣趋于畸形。犯罪青少年对学习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兴趣比较低,对外部的动作和物质的兴趣比较高,认为生活就得享受,要吃好喝好穿好,寻求一些刺激,甚至不惜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范畴。4.错误的人生观。
(六)犯罪青少年在气质方面的特征
气质是一种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人在各种活动中都显示出自己的气质特色。但是,从总体上说,并没有发现哪一种犯罪事实与哪一种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都不是造成犯罪的必然因素,犯罪青少年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神经活动不平衡、易冲动有关。
二、帮教和转化犯罪青少年心理的措施
(一)立足于教育,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
一是实施家庭细胞工程。每一位父母都应通过负责的教育和自己的榜样作用,为孩子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增强法制意识打下基础。二是实施校园育苗工程。严格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使每个青少年都受到良好教育,抓好学生人生目标、志趣、需求、道德等方面的导向教育,为青少年辨明是非奠定扎实基础;三要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为有特殊需要或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三是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调动相关职能部门,从活跃、净化文化环境入手,大力查禁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清扫文化垃圾。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让青少年自觉用法律约束行为,充分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将守法变成一种自觉。
(二)立足于预防,限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条件和机会
目前,一些网吧、酒吧、舞厅由于管理有漏洞,不同程度上存在黄赌毒现象,并成为涉足流连于此的青少年互相纠合和传染陋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加强沟通,联手行动,逐步规范和严格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同时要抓好限制不适宜中小学生进入的公共娱乐场所的落实,减少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感染”不良习气的机会。
(三)立足于挽救,多层面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一是加大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强化打击震慑作用。公安机关要不断完善防控机制,大造“严打”声威,狠狠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形成“伸手必被抓”的态势,从而增加犯罪风险。二是对特殊对象要采取特殊措施。为了及时有效矫治、教育和挽救有劣迹的青少年和已经犯罪的青少年,地方可考虑筹资组建工读学校和少年管教所。可以把那些经常违法犯罪,但由于年龄小而免予刑罚处罚的少年送到工读学校或少年管教所去学习,以思想、法制教育为主,同时学习文化和生产劳动技能,这样既可以减少社会的隐患,又可以使这些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犯罪 青少年 心理特征 分析 思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037-01
在我国,青少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约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祖国事业的接班人与开拓者。目前,我国青少年的道德面貌在总体上是健康的,但由于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影响或学校教育不当,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家庭安定的突出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研究表明,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是不良的周围环境和犯罪主体消极的个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心理学中有关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着重分析违法犯罪青少年正常人格中的消极因素,其中包括性格、情感和情绪、智能、意志、个体意识倾向性和气质等方面的消极特征,同时针对这些心理,对如何对犯罪青少年进行帮教及转化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供读者探讨。
一、犯罪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一)犯罪青少年在性格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人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个体时,人往往会对它抱有一定态度,并且做出与这种态度相符合的行为方式,它是贯穿在一个人行为中具有稳定倾向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具有外向型、怯懦型性格的人数比例比较大,而具有适应型、安详机警型性格方面的人数比例明显少于前者。主体的性格缺陷使他们面临复杂的事物容易产生认识的片面和局限,很容易为眼前的状况所影响,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二)犯罪青少年在情感和情绪方面的特征
人的情感、情绪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我国古代就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的说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犯罪青少年在情感上的表现比较淡薄,不深刻,维持时间短,会轻易向对他施以感情拉拢的人表示好感。情绪易暴易怒反应强烈,并且来得容易去得也快,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会引发缺乏理智的激情犯罪,从而不计后果地去伤害他人,而待平定后往往会后悔,造成严重后果的,也会惧怕。
(三)犯罪青少年在智能方面的特征
智能是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即人利用过去的经验以适应新情境的能力。违法犯罪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不够成熟,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无视道德和法律,认为敢打斗就是有本事,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犯罪青少年在意志方面的特征
1.缺乏自制力;2.错误的目标选择;3.易受引诱和盲从;4.顽固性。
(五)犯罪青少年在个体意识倾向性方面的特征
1.畸形需要。犯罪青少年往往有极强烈的物质需要和占有欲,他们把自己的享乐或谋生方式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以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2.常见的犯罪动机。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或者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3.兴趣趋于畸形。犯罪青少年对学习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兴趣比较低,对外部的动作和物质的兴趣比较高,认为生活就得享受,要吃好喝好穿好,寻求一些刺激,甚至不惜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范畴。4.错误的人生观。
(六)犯罪青少年在气质方面的特征
气质是一种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人在各种活动中都显示出自己的气质特色。但是,从总体上说,并没有发现哪一种犯罪事实与哪一种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都不是造成犯罪的必然因素,犯罪青少年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神经活动不平衡、易冲动有关。
二、帮教和转化犯罪青少年心理的措施
(一)立足于教育,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
一是实施家庭细胞工程。每一位父母都应通过负责的教育和自己的榜样作用,为孩子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增强法制意识打下基础。二是实施校园育苗工程。严格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使每个青少年都受到良好教育,抓好学生人生目标、志趣、需求、道德等方面的导向教育,为青少年辨明是非奠定扎实基础;三要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为有特殊需要或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三是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调动相关职能部门,从活跃、净化文化环境入手,大力查禁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清扫文化垃圾。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让青少年自觉用法律约束行为,充分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将守法变成一种自觉。
(二)立足于预防,限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条件和机会
目前,一些网吧、酒吧、舞厅由于管理有漏洞,不同程度上存在黄赌毒现象,并成为涉足流连于此的青少年互相纠合和传染陋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加强沟通,联手行动,逐步规范和严格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同时要抓好限制不适宜中小学生进入的公共娱乐场所的落实,减少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感染”不良习气的机会。
(三)立足于挽救,多层面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一是加大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强化打击震慑作用。公安机关要不断完善防控机制,大造“严打”声威,狠狠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形成“伸手必被抓”的态势,从而增加犯罪风险。二是对特殊对象要采取特殊措施。为了及时有效矫治、教育和挽救有劣迹的青少年和已经犯罪的青少年,地方可考虑筹资组建工读学校和少年管教所。可以把那些经常违法犯罪,但由于年龄小而免予刑罚处罚的少年送到工读学校或少年管教所去学习,以思想、法制教育为主,同时学习文化和生产劳动技能,这样既可以减少社会的隐患,又可以使这些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