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许多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容乐观,谈“作文”色变,写作兴趣更无从谈起。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本文旨在从小学作文教学的本质入手,分析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几点小学作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作文教学 本质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94-02
一、 小学作文教学的本质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结合。这既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又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在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了用口语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变成了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自得之见,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
因此,便形成了作文教学活动区别于一般认识活动的独特的“三维结构”(教师、学生、习作内容),是教师“教”学生“练习”作文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有机统一的过程。
二、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将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写的作文还是缺乏真情实感。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老师批改,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反馈信息慢,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低。另外,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教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文生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恶之情。
三、关于完善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立足于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要明确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学中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低年级的写作要求:(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一般来讲,一年级应只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教师要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等到二年级时,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于个性化差异,开展针对性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要使学生做到“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就要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三)立足于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总之,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写作,谙熟门径,让学生自由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无拘束地写,把作文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并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写作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使学生把写话、习作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需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加工和整理能力,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把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作为统一的整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体化地完成,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作文教学 本质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94-02
一、 小学作文教学的本质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结合。这既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又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在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了用口语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变成了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自得之见,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
因此,便形成了作文教学活动区别于一般认识活动的独特的“三维结构”(教师、学生、习作内容),是教师“教”学生“练习”作文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有机统一的过程。
二、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将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写的作文还是缺乏真情实感。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老师批改,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反馈信息慢,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低。另外,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教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文生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恶之情。
三、关于完善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立足于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要明确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学中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低年级的写作要求:(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一般来讲,一年级应只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教师要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等到二年级时,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于个性化差异,开展针对性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要使学生做到“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就要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三)立足于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总之,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写作,谙熟门径,让学生自由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无拘束地写,把作文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并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写作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使学生把写话、习作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需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加工和整理能力,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把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作为统一的整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体化地完成,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