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2006年~2013年上思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法分析,了解近年来手足口病疫情控制效果。结果:上思县2006~2013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884例,其中男性2484例、女性患者2400例,无死亡病例,病例报告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报告病例数明显少于2012年(P<0.05)。发病高峰阶段在每年4~7月份,疫情季节性明显。男女比例为1.04∶1。报告病例年龄1个月~66岁,平均年龄(1.6±0.6)岁,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4145例,构成比84.87%),P<0.05。咽拭子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71.42%,其中多数为EV71阳性。结论:上思县手足口病流行在人群及季节方面均有明显特点,应针对性强化婴幼儿春夏季节疾病防控。
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疾病防控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1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44-01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为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5岁以下的婴幼儿是主要发病群体,此病传染途径多、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相对高,已被卫生部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范围[1]。为了解上思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本文对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上思县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获得近年来手足口病疫情病例数据,自上思县统计局获得人口资料。对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相关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法分析[2]。
1.2 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上思县2006~2013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884例,其中男性2484例、女性患者2400例,无死亡病例,病例报告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报告病例数明显少于2012年(P<0.05)。见表1。
2.2 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分布: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地区没有差异性。
时间特点:2006~2013年均在各月有报告病例,但发病高峰阶段在每年4~7月份,疫情季节性明显。见表2。
人群特点:上思县近年来报告的4884例手足口病病例中,包括男性患者2484例、女性患者2400例,男女比例为1.04∶1。报告病例年龄1个月~66岁,平均年龄(1.6±0.6)岁,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4145例,构成比84.87%),P<0.05。见表3。
表1 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
表2 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月份
表3 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病例年龄对比
2.3 高原学检测。对4884例病例进行咽拭子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呈阳性共3488例(构成比71.42%),其中包括EV71阳性病例2676例(占阳性病例的76.72%),CVA16阳性病例232例(占阳性病例的6.65%),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病例580例(占阳性病例的16.63%)。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常见儿童传染病,可因多種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发病后常有体温上升及手、足、口等局部溃疡和皮疹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及心肌炎而威胁生命[3]。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看来,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群体,成人也可发病,亚洲地区有多个遗传连锁群流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与中后期流行连锁群不同,在90年代后期出现了病毒核苷酸变异,导致了C连锁群病毒的产生和传播,代替B连锁群成为了亚洲优势CVA16连锁群[4]。以台湾地区为例,该地区上世纪末以C2型流行株为主,2004年后以C4型为主。CVA16与EV71不同的基因型、亚基因型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相互交替流行,且其流行没有规律可言。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多数研究和报道认为,此病与病毒本身基因型无关,发生EV71感染后,会因细胞免疫反应而出现机体损伤[5]。若手足口病患儿合并肺水肿,关于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辅助T淋巴细胞1、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会较无肺水肿的手足口病患儿更低,淋巴细胞增殖弱化。相关研究还表明,此类病毒在体内传播的主要途径为逆向轴突运输通道,且一般病毒复制都在脑组织、脊髓、肌肉等特定组织内完成。病毒感染并进入人体细胞内部之后,斌固定RNA会翻译形成蛋白质,启动复制程序,这系列的过程会对细胞内部氧化还原环境有较高的敏感度,而且在氧化环境下更加活跃,病毒蛋白在表达过程中诱导活性氧化物的产生,促使活性氧化物与病毒复制的恶性循环的产生[6]。另外,从近年来的疾病防控资料看来,手足口病以感染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口、呼吸道及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传播,感染发病后7d有较强传染性,之后1~2周可从咽部排出病毒,发病3~5周病毒主要从粪便排出,与手足口病患者直接接触的人群均为高危人群,生活习惯不良的群体为易感人群[7]。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和暴发,感染性强、范围广,可诱发心肌炎、神经系统并发症,对婴幼儿健康危害最大。临床上应加紧针对性的疫苗研发和推广,降低疫苗价格、提升安全性,加大疾病防控力度。
参考文献
[1] 王琦,王子军.2008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3):6191-6194
[2] 甘备芳,高雪英,刘丽莉等.湖南省石门县2011-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重症病例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1):1323-1326
[3] 许国章,倪红霞,易波等.浙江省宁波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4):361-365
[4] 覃平,聂俊雄,周权等.常德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时间圆形分布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0):110121-110124
[5] 刘丹,苏豪浩,王建红等.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6):967-998
[6] 党双锁,邓慧玲,李亚萍等.6711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4):505-508
[7] 隋吉林,王子军.635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1):1201-1202
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疾病防控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1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44-01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为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5岁以下的婴幼儿是主要发病群体,此病传染途径多、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相对高,已被卫生部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范围[1]。为了解上思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本文对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上思县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获得近年来手足口病疫情病例数据,自上思县统计局获得人口资料。对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相关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法分析[2]。
1.2 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上思县2006~2013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884例,其中男性2484例、女性患者2400例,无死亡病例,病例报告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报告病例数明显少于2012年(P<0.05)。见表1。
2.2 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分布: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地区没有差异性。
时间特点:2006~2013年均在各月有报告病例,但发病高峰阶段在每年4~7月份,疫情季节性明显。见表2。
人群特点:上思县近年来报告的4884例手足口病病例中,包括男性患者2484例、女性患者2400例,男女比例为1.04∶1。报告病例年龄1个月~66岁,平均年龄(1.6±0.6)岁,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4145例,构成比84.87%),P<0.05。见表3。
表1 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
表2 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月份
表3 上思县2006~2013年手足口病病例年龄对比
2.3 高原学检测。对4884例病例进行咽拭子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呈阳性共3488例(构成比71.42%),其中包括EV71阳性病例2676例(占阳性病例的76.72%),CVA16阳性病例232例(占阳性病例的6.65%),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病例580例(占阳性病例的16.63%)。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常见儿童传染病,可因多種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发病后常有体温上升及手、足、口等局部溃疡和皮疹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及心肌炎而威胁生命[3]。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看来,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群体,成人也可发病,亚洲地区有多个遗传连锁群流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与中后期流行连锁群不同,在90年代后期出现了病毒核苷酸变异,导致了C连锁群病毒的产生和传播,代替B连锁群成为了亚洲优势CVA16连锁群[4]。以台湾地区为例,该地区上世纪末以C2型流行株为主,2004年后以C4型为主。CVA16与EV71不同的基因型、亚基因型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相互交替流行,且其流行没有规律可言。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多数研究和报道认为,此病与病毒本身基因型无关,发生EV71感染后,会因细胞免疫反应而出现机体损伤[5]。若手足口病患儿合并肺水肿,关于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辅助T淋巴细胞1、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会较无肺水肿的手足口病患儿更低,淋巴细胞增殖弱化。相关研究还表明,此类病毒在体内传播的主要途径为逆向轴突运输通道,且一般病毒复制都在脑组织、脊髓、肌肉等特定组织内完成。病毒感染并进入人体细胞内部之后,斌固定RNA会翻译形成蛋白质,启动复制程序,这系列的过程会对细胞内部氧化还原环境有较高的敏感度,而且在氧化环境下更加活跃,病毒蛋白在表达过程中诱导活性氧化物的产生,促使活性氧化物与病毒复制的恶性循环的产生[6]。另外,从近年来的疾病防控资料看来,手足口病以感染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口、呼吸道及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传播,感染发病后7d有较强传染性,之后1~2周可从咽部排出病毒,发病3~5周病毒主要从粪便排出,与手足口病患者直接接触的人群均为高危人群,生活习惯不良的群体为易感人群[7]。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和暴发,感染性强、范围广,可诱发心肌炎、神经系统并发症,对婴幼儿健康危害最大。临床上应加紧针对性的疫苗研发和推广,降低疫苗价格、提升安全性,加大疾病防控力度。
参考文献
[1] 王琦,王子军.2008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3):6191-6194
[2] 甘备芳,高雪英,刘丽莉等.湖南省石门县2011-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重症病例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1):1323-1326
[3] 许国章,倪红霞,易波等.浙江省宁波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4):361-365
[4] 覃平,聂俊雄,周权等.常德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时间圆形分布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0):110121-110124
[5] 刘丹,苏豪浩,王建红等.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6):967-998
[6] 党双锁,邓慧玲,李亚萍等.6711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4):505-508
[7] 隋吉林,王子军.635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1):12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