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统计分析2000—2010年间遂溪县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以了解其變化趋势,评价遂溪县10年来乙肝疫苗接种效果。方法:遂溪县成立专门调查小组,于2013年1月开展调查,统计2000年~2010年县内学龄前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态变化情况,对比分析2002年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前后乙肝感染标志物的变化趋势。结果: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学龄前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可明显降低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携带率,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乙型肝炎发病率的策略,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乙肝 表面抗原 携带状态 疫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2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54-02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属于我国一种高发性疾病。该病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发病人群遍及各个年龄阶段[1]。据统计,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1.2亿,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乙型肝炎疫苗对新生儿的广泛应用,我国的乙肝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尚未彻底清除。因此,了解学龄前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及时的进行补充注射,对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于是,遂溪县成立专门调查小组,于2013年1月开展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态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调查小组对2000年至2010年遂溪县境内的所有幼儿园体检资料进行收集,并对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情况的变化趋势。
1.2 分析方法。统计2000年至2010年遂溪县学龄前儿童参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的儿童总数以及检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人数。
2 结果
2.1 统计分析2000年至2010年遂溪县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阳性率。调查小组对2000年~2010年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阳性率进行统计,由结果可知,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阳性率明显降低,尤其是在2006年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携带率低于1%,标志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具有显著效果。(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000年至2010年遂溪县学龄前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统计
2.2 对比计划免疫前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阳性率。对比2000年与2001年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X2=3.64366,P=0.056283>0.05)。分别将计划免疫前2000年以及2001年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与计划免疫后的各年相比较。结果可知,2000年与2002年后各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2);2001年与2002年后各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2 比较2000年与计划免疫后各年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
注:*表示与2000年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比较2001年与计划免疫后各年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
注:*表示与2001年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多发性疾病。该病的传播途径包括不规范注射、性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2]。由于起初乙型肝炎的广泛传播,以及对其传播途径的了解不充分,导致乙肝携带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困扰,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尤其是对将其纳入计划免疫之后,乙肝的携带阳性率得到了明显的控制。HbsAb是一种预防乙肝的有效抗体,就人体而言,这类抗体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乙肝疫苗注射。大部分人在疫苗注射后机体通过启动免疫应答而产生抗体,但少数患者由于身体或是遗传等因素,无法完成免疫应答,则需及时发现而重复注射达到产生抗体的效果。本文中,遂溪县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计划免疫前后各年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可知,计划免疫后学龄前儿童的乙肝携带阳性率明显降低,尤其是2006年后,其阳性率均低于1%。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2001年及2002年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相当,但实行计划免疫后,2003~2010年,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均明显低于2000年与2001年。结果显示,将乙肝纳入计划免疫明显促进了乙肝病毒携带率的下降,对于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具有明显效果,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使用的乙肝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1] 侯新月,李培勇.玛纳斯县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及表面抗原携带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9):2179-2180
[2] 王志勇,戴德芳,肖洁华,等.湖南省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及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5):888-889
关键词:乙肝 表面抗原 携带状态 疫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2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54-02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属于我国一种高发性疾病。该病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发病人群遍及各个年龄阶段[1]。据统计,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1.2亿,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乙型肝炎疫苗对新生儿的广泛应用,我国的乙肝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尚未彻底清除。因此,了解学龄前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及时的进行补充注射,对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于是,遂溪县成立专门调查小组,于2013年1月开展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态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调查小组对2000年至2010年遂溪县境内的所有幼儿园体检资料进行收集,并对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情况的变化趋势。
1.2 分析方法。统计2000年至2010年遂溪县学龄前儿童参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的儿童总数以及检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人数。
2 结果
2.1 统计分析2000年至2010年遂溪县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阳性率。调查小组对2000年~2010年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阳性率进行统计,由结果可知,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阳性率明显降低,尤其是在2006年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携带率低于1%,标志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具有显著效果。(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000年至2010年遂溪县学龄前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统计
2.2 对比计划免疫前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阳性率。对比2000年与2001年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X2=3.64366,P=0.056283>0.05)。分别将计划免疫前2000年以及2001年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与计划免疫后的各年相比较。结果可知,2000年与2002年后各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2);2001年与2002年后各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2 比较2000年与计划免疫后各年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
注:*表示与2000年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比较2001年与计划免疫后各年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
注:*表示与2001年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多发性疾病。该病的传播途径包括不规范注射、性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2]。由于起初乙型肝炎的广泛传播,以及对其传播途径的了解不充分,导致乙肝携带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困扰,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尤其是对将其纳入计划免疫之后,乙肝的携带阳性率得到了明显的控制。HbsAb是一种预防乙肝的有效抗体,就人体而言,这类抗体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乙肝疫苗注射。大部分人在疫苗注射后机体通过启动免疫应答而产生抗体,但少数患者由于身体或是遗传等因素,无法完成免疫应答,则需及时发现而重复注射达到产生抗体的效果。本文中,遂溪县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计划免疫前后各年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可知,计划免疫后学龄前儿童的乙肝携带阳性率明显降低,尤其是2006年后,其阳性率均低于1%。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2001年及2002年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相当,但实行计划免疫后,2003~2010年,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阳性率均明显低于2000年与2001年。结果显示,将乙肝纳入计划免疫明显促进了乙肝病毒携带率的下降,对于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具有明显效果,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使用的乙肝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1] 侯新月,李培勇.玛纳斯县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及表面抗原携带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9):2179-2180
[2] 王志勇,戴德芳,肖洁华,等.湖南省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及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5):8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