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社会工作所謂的理论,并不是指一般科学的纯理论,而是指社会工作实施之理论化,或是指将其他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的实施上。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社会工作理论相当于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的方法论指导、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决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书面层面,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使用者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西北大学哲学学院MSW中心开展了社会工作理论案例教学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讨论式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基础上的案例展示的教学模式,创新了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及参与评估者是西北大学哲学学院2020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班的全体学生。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案例教学; 课程建设
关于社会工作理论这门课程,本科期间虽也有学习过这门课程,但是本次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师将每一个理论都融入了案例教学的部分,笔者认为这种模式是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于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解,以及能够进一步提升我们对于理论的把控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务领域。以下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笔者对于这门课程的感受。
首先是与本科专业学习的比较:学到的理论更加细化和具体,比如精神分析理论,分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以前只学习它的概念和用途,现在学的更加具体。包括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脉络、实施原则、运用的技巧、甚至治疗持续的时间都介绍的很清楚,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在案例分析部分,首先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老师会提前让我们浏览相关论文找问题或者是学习别人如何用该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理论,也能够让我们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方式,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每一个理论都有与之对应的案例分析,案例比较生动且典型,以及会提出解决方案,制定一整套的方案计划,使理论结合实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我们经由思考产生认知,任何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思考都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现在社会中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极易产生负面的消极的想法,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非理性思考占据了上风,所以很多人生活颓废、没有目标、容易走上歧途。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注意我们的思维模式,遇到事情多用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
其次是关于小组合作式学习和分享环节的感受。每个小组通过收集与该理论有关的资料与大家进行分享,搜集资料的渠道、方法的掌握也有助于学习机会的增加,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能很好的发挥头脑风暴的优势,使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被了解的机会,又有了解或认可组员新奇或智慧见地的机会。在小组中,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吸收他人的看法和观点来丰富自己,同时还交流了许多各自的人生经历,有了很多沟通与合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彼此之间增进了了解,也逐渐有了默契,慢慢建立了亲密关系,相互关心与支持。
最后是在课程建设方面:社会工作理论案例教学课程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知识进行实务性补充和训练的重要环节,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弥补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在开设过程中的对理论的把握不够深刻的缺陷。在课程建设探索的过程中,采用以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为实务训练基础的基本思路,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设计、角色扮演、课堂小组讨论和课后总结、反思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课程的实务导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其结合工作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进而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领域的具体运用,最终深化学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
综上所述,在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开展教学实践是创新社会工作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式,不仅有助于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也有助于培养能够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有效结合起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建设是一个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其专业合法性存在的主要依据。对于后发的中国社会工作来说,社会工作者必须强化理论研究意识与学科建设责任,通过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架构和理论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张婷.社会工作“嵌入”高校通识课堂模式的实践与反思[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8.
[2]王敬,张菡.基于工作过程的《社会工作实训》课程建设探索[J].企业导报,2015(15):108-109.
[3]林霞.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路径的探讨——基于“社会工作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5):73-77.DOI:10.3969/j.issn.1001-7232.2017.05.019.
[4]叶小楠.社会工作专业"个人成长实践"的课程设计与反思[J].科教导刊,2018(11):143-144.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4.063.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案例教学; 课程建设
关于社会工作理论这门课程,本科期间虽也有学习过这门课程,但是本次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师将每一个理论都融入了案例教学的部分,笔者认为这种模式是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于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解,以及能够进一步提升我们对于理论的把控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务领域。以下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笔者对于这门课程的感受。
首先是与本科专业学习的比较:学到的理论更加细化和具体,比如精神分析理论,分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以前只学习它的概念和用途,现在学的更加具体。包括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脉络、实施原则、运用的技巧、甚至治疗持续的时间都介绍的很清楚,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在案例分析部分,首先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老师会提前让我们浏览相关论文找问题或者是学习别人如何用该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理论,也能够让我们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方式,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每一个理论都有与之对应的案例分析,案例比较生动且典型,以及会提出解决方案,制定一整套的方案计划,使理论结合实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我们经由思考产生认知,任何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思考都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现在社会中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极易产生负面的消极的想法,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非理性思考占据了上风,所以很多人生活颓废、没有目标、容易走上歧途。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注意我们的思维模式,遇到事情多用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
其次是关于小组合作式学习和分享环节的感受。每个小组通过收集与该理论有关的资料与大家进行分享,搜集资料的渠道、方法的掌握也有助于学习机会的增加,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能很好的发挥头脑风暴的优势,使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被了解的机会,又有了解或认可组员新奇或智慧见地的机会。在小组中,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吸收他人的看法和观点来丰富自己,同时还交流了许多各自的人生经历,有了很多沟通与合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彼此之间增进了了解,也逐渐有了默契,慢慢建立了亲密关系,相互关心与支持。
最后是在课程建设方面:社会工作理论案例教学课程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知识进行实务性补充和训练的重要环节,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弥补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在开设过程中的对理论的把握不够深刻的缺陷。在课程建设探索的过程中,采用以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为实务训练基础的基本思路,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设计、角色扮演、课堂小组讨论和课后总结、反思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课程的实务导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其结合工作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进而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领域的具体运用,最终深化学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
综上所述,在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开展教学实践是创新社会工作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式,不仅有助于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也有助于培养能够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有效结合起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建设是一个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其专业合法性存在的主要依据。对于后发的中国社会工作来说,社会工作者必须强化理论研究意识与学科建设责任,通过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架构和理论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张婷.社会工作“嵌入”高校通识课堂模式的实践与反思[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8.
[2]王敬,张菡.基于工作过程的《社会工作实训》课程建设探索[J].企业导报,2015(15):108-109.
[3]林霞.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路径的探讨——基于“社会工作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5):73-77.DOI:10.3969/j.issn.1001-7232.2017.05.019.
[4]叶小楠.社会工作专业"个人成长实践"的课程设计与反思[J].科教导刊,2018(11):143-144.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4.063.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