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朗读是学生们最基础的学习方式。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识文认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交流沟通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示范作用,带领学习正确的朗读方法,读准字音,掌握朗读的语气;丰富朗读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拓宽朗读的视野,了解更多的内容,掌握更多的知识;老师还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读思结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理解文章的内涵,体味文章的深刻意义;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朗读能力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点教学内容。但在现阶段朗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老师朗读示范不到位,导致学生的朗读方法不正确,无法将感情带入到朗读的过程中去,甚至是不能明白朗读内容的含义,让学生朗读出来的内容显得苍白无力,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些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展开阐述。
一、 教师做好示范作用
在小学教学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一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所以需要一个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人,来供学生模仿和学习。尤其是在朗读方面,需要一个供学生去模仿朗读的人,而在学校里,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人,就是老师。在小学生心里,老师是最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人,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因此需要老师做好示范作用,注重自己的朗读方法,并系统化进行朗读训练,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在示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文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引导学生着重把握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形象特点,加深对文中人物塑造的理解,从心灵上拉进学生与文中人物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情感,使学生的朗读更具“人情味儿”,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达也更形象。这对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知识的梳理,想象力的培养,朗读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坐井观天》这一篇课文的朗读课程中,需要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去朗读这篇课文,首先需要深入文章内容之中深刻体会文中“青蛙”“小鸟”不同的角度与立场,把握角色塑造的目的用意,从而才能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表现出不同角色的特点。但对于没有朗读基础的学生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些时候他们把握不准文章主旨的表达与一些细节中人物性格的变化塑造。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做好示范作用,分别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青蛙”对“小鸟”的语气变化,让学生更便于接受和学习,把握角色性格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朗读能力。
二、 丰富课堂朗读内容
在朗读教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朗读机会。有的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一切都是向考试看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甚至忽视了朗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教师需要提高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而且还要在课堂朗读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朗读内容,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朗读实践训练。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学生的朗读训练课,也是一门必修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重视起课堂朗读教学,丰富学生的朗读内容,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朗读形式,丰富学生的朗读实践训练,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锻炼学生的朗读层次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小学朗读教学过程中,令小学生感到头疼的就是对于一些具有节奏感的文章的朗读。比如学生在朗读古诗时候的情感上需要多一点诗书的气息,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外现出来就是在朗读时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节奏美。在朗读故事时,尤其是情节人物多变的时候,需要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奏感,体味和了解人物的心情和角色所处的位置,从而朗读起来才会有一种角色扮演的感觉,角色代入感也会更强烈,朗读起来也更加的生动,趣味感也更强烈,给听者的感觉也就越逼真。再比如朗读现代的诗歌时,现代诗歌多以讴歌的形式,因此,在朗读的时候需要朗读者读出赞美、歌颂的情感。但是往往对于这些类文章,学生对于所谓的“节奏”的把握并不明确,所以,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们参加多种形式的朗读,体验不同的朗读情感,加强朗读训练,从而总结出在不同的朗读题材中需掌握的不同朗读技巧。
三、 强化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读”中有“思”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读思结合,如果只阅读不思考,就像一个人只有皮囊而无血肉,是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朗读的精髓所在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思考的教学工作。在这些老师看来,朗读教学是一项固定式的教学,朗读所表现出的内容也应该一致,或者说是千篇一律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讲,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每个人都对人物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因此在朗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也就不同,正所谓“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雷特形象”。
所以在教學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尊重学生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改变传统“一刀切”的做法,学会用引导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老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去读什么,而是要怎样读,要注重引导学生懂得“‘读’中有‘思’”。对于学生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阅读的领域和自己擅长的阅读方法,因此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让热爱阅读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从而优化学生的阅读观,逐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思考,指导学生在阅读的故事情节中学习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在下一次独自面对朗读时,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例如,在每周或每月可以开办一个“阅读指导课”的活动,可以先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交流,写下自己的朗读体会,从这一活动中对自我发现的一些思考,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并进行汇总,然后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学会在每次朗读活动或者是阅读之后进行自我反思,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阅读习惯,来帮助学生在阅读时自觉地进行思考,改变以前学生只是简单地进行阅读而不思考的状态。 但是在大多情况下,学生在进行朗读过程中,老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将文章读通读顺就算是达到了教学的目标。由此造成许多学生在朗读过后对自己朗读了什么内容基本上不太清楚,脑中也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对自己朗读的内容所要传达的情感也不明白,文章的主旨要点也都是模棱两可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朗读就成了一个简单的形式上的“读”,对于朗读做不到深度挖掘,这就完全背离了朗读原有的初衷了。因为,朗读最重要的一点,不仅仅在于“读”,更重要的、更深层次的是在于“思”。如果只读不思,就像囫囵吞枣,不知枣的滋味。而学生只有思考清楚了阅读内容的深层含义,把握住了阅读内容的真正思想内涵,对于朗读这件事才会做得更得心应手,才能在朗读过程中更好地表达情感,也才能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朗读的乐趣。
例如,在《骆驼和羊》这篇课文中,讲述了骆驼与羊关于“高与矮哪个好”的争论问题,通过骆驼吃到墙上的树叶,与羊钻过一人高的墙洞,分别表现了骆驼高的好处与羊矮的好处。
因此在学生朗读课文时,需要先让学生对于高与矮的问题进行一个深入的思考与讨论,细数高与矮的好处,以及都好在了哪里,然后再对老牛说的话进行思考,体味文中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即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一面,需要以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事物,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发挥自身所拥有的优势。
四、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阅读
情境教学是一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辅助语文教师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化,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点的理解也更透彻和牢固。所以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有限或者是课堂直接教学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使得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透彻,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时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味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于情感的把握更为正确,从而增强朗读效果。所以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情境化教学的方法。
例如在朗读《回乡偶书》这首诗时,里面讲述了作者离别多年回到家乡无限感慨的情感。但学生对于这些情感的把握并不是很清楚明白。此时老师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想象在年少离家在外受尽人家冷暖,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家乡之后,所引发的感慨之情,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诗文内容,从而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
综上所言,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示范作用,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朗读;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通过情境化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朗读,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良娟.浅议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7):173.
[2]罗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63.
作者简介:
周濛,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朗读能力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点教学内容。但在现阶段朗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老师朗读示范不到位,导致学生的朗读方法不正确,无法将感情带入到朗读的过程中去,甚至是不能明白朗读内容的含义,让学生朗读出来的内容显得苍白无力,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些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展开阐述。
一、 教师做好示范作用
在小学教学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一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所以需要一个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人,来供学生模仿和学习。尤其是在朗读方面,需要一个供学生去模仿朗读的人,而在学校里,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人,就是老师。在小学生心里,老师是最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人,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因此需要老师做好示范作用,注重自己的朗读方法,并系统化进行朗读训练,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在示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文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引导学生着重把握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形象特点,加深对文中人物塑造的理解,从心灵上拉进学生与文中人物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情感,使学生的朗读更具“人情味儿”,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达也更形象。这对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知识的梳理,想象力的培养,朗读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坐井观天》这一篇课文的朗读课程中,需要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去朗读这篇课文,首先需要深入文章内容之中深刻体会文中“青蛙”“小鸟”不同的角度与立场,把握角色塑造的目的用意,从而才能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表现出不同角色的特点。但对于没有朗读基础的学生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些时候他们把握不准文章主旨的表达与一些细节中人物性格的变化塑造。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做好示范作用,分别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青蛙”对“小鸟”的语气变化,让学生更便于接受和学习,把握角色性格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朗读能力。
二、 丰富课堂朗读内容
在朗读教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朗读机会。有的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一切都是向考试看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甚至忽视了朗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教师需要提高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而且还要在课堂朗读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朗读内容,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朗读实践训练。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学生的朗读训练课,也是一门必修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重视起课堂朗读教学,丰富学生的朗读内容,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朗读形式,丰富学生的朗读实践训练,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锻炼学生的朗读层次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小学朗读教学过程中,令小学生感到头疼的就是对于一些具有节奏感的文章的朗读。比如学生在朗读古诗时候的情感上需要多一点诗书的气息,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外现出来就是在朗读时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节奏美。在朗读故事时,尤其是情节人物多变的时候,需要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奏感,体味和了解人物的心情和角色所处的位置,从而朗读起来才会有一种角色扮演的感觉,角色代入感也会更强烈,朗读起来也更加的生动,趣味感也更强烈,给听者的感觉也就越逼真。再比如朗读现代的诗歌时,现代诗歌多以讴歌的形式,因此,在朗读的时候需要朗读者读出赞美、歌颂的情感。但是往往对于这些类文章,学生对于所谓的“节奏”的把握并不明确,所以,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们参加多种形式的朗读,体验不同的朗读情感,加强朗读训练,从而总结出在不同的朗读题材中需掌握的不同朗读技巧。
三、 强化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读”中有“思”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读思结合,如果只阅读不思考,就像一个人只有皮囊而无血肉,是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朗读的精髓所在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思考的教学工作。在这些老师看来,朗读教学是一项固定式的教学,朗读所表现出的内容也应该一致,或者说是千篇一律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讲,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每个人都对人物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因此在朗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也就不同,正所谓“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雷特形象”。
所以在教學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尊重学生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改变传统“一刀切”的做法,学会用引导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老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去读什么,而是要怎样读,要注重引导学生懂得“‘读’中有‘思’”。对于学生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阅读的领域和自己擅长的阅读方法,因此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让热爱阅读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从而优化学生的阅读观,逐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思考,指导学生在阅读的故事情节中学习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在下一次独自面对朗读时,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例如,在每周或每月可以开办一个“阅读指导课”的活动,可以先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交流,写下自己的朗读体会,从这一活动中对自我发现的一些思考,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并进行汇总,然后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学会在每次朗读活动或者是阅读之后进行自我反思,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阅读习惯,来帮助学生在阅读时自觉地进行思考,改变以前学生只是简单地进行阅读而不思考的状态。 但是在大多情况下,学生在进行朗读过程中,老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将文章读通读顺就算是达到了教学的目标。由此造成许多学生在朗读过后对自己朗读了什么内容基本上不太清楚,脑中也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对自己朗读的内容所要传达的情感也不明白,文章的主旨要点也都是模棱两可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朗读就成了一个简单的形式上的“读”,对于朗读做不到深度挖掘,这就完全背离了朗读原有的初衷了。因为,朗读最重要的一点,不仅仅在于“读”,更重要的、更深层次的是在于“思”。如果只读不思,就像囫囵吞枣,不知枣的滋味。而学生只有思考清楚了阅读内容的深层含义,把握住了阅读内容的真正思想内涵,对于朗读这件事才会做得更得心应手,才能在朗读过程中更好地表达情感,也才能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朗读的乐趣。
例如,在《骆驼和羊》这篇课文中,讲述了骆驼与羊关于“高与矮哪个好”的争论问题,通过骆驼吃到墙上的树叶,与羊钻过一人高的墙洞,分别表现了骆驼高的好处与羊矮的好处。
因此在学生朗读课文时,需要先让学生对于高与矮的问题进行一个深入的思考与讨论,细数高与矮的好处,以及都好在了哪里,然后再对老牛说的话进行思考,体味文中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即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一面,需要以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事物,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发挥自身所拥有的优势。
四、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阅读
情境教学是一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辅助语文教师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化,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点的理解也更透彻和牢固。所以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有限或者是课堂直接教学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使得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透彻,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时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味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于情感的把握更为正确,从而增强朗读效果。所以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情境化教学的方法。
例如在朗读《回乡偶书》这首诗时,里面讲述了作者离别多年回到家乡无限感慨的情感。但学生对于这些情感的把握并不是很清楚明白。此时老师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想象在年少离家在外受尽人家冷暖,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家乡之后,所引发的感慨之情,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诗文内容,从而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
综上所言,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示范作用,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朗读;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通过情境化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朗读,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良娟.浅议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7):173.
[2]罗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63.
作者简介:
周濛,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