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缺水的日子

来源 :当代致富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2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和阳光、空气一样,是组成生命的重要要素。对于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也许是一件遥远的事情。可是,对于西部地区的一些农民,却是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
  
  每天,家住陕西省志丹县阳畔村的村民,都要赶着毛驴驮着木桶,前往远在几公里外的山沟里拉水。阳畔村地处黄土高原,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当地一年四季极度缺水,只能用这种驴驮的方式保证生活用水。因此,驮水成了村里每家每户一项繁重的劳动。在阳畔村,村民几乎家家养驴,目的就是为了用来驮水。
  水质极差,拉回来的水里不仅有杂草和驴粪,村民只是用滤网把拉回来的水简单过滤一下。就是这样的水,村民往回拉得并不轻而易举。遇到雨雪天气,驴子走在泥路上,经常会发生意外。村民李大爷家的驴,就在春节前的雪天里掉下悬崖摔死了。年过七旬的他,只好自己担着扁担去挑水。
  虽说驴驮肩挑吃水困难,可阳畔村毕竟还有一个水井;而在可心村,十几户村民只能靠山脚下的一个水坑取水。今年春天,当地雨水不是很充足,坑里的水越来越少,大家只好排队来舀水。在十几公里外的另一个村,同样靠山脚下的水坑吃水的村民,已经几乎找不到可以带回家的水了。遇到大旱之年,村民们只有苦苦等待等待小水坑里能蓄起一点儿水。
  正是因为吃水极度困难,当地村民一直有水比油金贵的说法。十来天甚至个把月不洗一次脸,对很多家庭来说是很自然的事。在当地村民中,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极度缺水留下的痕迹,能够让人非常清晰地看到。面对严重缺水,村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很多村民家中,都建起了蓄水窖,在雨季收集雨水,蓄在水窖里留着用。这样的水,经过简单过滤和澄清之后,村民便要喝下去,水的味道自然不怎么好。
  水,生命之源,而在西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千百年来,喝一碗干净的凉水也成了人们的一种奢望。缺水,给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生活上的巨大不便,也阻碍了他们的生产发展。
  志丹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是一个多旱少雨的地区。从2007年开始,当地政府开始有组织地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的吃水难问题。但是,全县80%的地区缺水,缺水人口达34000人以上,解决这么多人口的吃水问题,资金成为最大的瓶颈。
  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当地采取了打深井、建“小高抽”的方法。就是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打深机井,然后再用长输管线把水抽到高处,输送到村民家中。吃到自来水的村民,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
  今年开春以后,县里的工作人员来到常年用驴驮水的阳畔村。听说今年年底前,大家就能告别用驴驮水的历史,吃上干净便捷的自来水。但是,由于一些村子地势较高,即便打深井也很难见到水,这成为当地解决饮水问题过程中的又一个难题。
  建集雨窖,是针对西北地区降雨期比较集中的特点,而采取的一项取水措施。集丰水期之雨,解枯水期之渴。曾经每天到山脚下挑水的李老汉,现在也吃上了水窖的自来水。到2009年底以前,志丹县像李老汉这样的恶缺水户,将全部彻底解决饮水难的问题。
  从2007年以来,志丹县已经筹集各类资金1700多万元,打了25眼深井,建了615口水窖,解决了1.27万人的饮水问题。去年,这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100个安全饮水示范县之一。但是,当地后来发现,对一些农村地区,就近打深井和建水窖还远远不能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难题。在永宁镇土门村,有些人腿关节和指关节在慢慢变粗变硬,而且牙齿还变黄、脱落。他们不仅干不了重活,还深受关节剧痛的折磨。氟骨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生活。那么,一个地方的水质出现了问题,即便打井打出水来,也绝不能再饮用了。这种水质有严重问题地区的人口,占陕西省农村总人口数的24%以上。寻找达标水源,实施移民搬迁,成为解决高氟区农民饮水问题的首选办法。志丹县枣湾村,是一个移民新村,所有的村民都是从高氟区搬迁而来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所吃的水,已经是经过检验完全合格的放心水了。据了解,近两年来,陕西全省共筹措资金15.5亿元,解决了3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复杂,目前,陕西全省仍有1300万人处于缺水状况,这成为现阶段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前不久,陕西省在铜川市召开全省农村饮水工程现场会,会议对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之首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5年内全面解决缺水地区农民吃水难”的战略目标。
  目前,全国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郑重提出,今年要投入资金,再解决32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西部地区老百姓将彻底告别缺水的日子。
其他文献
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黄坛口乡的一些农户家,近几年在大面积栽种一种树——樱树。樱树适合在半山地生长,1997年,当地科技部门从国外引进了樱树树种。樱树的叶子可以作为寿司等一些小糕点的外包装,受到日本等国家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开始种植量不大,一亩樱树产的樱叶可以卖到一万多块钱。这激发了农户的热情,几乎家家都开始种起了樱树。产量高了,价钱却开始一落千丈。    当地的种植户大多是把樱叶卖给外地的加工厂,自己没
期刊
贺燕萍今年才22岁,这么一个小姑娘,在粽子遍地的绍兴,不仅用一年时间开了6家店,而且她的粽子成了绍兴的名小吃,每天销售粽子一万多个。临近春节,当地人都有吃粽子的习俗,订单几乎是往常的两倍。这是她两年前怎么也没想到的。    2006年6月,贺燕萍从浙江广播传媒学院毕业,因为家里贫困,交不起保证金,与好几个工作失之交臂。一次,贺燕萍在街摊边买了两个粽子,无意中听说粽子的摊位只要一两百元的成本,有50
期刊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一句牛奶的广告语凸显了牛奶市场的庞大及其背后奶牛饲养市场的无限商机。牛奶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物美价廉、食用方便,被称为“白色血液”,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鲜奶、酸奶、奶油、奶酪……各式的奶制品在当今市场不断推陈出新,连化妆品都含有它的成分,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它。面对广袤的奶制品市场,许多奶农却很纳闷:“我的牛怎么就不产奶呢?”原来,饲养黑白花奶牛需要把握好几个非常关键
期刊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冰雪、严寒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我国南方很多地区一样,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也遭受了雨雪冰冻灾害,农作物普遍减产甚至绝收。然而,遂川县堆子前镇的一片橘子林不仅没有减产,而且比两年前多赚了两个亿。那么,为什么这片橘子林会与众不同呢?秘密就在这一层并不起眼的覆盖在树上的塑料膜。    村民谷贵荣是当地最早知道这个秘密的人。3年前,谷贵荣在广西阳朔一带打工为生。2005年3月的一天,
期刊
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的乌审旗,既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也具有非常强烈的绿色发展意识。乌审旗党委书记包崇明介绍:“乌审旗是全国区域面积最大的一个旗县,在2006年乌审旗就获得了国际、国内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的双重认证,而且在内蒙古是第一家获得此认证的旗县。”  乌审旗拥有独特的畜牧、煤炭、稀土和天然气四大产业,它们被当地人形象地誉为“羊煤土气”,即扬眉吐气。包书记解释说:“乌审旗最大的优势就是
期刊
2001年初,在河北迁安市科技局工作多年的许晓冰,决定辞职回老家扣庄乡西晒甲山村创业。许晓冰的老家门口有座荒山,山上适合种果树,许晓冰决定包山种树。她的想法一说出来,立刻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丈夫劝她在外上班比较省心,按照庄稼话说“旱涝保收”,但是要搞这个,经营不好那就是赔钱。父亲更是不理解她放弃科技局的工作而去冒风险的举动。    不顾家里人的反对,许晓冰是铁了心要包山种树。没过多久,她就拿出仅
期刊
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农业必需的光、热、水、土条件得天独厚,有效积温高,日照时间长,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利于各种作物的生长,丰富的水土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2006年新疆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计3638万吨(包括正播、复播的小麦、大麦、豆类、高粱、油料、玉米、甜菜等秸秆和农区杂草、防护林草、青贮、苜蓿干草等,不包括棉花秸秆,是2000年的1.48倍。)这些秸秆资源能供给2067
期刊
田德营和他所带领的辽宁德营集团已经成为辽宁省北镇市的城市名片之一。  田德营的名字同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原因在于田德营是北镇市的第一纳税人,德营集团是北镇市的利税大户。  53岁的田德营是土生土长的辽西人,毕业于辽宁省管理干部学院,现任辽宁省人大代表、北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镇市工商联合会会长、辽宁德营集团董事长。曾先后荣获全国“中国公益事业十大慈善大使”、“百佳改革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
期刊
一个萝卜买3元,确实稀罕,但在春节气温骤降到了零下十几度时,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孙仲刚在很冷清的水果市场卖的萝卜就这个价。因为这些萝卜都是从自家的大棚里现拔的新鲜萝卜,既新鲜又可口。买的人多了,价钱自然上去了。    因为萝卜好卖,今年孙仲刚的纯收入达到5万多元。不过,利用大棚种植反季节萝卜,他还是从在西瓜棚里种萝卜的李志军那里得到的启发。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具有几百年的萝卜种植历史,这里出产的
期刊
湖南娄底市石井乡有好几个村子,名字里都有个泉水的“泉”字,比如说山泉村、泉源村等等。自古以来,村民们就靠着地下的泉水生活,不管天气怎么干旱,地下的泉水基本上都不会枯竭。然而,从2007年8月份开始,这些以“泉”命名的村庄,却突然失去了往日的灵性。    彭中信是娄底市娄星区山泉村村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为村里水资源丰富,5年前老彭修建了几亩地的鱼塘,每年都能收入几万元,家里的小日子一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