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恩的种子播撒在幼儿的心田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iet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感恩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主流性观念,人们一直把它看作是做人、处事的昀基本的道德准则。然而,现在的一些孩子却普遍不懂得感恩,他们自私,脆弱,敏感,任性,往往对别人给他们的爱(即“恩”)感觉不到,而视作理所当然,却从不知道也不懂得需要去关爱他人。于是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得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和忧虑。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这已成为我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感恩启蒙教育,把感恩的种子播洒在幼儿的心田里呢?
  一、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善于巧妙抓住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过程中,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学会知恩和感恩,效果一般较好。如:老师为小朋友分饭,满头是汗;有的孩子大小便在身上了,老师帮他换上干净的衣裤,毫无怨言等等,这都能让幼儿体会感知他人的辛苦。
  二、在教学中注重感恩心理
  幼儿一般都喜欢听故事、唱儿歌,在日常教学中,老师
  
  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感恩故事,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加以讲解或让孩子们进行讨论,引导孩子们明白感恩的道理;也可以通过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如《我的好妈妈》、《小乌鸦爱妈妈》、《好娃娃》等,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有的时候,一个故事、一首儿歌,就能成为孩子的“终身记忆”,唤醒并滋养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从而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种子逐渐发育、扎根和成长。
  三、在游戏中体验并学会感恩
  游戏是孩子的伙伴,孩子的生活一日都离不开游戏。其实孩子们的游戏中蕴含着很多开展感恩教育的机会,而且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来当妈妈》游戏中,要求孩子们抱着一个小娃娃去走路、吃饭等等,孩子们真切地
  岚
  体验到当妈妈的不易。于是在下午来接时,很多孩子都不让
  妈妈抱,而主动自己走着回家了。寓教于乐,是孩子们直接
  体验接受感恩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
  四、利用特定的节日开展感恩活动
  每年的“三八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的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感恩内涵,这些都能成为我们开展感恩教育不可多得的良机。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单纯的口头教育总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我们不妨根据这些节日的特定内涵,让幼儿在一个大的氛围中感受和学会“感恩”,开展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教孩子亲自做一些感恩的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如“三八节”为妈妈、奶奶、外婆送上小红花,“教师节”为老师献上“谢师卡”,“父亲节”、“母亲节”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情,“重阳节”带上水果和鲜花和精彩的节目到敬老院慰问孤老,为爷爷奶奶们送温暖。这对孩子学做一位关爱家人、关
  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有爱心的人,是很有帮助的。
  五、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观察和模仿是孩子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因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家长、教师,都有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的责任,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啊!相信很多人都会被电视上一句“妈妈,我帮你洗脚”的广告画面所深深感动,成人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特别是家长,他们是孩子生活中昀亲密的人,也是对孩子的昀有影响的人,幼儿的各种行为与习惯首先来源于家人。家长在家庭中应注意创设感恩的氛围,家人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家长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对朋友的友善、对老人的孝敬、对困难的坚韧、对生活的乐观……都将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孩子们。
  (作者单位:无锡市洛社中心幼儿园)
其他文献
所谓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心理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兴趣、动机、气质、性格以及理想、信念等,更简单的提法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固然离不开智力因素,但也离不开作为学习动力的非智力因素。实践证明,一个智力因素较高,非智力因素较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实例,把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这里我结合《百分数的应用》练习课的
期刊
笔者是一所农村小学英语,在全校5名英语教师中,仅有2名英语专业毕业生。为了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把名师请进家门:让名师和本校教师通过同课异构方式,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我们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邀请了市级学科带头人( Teacher B)来我校送教,和我校另一位老师( Teacher A)开设同一教学内容(课外的一篇对话课)下面是他们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一、师生问候,尽显不同
期刊
小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教学楼高 6千米”、    “二年级学生有 38.5人”、“铅笔长 20米”、“我的体重是 35克”等明显错误。原因是教师缺乏一种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感,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数感缺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把培养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并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使数感培养落到实处。  什么是数感?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
期刊
近几年,笔者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原则,在 更好,让他们在模拟的价值中感受到创作的喜悦。学生在生   教学中适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 动的生活情景中运用他们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再创造,熟练   经验出发,让美术与生活联袂,探索将美术“溶解 ”在学生 结合本单元的图书封面设计和内容制作,让学生明白书籍装   的生活实践之中,注意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从而有效的 桢的设计也不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是由茹志鹃的《樟树赞》改编而来的。它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语言简洁生动,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开念之情。课文以樟树来象征宋庆龄,并没有浓墨重彩地直接描写、赞美宋庆龄,但我们又无处不感受到蕴含在语言文字深处的
期刊
《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由《石灰吟》和《墨梅》两首古诗组成。这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借物传情。诗人于谦通过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不畏艰险、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冕则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自甘淡泊的思想感情。  本以为学生能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已经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讲解古诗的写作特色对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启蒙教育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教工作者要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强科学教育意识,创设并综合利用幼儿活动环境,从一日生活、区角构建、小园地、小实验等小处入手,不断深化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  在区角开设中,要为幼儿的自由探索提供条件。幼儿科学教育仅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设科技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科学画廊,科学图书角等,积极为幼儿的自由探索
期刊
创造性思维决定人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核心。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的体会是:  一、训练发散思维是前提  发散思维昀集中地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特征,它内在地包含了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方式,同时它也是想象、联想、灵感等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发散思维一般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我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加强了对学生发散思维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开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对幼儿来说,养成教育尤为重要。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利己到利他,逐步发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