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然科学的教学与德育教育,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件事。特别是像实验性很强的物理学科,在教学中要落实德育教育目标,感觉有点强人所难。它就像空气一样,我们生活在其中,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而它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从来就没有走远。下面以《大气压强一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大气压强;好奇心;探究欲
每每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老师们挖空心思写一条德育目标,为的是保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至于德育目标是否落实,无从考证,也不會深究的,老师们更多的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不然,要掌握物理教学的精髓,我们还真的离不开德育教育。
一、动动手,永葆一颗好奇心和探究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具有生动、鲜明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片段(一):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建立大气压强的概念
学生活动1:利用吸盘、注射器、玻璃杯、水和纸片等简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活动2:利用改进的实验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了解大气压的发现史。
学生活动3:交流展示实验现象,并尝试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师活动:师生互动评价,引导学生明确大气压强的存在,建立大气压强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活动和改进的演示实验,观察到“挤” 在一起的两个吸盘、“抽空”的两个马德堡半球、“排尽”空气并堵住管口的注射器都需要很大的力才能拉开,用纸片“封堵”的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水不会流出来等新奇的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类似现象的好奇心,以及对现象成因的探究欲,也为明确大气压强的存在、建立大气压强的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教学环节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又利用一定强度和新奇性的实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当学生尝试分析这些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又使学生的好奇心逐渐转化为探究科学知识的持久兴趣,并引导学生去探究一般的规律、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动动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选择好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以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口,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可将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统一。
片段(一)中,当学生分析“用纸片‘封堵’的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水不会流出来”的实验现象时,对纸片不掉落的现象先是感到惊奇,后又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是“神灵”的帮助。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拓展实验,将实验中的玻璃杯倒吊在“真空罩”内,然后向外抽气,观察到纸片和水掉落下来,最后结合受力分析让学生明白纸片不掉落是大气作用的结果。这样,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的思想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三、动动心,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物理学的内容、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片段(二):探究大气压强的值有多大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利用自制的实验器材,设计测量大气压强值的方法。
学生活动2:交流展示实验方法,评估,形成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粗测出大气压强的值。
学生活动4:评估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利用测量出的拉开吸盘瞬间的拉力(等于大气对吸盘施加的压力——转换法)和已知的大约受力面积,粗略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值,体验利用实验探究、转换法等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学生发现大多数小组的测量结果几乎相等,而极个别小组的数据差异很大,并就此展开分析,评估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形成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另外,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构思设计实验的能力、操作技能、团队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也体验到了物理实验的魅力和成就感。
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应用物理知识或方法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性唯一标准的观念,从而形成坚持真理、求实创新等信念。
物理学科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需要我们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介绍背景材料展现其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我们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须充分吃透教材,使德育合情合理、看似“无意”却又“有意”的渗透到教学中,实现物理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周立红.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J].湖南教育(C版),2016(4):57-57.
【2】孙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在初中物理学科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012(024):47.
关键词:德育教育;大气压强;好奇心;探究欲
每每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老师们挖空心思写一条德育目标,为的是保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至于德育目标是否落实,无从考证,也不會深究的,老师们更多的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不然,要掌握物理教学的精髓,我们还真的离不开德育教育。
一、动动手,永葆一颗好奇心和探究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具有生动、鲜明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片段(一):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建立大气压强的概念
学生活动1:利用吸盘、注射器、玻璃杯、水和纸片等简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活动2:利用改进的实验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了解大气压的发现史。
学生活动3:交流展示实验现象,并尝试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师活动:师生互动评价,引导学生明确大气压强的存在,建立大气压强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活动和改进的演示实验,观察到“挤” 在一起的两个吸盘、“抽空”的两个马德堡半球、“排尽”空气并堵住管口的注射器都需要很大的力才能拉开,用纸片“封堵”的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水不会流出来等新奇的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类似现象的好奇心,以及对现象成因的探究欲,也为明确大气压强的存在、建立大气压强的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教学环节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又利用一定强度和新奇性的实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当学生尝试分析这些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又使学生的好奇心逐渐转化为探究科学知识的持久兴趣,并引导学生去探究一般的规律、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动动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选择好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以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口,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可将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统一。
片段(一)中,当学生分析“用纸片‘封堵’的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水不会流出来”的实验现象时,对纸片不掉落的现象先是感到惊奇,后又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是“神灵”的帮助。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拓展实验,将实验中的玻璃杯倒吊在“真空罩”内,然后向外抽气,观察到纸片和水掉落下来,最后结合受力分析让学生明白纸片不掉落是大气作用的结果。这样,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的思想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三、动动心,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物理学的内容、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片段(二):探究大气压强的值有多大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利用自制的实验器材,设计测量大气压强值的方法。
学生活动2:交流展示实验方法,评估,形成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粗测出大气压强的值。
学生活动4:评估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利用测量出的拉开吸盘瞬间的拉力(等于大气对吸盘施加的压力——转换法)和已知的大约受力面积,粗略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值,体验利用实验探究、转换法等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学生发现大多数小组的测量结果几乎相等,而极个别小组的数据差异很大,并就此展开分析,评估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形成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另外,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构思设计实验的能力、操作技能、团队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也体验到了物理实验的魅力和成就感。
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应用物理知识或方法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性唯一标准的观念,从而形成坚持真理、求实创新等信念。
物理学科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需要我们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介绍背景材料展现其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我们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须充分吃透教材,使德育合情合理、看似“无意”却又“有意”的渗透到教学中,实现物理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周立红.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J].湖南教育(C版),2016(4):57-57.
【2】孙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在初中物理学科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012(0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