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物教学落实三维目标的策略必须新课导入、知识建构、难点突破、科学探究、知识迁移、练习设计联系生活。
[关键词]生物教学;三维目标;联系生活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依照生活经验来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能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追求科学的内在动力;拉近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并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生物,从生物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能使书本知识变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动机。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针对学科特点,切实做到联系生活,落实三维目标呢?笔者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以下这些策略。
一、新课导入要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仅仅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为不知道其意义何在,或因感到生疏而失去学习的热情。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中能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深刻感受到生物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提出问题:“男性色盲患者为什么比女性的多?”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提出“学校的主干道两旁新栽的香樟树的一些枝叶为什么被去除?”学习“叶片的结构”时提出“叶片的正面颜色为什么总比背面颜色深?”“树叶落下时,叶片的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呢?”这种引入课题的方式使学生感到贴近生活,易被学生接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课题的引入不显得突兀。
二、知识建构要联系生活,提供事实证据
学生对于生物学概念和生物学规律的理解掌握,如果离开了生活经验和生活事实的支持,就会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有时只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机械记忆层面上,知识的掌握相当不牢固。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注重引导学生讨论所学习的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此点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教师可列举菜农在卖菜时会不断向萎蔫的青菜上酒一些清水;用糖拌西红柿时,西红柿会流出大量的汗液等。又如,在讲授蛋白质的鉴定时,可让学生回忆煮熟的鸡蛋被剥去壳后的样子。
三、难点突破要联系生活,诠释抽象概念
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生物模型的特点和规律,若通过打比方的办法对生物知识进行生活化诠释,在所学知识和熟悉的生活现象、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能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抗体和抗原”概念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认识这一对抽象的概念,可以与“猫和老鼠”进行类比。猫捕捉环境中的老鼠,鼠被捉光后,猫还存在于环境中,当再有鼠出现时,猫同样将他们捕捉;抗体消灭抗原后,有些相应的抗体仍然存留在人体中,当有同样的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时,抗体就会以同样的方式更迅速地消灭他们。再如动脉、静脉出血的止血方法教学时,学生虽可以从教材中总结出规律,但容易混淆,若联系生活中水流的特点加以诠释,就能加深印象,易于区分。
四、科学探究要联系生活,引导合理猜想
在探究式教学中,形成科学猜想与假设是探究教学的重要一环。形成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很多,如直观猜想、归纳猜想、类比猜想、逆向思维等,其中来自生活经验的概念、判断、推理是不可忽视的渠道,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以培养、锻炼学生的猜想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也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采取如下方法: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经验,如家庭生豆芽时是不是把浸泡过的黄豆放在土壤里、放在阳光下等等,从而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阳光、土壤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五、知识迁移要联系生活,剖析错误观念
学生已形成的生活经验,有些是正确的,能对学生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有些观念是错误的,会导致对生物概念的片面理解,造成知识与应用的脱节。为防止这些概念对形成新知造成的负迁移,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充分展示、暴露错误观念的形成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矫正。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前,学生会认为“清晨在小树林锻炼身体比在傍晚的要好,因为清晨空气新鲜”、“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而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人和动物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呼吸作用是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等等。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阐述各自观点,并给出生活中的证据,如“人们习惯在早晨锻炼身体”,然后对学生的证据进行剖析,使其认识到自己形成错误认识的原因,最后再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刺激,形成鲜明对比,使原有的错误观念发生动摇,直至清除。
六、练习设计要联系生活,注重知识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考生物试题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不能联系实际的试题不是好题,在实际命题中几乎没有。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编写练习时要联系生活,减少纯知识性的习题比例,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生物习题,以考查学生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不能与生活脱节。只有改变传统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状况,牢固树立“从生活走向生物,从生物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使课堂生动起来、学生“活起来”,才能使三维目标得以真正落实。
[关键词]生物教学;三维目标;联系生活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依照生活经验来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能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追求科学的内在动力;拉近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并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生物,从生物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能使书本知识变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动机。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针对学科特点,切实做到联系生活,落实三维目标呢?笔者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以下这些策略。
一、新课导入要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仅仅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为不知道其意义何在,或因感到生疏而失去学习的热情。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中能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深刻感受到生物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提出问题:“男性色盲患者为什么比女性的多?”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提出“学校的主干道两旁新栽的香樟树的一些枝叶为什么被去除?”学习“叶片的结构”时提出“叶片的正面颜色为什么总比背面颜色深?”“树叶落下时,叶片的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呢?”这种引入课题的方式使学生感到贴近生活,易被学生接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课题的引入不显得突兀。
二、知识建构要联系生活,提供事实证据
学生对于生物学概念和生物学规律的理解掌握,如果离开了生活经验和生活事实的支持,就会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有时只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机械记忆层面上,知识的掌握相当不牢固。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注重引导学生讨论所学习的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此点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教师可列举菜农在卖菜时会不断向萎蔫的青菜上酒一些清水;用糖拌西红柿时,西红柿会流出大量的汗液等。又如,在讲授蛋白质的鉴定时,可让学生回忆煮熟的鸡蛋被剥去壳后的样子。
三、难点突破要联系生活,诠释抽象概念
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生物模型的特点和规律,若通过打比方的办法对生物知识进行生活化诠释,在所学知识和熟悉的生活现象、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能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抗体和抗原”概念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认识这一对抽象的概念,可以与“猫和老鼠”进行类比。猫捕捉环境中的老鼠,鼠被捉光后,猫还存在于环境中,当再有鼠出现时,猫同样将他们捕捉;抗体消灭抗原后,有些相应的抗体仍然存留在人体中,当有同样的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时,抗体就会以同样的方式更迅速地消灭他们。再如动脉、静脉出血的止血方法教学时,学生虽可以从教材中总结出规律,但容易混淆,若联系生活中水流的特点加以诠释,就能加深印象,易于区分。
四、科学探究要联系生活,引导合理猜想
在探究式教学中,形成科学猜想与假设是探究教学的重要一环。形成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很多,如直观猜想、归纳猜想、类比猜想、逆向思维等,其中来自生活经验的概念、判断、推理是不可忽视的渠道,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以培养、锻炼学生的猜想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也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采取如下方法: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经验,如家庭生豆芽时是不是把浸泡过的黄豆放在土壤里、放在阳光下等等,从而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阳光、土壤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五、知识迁移要联系生活,剖析错误观念
学生已形成的生活经验,有些是正确的,能对学生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有些观念是错误的,会导致对生物概念的片面理解,造成知识与应用的脱节。为防止这些概念对形成新知造成的负迁移,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充分展示、暴露错误观念的形成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矫正。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前,学生会认为“清晨在小树林锻炼身体比在傍晚的要好,因为清晨空气新鲜”、“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而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人和动物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呼吸作用是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等等。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阐述各自观点,并给出生活中的证据,如“人们习惯在早晨锻炼身体”,然后对学生的证据进行剖析,使其认识到自己形成错误认识的原因,最后再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刺激,形成鲜明对比,使原有的错误观念发生动摇,直至清除。
六、练习设计要联系生活,注重知识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考生物试题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不能联系实际的试题不是好题,在实际命题中几乎没有。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编写练习时要联系生活,减少纯知识性的习题比例,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生物习题,以考查学生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不能与生活脱节。只有改变传统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状况,牢固树立“从生活走向生物,从生物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使课堂生动起来、学生“活起来”,才能使三维目标得以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