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备课、导课、设问、调控和小结等五个方面对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实践与探索,进一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性教学 探究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地丧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实施了新课标,要求教师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探究性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探究性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下面从生物的角度谈谈我对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备课时应根据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下面是我们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断。如:(1)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2)情景铺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1)“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2)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再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可以这样设问导课:(1)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都包括哪些成分?(3)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哪些生物是生产者?(4)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生态系统的结构探究性实验设计,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三、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探究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如在讲授“植物激素”的知识时,作者设计的问题是:许多研究表明,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在自然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上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请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此现象。
四、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探究的可能,但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适当“拉一把”,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五、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探究性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性教学 探究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地丧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实施了新课标,要求教师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探究性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探究性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下面从生物的角度谈谈我对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备课时应根据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下面是我们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断。如:(1)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2)情景铺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1)“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2)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再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可以这样设问导课:(1)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都包括哪些成分?(3)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哪些生物是生产者?(4)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生态系统的结构探究性实验设计,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三、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探究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如在讲授“植物激素”的知识时,作者设计的问题是:许多研究表明,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在自然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上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请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此现象。
四、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探究的可能,但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适当“拉一把”,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五、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探究性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