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在抗血栓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e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在抗血栓治疗中的效果及最佳使用剂量。
  方法:选取16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A、B、C、D4组,每组在治疗中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比各组患者6个月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血小板凝聚率及血栓素B2水平的变化。
  结果:①A、B、C组在治疗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期后,4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聚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A、B、C组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D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抗血栓治疗中应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小板凝聚率水平,减少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临床效果理想,而且治疗效果与使用剂量间无明显关联,无需通过加大用药剂量以求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阿司匹林 血栓素B2 抗血栓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0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26-01
  抗血栓药物以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以及纤维蛋白溶解药为主 [1],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代谢的代表性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的临床治疗中,而且凭借其明显的疗效及低廉的价格迅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2级预防药物 [2]。但是,对于阿司匹林的最佳使用剂量始终没有定论,本文中将分析阿司匹林在抗血栓治疗中的效果及最佳使用剂量,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男性93例,女性67例;年龄63~79岁,平均(68.46±5.85)岁;疾病类型:脑出血51例、脑梗死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冠心病31例、心力衰竭11例。合并症:高血压61例,糖尿病47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 [3],血小板凝集率>50%,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有阿司匹林过敏史的患者。
  1.2 方法。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A、B、C、D4组,每组40例,A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50mg/d;B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mg/d;C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300mg/d;D组给予安慰剂,未给予阿司匹林。观察期6个月,对比各组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血小板凝聚率及血栓素B2水平的变化。
  1.3 评价标准 [4]。
  1.3.1 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观察各组患者在服药后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TIA发作、猝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1.3.2 血小板的凝集率。分别于服药前1周及服药4周后采用比浊法测定患者的血小板凝集率。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脑血管事件。A、B、C组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分别发生心脑血管事件6例、5例及7例,较服药前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观察期前后未出现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服药前后心脑血管事件比率对比(n/%)
  2.2 血小板凝聚率。各组在观察期后血小板凝聚率均有所下降,其中A、B、C组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D组,但A、B、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各组血小板凝聚率对比(X±S,%)
  3 讨论
  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肌肉痛等,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也被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等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
  3.1 作用原理。血小板功能异常是导致患者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聚集的血小板会释放出大量转化生长因子,致使血小板粘性增强,加快脂质沉着及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的形成。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中花生四烯酸及环氧化酶的形成,阻断前列腺素类物质的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血栓素A2(TXA2)合成的目的。
  3.2 用药剂量。首先,阿司匹林的用药剂量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体重越大的患者用药剂量也应该越多。其次,要根据疾病的不同给予不同的用药剂量。小剂量阿司匹林(20~40mg)只能抑制TXA2的合成,不影响PGI2的合成,临床上有效量为325~1000mg,但是用药剂量过大不适合于长期性预防用药。另外,就是要根据用药目的进行相应调整,治疗剂量要大于预防剂量,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血栓形成的剂量在75~150 mg/d [5]。通过本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过量应用阿司匹林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并未出现明显提高,因此不建议通过增加剂量寻求最佳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小板凝聚率及血栓素B2水平,同时减少脑血管事件比率,是抗血栓治疗中的理想用药,但其治疗效果与使用剂量间无明显关联,因此无需大剂量长期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晔.从阿司匹林抗血栓新用途研究老药新用的临床价值[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14(4):1571-1573
  [2] 田敏.阿司匹林抗血栓最佳剂量的探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38-39
  [3] 张旺.阿司匹林在治疗心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19(6):35-360
  [4] 张永军.阿司匹林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J].健康必读杂志,2011,13(5):59
  [5] 李根哲.浅谈正确应用阿司匹林对抗血栓[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3):197-19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112例小儿肺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5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α-糜蛋白酶治疗,观察组给予氨溴索雾化吸入,持续治疗7天,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及气喘消失时间,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观察组显效率55.
期刊
摘要:目的:对子宫肌瘤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从我院子宫肌瘤患者中选取76例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治疗),均为38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肌瘤复发率。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8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对照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疗程14d,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羊水过多对母婴结局影响及临床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方法:将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2例妊娠合并羊水过多患者纳入观察组,以同期在本院产前检查的12例羊水正常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母婴结局的差异性。  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观察组剖宫产、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较高;胎儿畸形、巨大儿、脐带绕颈发生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25cm;
期刊
摘要:奥氮平是一种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为了解该药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控制多种急性期精神病患者临床症状及疗效特点,我们在住院的多种急性期精神病患者中进行为期两周的临床疗效观察,为奥氮平对精神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关键词:奥氮平 精神病患者 临床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1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来我医院救治患有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的患者56例,由于这些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将5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6例),在治疗前对这些患者前后进行检测了脑钠肽水平,并且进行了为期6分钟步行试验,同时,通过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宫颈炎症物理治疗效果。  方法:以我科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分别采用微波和leep刀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情况。  结果:采用leep刀治疗时,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微波治疗的患者,P<0.05。  结论:宫颈炎经物理治疗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与临床。  关键词:宫颈炎症 物理治疗 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鼻外伤后鼻骨DR与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的优劣性。  方法:探讨鼻外伤后鼻骨DR与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的优劣性。  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外伤后鼻骨骨折及上颌骨额突骨折比鼻骨DR更能明确的做出诊断。  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外伤后的诊断优于鼻骨DR检查。  关键词:鼻骨螺旋CT 三维重建 鼻骨DR检查 鼻外伤 诊断价值  Doi:10.3969/j.issn.1671-880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腹部创伤采用CT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入我院的腹部创伤者70例,采用CT进行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68例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相同,准确率达到97.14%。  结论:CT可以确定腹部创伤者的创伤种类和区域,进行相应的治疗。腹部创伤采用CT诊断可有效降低误诊率,对患者采用适当治疗方法提供直观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同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初产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自然分娩组以及剖宫产两组,每组各60例。超声检查产妇的尿道旋转角度以及膀胱颈活动度这两项指标,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结果:自然分娩组生产后的SUI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