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语文水平的高低,表现为能否准确规范、简明得体地使用词汇语句进行表达。农村初中的学生生活面较窄,在作文时往往无从下笔,或千篇一律,或无病呻吟,或感情空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利用课文教给学生一些作文的方法,即在感悟理解课文词、句、段、篇章的基础上模仿课文进行练笔,学生大多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行文,感受独特,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效果不错。课文即范文,每篇课文在词、句、段、篇章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只要我们用好课文,指导学生作文便不是难事。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学拟题
题好一半文。现用的新教材常常要求写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需自己拟题。如何起一个好标题呢?我
引导学生看课文的标题:有的揭示文章意旨,有的提示文章内容,有的给人美好的遐想,有的用疑问设悬念,有的巧用修辞手法,不一而足,我们可根据话题的特点巧起文题。经过提示,不少学生起的题目很好。如,在一次写感恩类的作文时,一些文题很形象、传神,如《难道妈妈不爱我了?》、《那一夜的泪》、《叫我如何报答你,我的妈妈》、《拐角处的爱》等。
二、学选材
确定了作文的题目,该用怎样的材料去表现它?这是多数学生最为头疼的问题,也是作文成功与否的關键。文章材料的选取可以体现作者对生活关心体悟的程度,可以判断他是不是生活的有心人。亲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背影》一文在表现父子之情这一主题时所选的材料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生活中极为普通但却最动情的瞬间,真挚感人。教学本文时,我有意识地跟作文指导结合起来,因为平时学生容易忽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写这类作文时往往写雨天送伞呀(其实他们模仿城市学生的作文了,农村人忙于农活,即便下雨哪有时间送伞),半夜送去医院等千篇一律的东西,感情也很苍白。于是,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拓展。我用动情的语调触动学生的心弦: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父母一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影响和扶持,你人生的每一个脚印,都印记着父母的殷殷期望,浸透着父母的深深情意。可以说,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是人世间最真诚、最无私、最高尚的感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都蕴含着深切的爱。然后,请学生回首十几年来的成长足迹,回想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不少学生触景生情,在讲述事例时流下了热泪,下笔时选的材料充实多了。如,有个女生写父亲送她来学校,返家时走到宿舍楼道的拐角处又折回来叮嘱这叮嘱那,甚为感人。这篇《拐角处的爱》还被校刊选用呢!
三、学语言
我们的课文文质兼美,语言各具特色:有的形象生动,有的言简意赅,有的句式整齐,有的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有的多用排比一气呵成,有的反问连用催人奋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在朗读中比较揣摩,领悟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用词的传神,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对一些好段好文,注重品析体会熟读成诵,模仿训练。如,《背影》第六段父亲买橘子时连续动词的运用,《安塞腰鼓》排比段的写法等。
四、学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不少学生碰到这个词就害怕。一些教师布置作文时也草草一句写什么作文了事,还美其名曰:放手。其实,适当的指导特别是以课文为基础的指导不仅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难,又达到学教材、用教材的要求。初中阶段的课文贯穿了作文技法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如,教学《驿路梨花》、《我的叔叔于勒》时教用设悬念的方法使故事吸引人,教学《羚羊木雕》时教插叙手法的运用,教学《七根火柴》时教以小见大的手法等。
五、学做人
作文即做人。一篇文章表达什么观点、表现什么主题就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创作表现思想变化的轨迹很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教育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该而且能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认为人文素养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另一方面就是作文教学中做人的教育。这是语文教学的质的问题。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学生容易受影响,往往说过激的话,乱发牢骚。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引导。怎么引?课文即是典范。我们的课文主题多样化,百味杂陈,这正是人生百态的体现。平时我充分利用课文的人文内涵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在作文中要表达出热爱生活的态度、奋发向上的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当看到学生在作品中学会诚信、友善、合作、交流、负责时,内心是多么的欣慰!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学拟题
题好一半文。现用的新教材常常要求写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需自己拟题。如何起一个好标题呢?我
引导学生看课文的标题:有的揭示文章意旨,有的提示文章内容,有的给人美好的遐想,有的用疑问设悬念,有的巧用修辞手法,不一而足,我们可根据话题的特点巧起文题。经过提示,不少学生起的题目很好。如,在一次写感恩类的作文时,一些文题很形象、传神,如《难道妈妈不爱我了?》、《那一夜的泪》、《叫我如何报答你,我的妈妈》、《拐角处的爱》等。
二、学选材
确定了作文的题目,该用怎样的材料去表现它?这是多数学生最为头疼的问题,也是作文成功与否的關键。文章材料的选取可以体现作者对生活关心体悟的程度,可以判断他是不是生活的有心人。亲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背影》一文在表现父子之情这一主题时所选的材料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生活中极为普通但却最动情的瞬间,真挚感人。教学本文时,我有意识地跟作文指导结合起来,因为平时学生容易忽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写这类作文时往往写雨天送伞呀(其实他们模仿城市学生的作文了,农村人忙于农活,即便下雨哪有时间送伞),半夜送去医院等千篇一律的东西,感情也很苍白。于是,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拓展。我用动情的语调触动学生的心弦: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父母一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影响和扶持,你人生的每一个脚印,都印记着父母的殷殷期望,浸透着父母的深深情意。可以说,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是人世间最真诚、最无私、最高尚的感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都蕴含着深切的爱。然后,请学生回首十几年来的成长足迹,回想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不少学生触景生情,在讲述事例时流下了热泪,下笔时选的材料充实多了。如,有个女生写父亲送她来学校,返家时走到宿舍楼道的拐角处又折回来叮嘱这叮嘱那,甚为感人。这篇《拐角处的爱》还被校刊选用呢!
三、学语言
我们的课文文质兼美,语言各具特色:有的形象生动,有的言简意赅,有的句式整齐,有的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有的多用排比一气呵成,有的反问连用催人奋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在朗读中比较揣摩,领悟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用词的传神,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对一些好段好文,注重品析体会熟读成诵,模仿训练。如,《背影》第六段父亲买橘子时连续动词的运用,《安塞腰鼓》排比段的写法等。
四、学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不少学生碰到这个词就害怕。一些教师布置作文时也草草一句写什么作文了事,还美其名曰:放手。其实,适当的指导特别是以课文为基础的指导不仅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难,又达到学教材、用教材的要求。初中阶段的课文贯穿了作文技法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如,教学《驿路梨花》、《我的叔叔于勒》时教用设悬念的方法使故事吸引人,教学《羚羊木雕》时教插叙手法的运用,教学《七根火柴》时教以小见大的手法等。
五、学做人
作文即做人。一篇文章表达什么观点、表现什么主题就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创作表现思想变化的轨迹很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教育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该而且能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认为人文素养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另一方面就是作文教学中做人的教育。这是语文教学的质的问题。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学生容易受影响,往往说过激的话,乱发牢骚。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引导。怎么引?课文即是典范。我们的课文主题多样化,百味杂陈,这正是人生百态的体现。平时我充分利用课文的人文内涵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在作文中要表达出热爱生活的态度、奋发向上的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当看到学生在作品中学会诚信、友善、合作、交流、负责时,内心是多么的欣慰!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