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缓解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12月~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手外伤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实验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外伤护理干预,实验组加行认知、行为、心理等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疼痛分级情况。结果:实验组轻度疼痛率为47.22%,明显高于对照组16.67%(P<0.05);实验组重度疼痛率为19.44%,明显低于对照组41.67%(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关键词】护理干预;手外伤;术后;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36-02
疼痛属手外伤术后常见症状,是机体组织损伤与修复的复杂过程。术后疼痛不仅可增加患者心理压力,还可影响患者睡眠及术后康复进程。如何缓解术后疼痛是外科护士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中,选取我院72例手外伤患者,实验组实施疼痛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12月~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手外伤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实验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4~57岁,平均(37.89±6.42)岁;手术类型:1例残端修整术,3例清创术联合内固定术,5例清创术联合肌腱吻合术,7例清创术联合带蒂皮瓣术,9例清创术联合血管吻合术,11例手部离断术。实验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16~61岁,平均(38.15±6.69)岁;手术类型:1例残端修整术,2例清创术联合内固定术,4例清创术联合肌腱吻合术,8例清创术联合带蒂皮瓣术,10例清创术联合血管吻合术,11例手部离断术。两组年龄、性别、术式等基线资料对比(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外伤护理干预,即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情况及生命体征,定期换药,耐心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若患者主诉疼痛则给予对症处理。实验组加行认知、行为(物理镇痛及药物镇痛)、心理等疼痛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下列几点:(1)改变患者错误疼痛认知。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存在“病人应忍耐疼痛”、“术后疼痛不应抱怨”等陈旧观念,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患者术后疼痛属正常现象,以减低患者应激水平;护士还应指导患者如何评估疼痛,耐心讲解合理应用镇痛药物、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以增进患者对疼痛及镇痛的了解,改变患者对疼痛的错误认知。(2)多样性镇痛。在常规药物镇痛基础上,术后,护士应定期为患者进行手部、手臂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进患者舒适度。此外,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冷敷(可通过减低患者神经末梢灵敏度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或者热敷(可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达到缓解肌肉疼痛的目的,适用于初期化脓性感染患者)。(3)心理干预。护士应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加强与患者交流,主动关心患者,充分尊重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此外,护士还应鼓励患者倾述心理及生理感受,部分患者因担心影响手部功能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可采用术后患者现身说法(术后患者完整经历了术后疼痛过程及缓解过程,更了解患者心理,可为患者提供心理、生理支持,也更具说服性)、针对性健康教育等方法进行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术后疼痛分级情况。从患者术后2h开始,每隔30min采用FLACC量表[1]评估患者疼痛程度1次,共进行10次评估,取10次评估平均分为患者最终疼痛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按照患者最终疼痛评分,将疼痛程度分为3级,即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两组疼痛分级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实验组疼痛分级情况:轻度疼痛17例,中度疼痛12例,重度疼痛7例;对照组疼痛分级情况:轻度疼痛6例,中度疼痛15例,重度疼痛15例;实验组轻度疼痛率为47.22%,明显高于对照组16.67%,χ2=7.730,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重度疼痛率为19.44%,明显低于对照组41.67%,χ2=4.189,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论
手外伤属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一般以骨折、皮肤撕脱、裂伤、缺失,神经及肌腱损伤、局部疼痛、出血及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是机体防御性紧急信号,它既是机体细胞、组织的重要病理提示,也是机体对手术及疾病所致组织损伤的复杂心理、生理反应。手外伤术后疼痛发生机制为[2-3]:机械性损伤使机体神经末梢产生伤害性感受,诱导机体释放5-羟色胺、乳酸、缓激肽及组胺等致痛物质,这些物质刺激机体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痛觉感受。这种持续性疼痛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又进一步加剧患者疼痛感受,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系统化、科学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疼痛护理干預,即改变患者错误疼痛认知、多样性镇痛及心理干预等。改变患者错误疼痛认知有助于增进患者对疼痛的了解,减低机体应激水平;多样性镇痛可丰富镇痛方式,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强化镇痛效果,更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情绪,降低患者疼痛阈值。实验组轻度疼痛率为47.22%,明显高于对照组16.67%(P<0.05)。
综上,疼痛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家秀,陈广琼,汪和应,等.心理护理在手外伤患者术前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17):3545-3546.
[2]黄玉香,沈瑞子,叶红萍,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价值[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3):234-236.
[3]叶洁芳,李群英.护理干预对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效果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0):1661-1662.
【关键词】护理干预;手外伤;术后;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36-02
疼痛属手外伤术后常见症状,是机体组织损伤与修复的复杂过程。术后疼痛不仅可增加患者心理压力,还可影响患者睡眠及术后康复进程。如何缓解术后疼痛是外科护士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中,选取我院72例手外伤患者,实验组实施疼痛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12月~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手外伤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实验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4~57岁,平均(37.89±6.42)岁;手术类型:1例残端修整术,3例清创术联合内固定术,5例清创术联合肌腱吻合术,7例清创术联合带蒂皮瓣术,9例清创术联合血管吻合术,11例手部离断术。实验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16~61岁,平均(38.15±6.69)岁;手术类型:1例残端修整术,2例清创术联合内固定术,4例清创术联合肌腱吻合术,8例清创术联合带蒂皮瓣术,10例清创术联合血管吻合术,11例手部离断术。两组年龄、性别、术式等基线资料对比(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外伤护理干预,即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情况及生命体征,定期换药,耐心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若患者主诉疼痛则给予对症处理。实验组加行认知、行为(物理镇痛及药物镇痛)、心理等疼痛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下列几点:(1)改变患者错误疼痛认知。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存在“病人应忍耐疼痛”、“术后疼痛不应抱怨”等陈旧观念,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患者术后疼痛属正常现象,以减低患者应激水平;护士还应指导患者如何评估疼痛,耐心讲解合理应用镇痛药物、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以增进患者对疼痛及镇痛的了解,改变患者对疼痛的错误认知。(2)多样性镇痛。在常规药物镇痛基础上,术后,护士应定期为患者进行手部、手臂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进患者舒适度。此外,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冷敷(可通过减低患者神经末梢灵敏度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或者热敷(可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达到缓解肌肉疼痛的目的,适用于初期化脓性感染患者)。(3)心理干预。护士应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加强与患者交流,主动关心患者,充分尊重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此外,护士还应鼓励患者倾述心理及生理感受,部分患者因担心影响手部功能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可采用术后患者现身说法(术后患者完整经历了术后疼痛过程及缓解过程,更了解患者心理,可为患者提供心理、生理支持,也更具说服性)、针对性健康教育等方法进行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术后疼痛分级情况。从患者术后2h开始,每隔30min采用FLACC量表[1]评估患者疼痛程度1次,共进行10次评估,取10次评估平均分为患者最终疼痛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按照患者最终疼痛评分,将疼痛程度分为3级,即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两组疼痛分级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实验组疼痛分级情况:轻度疼痛17例,中度疼痛12例,重度疼痛7例;对照组疼痛分级情况:轻度疼痛6例,中度疼痛15例,重度疼痛15例;实验组轻度疼痛率为47.22%,明显高于对照组16.67%,χ2=7.730,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重度疼痛率为19.44%,明显低于对照组41.67%,χ2=4.189,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论
手外伤属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一般以骨折、皮肤撕脱、裂伤、缺失,神经及肌腱损伤、局部疼痛、出血及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是机体防御性紧急信号,它既是机体细胞、组织的重要病理提示,也是机体对手术及疾病所致组织损伤的复杂心理、生理反应。手外伤术后疼痛发生机制为[2-3]:机械性损伤使机体神经末梢产生伤害性感受,诱导机体释放5-羟色胺、乳酸、缓激肽及组胺等致痛物质,这些物质刺激机体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痛觉感受。这种持续性疼痛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又进一步加剧患者疼痛感受,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系统化、科学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疼痛护理干預,即改变患者错误疼痛认知、多样性镇痛及心理干预等。改变患者错误疼痛认知有助于增进患者对疼痛的了解,减低机体应激水平;多样性镇痛可丰富镇痛方式,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强化镇痛效果,更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情绪,降低患者疼痛阈值。实验组轻度疼痛率为47.22%,明显高于对照组16.67%(P<0.05)。
综上,疼痛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家秀,陈广琼,汪和应,等.心理护理在手外伤患者术前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17):3545-3546.
[2]黄玉香,沈瑞子,叶红萍,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价值[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3):234-236.
[3]叶洁芳,李群英.护理干预对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效果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0):1661-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