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野归鸦点点去,
晚风稻香淡淡来。
菏塘蜻蜓畏夕照?
断楼夜酌动地哀。
夕照苍凉,远山含黛,天低鸦归,村树炊烟。有断壁残垣,于苍穹之下,冲天迎残照,矗地恸悲歌。圆明园的西洋楼以西式的残存,火炬一样煊着中华民族的羞红,浸辱于斯。
我之所以义写圆叫园,首先是因为它曾足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园林,万园之园。其次因为它是侵略者的罪证。再其次是因为我收藏的两尊铜炉,曾是圆明园的旧物。
庚寅年端午后,友人张珂来京,让一八卦纹饰铜炉,工艺精湛,造型高妙,色如青铜,气象高贵,款识“袖云居”,当是圆明园高贵处所用。已著录于拙作《钟鼎茗香Ⅱ》一书之中。友人杨坦阅书之后,称是几年前他让出去的,我急言愿闻其详。杨先生道:“我是在英国一小镇的拍卖会上看到的。那时,我不懂铜炉,看图录附张照片:在烧毁的圆明园背景前,站一英国军士,脚前摆着许多铜器,其中,此炉招人,很是漂亮,又是圆明园的东西。我就毫不犹豫买了下来。不久就让出了。”再问能找到那本图录否?至今,杨先生还在努力着。
万园之园中的石头与木头
遥想当年,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六下江南,喜其秀美、敛其帛财之际,仿江南园林之俊形,摹江南气象之盛景,临西洋建筑之奇俏,集西洋万园之坚重,斥天下之劳力,举倾国之钱粮,造成这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实是当时环宇之首园。然而,正当清廷享用踌躇之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了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树倒猢狲散,北京城便一任鬼子烧杀掳掠,圆明园于这一场兵火之中涅槃。典雅的中式建筑,因为木质结构,全部化为灰烬。大水法,西洋楼,因为石质结构,留下了断垣残壁。之后,圆明园改称为遗址,成了历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红场。
历史的残酷在于客观,在于存在,更在于惊醒国人。
什么八国联军,什么帝国列强,本都是些偏僻的弹丸小国,在盛世中国时,连进贡的资格我们都要审审的。以不到万人的军队,却把泱泱大清打服了,签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无论何时想起来,都是痛。可还要永远地去想。
近来,南京的友好城市,日本的名古屋突然变脸:市长河村隆之否认日军侵华时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市立即停止了与日本的一切活动。那天,我在和几位友人正于“荣斋”品茗,是西康五十年代的茶马古道砖茶,以我旧藏战国青铜釜煮烹,正品得人道,忽闻此信,皆大怒:真是荒唐至极,可恶至极……
只要一提起国耻,中国人必定首恨:日本鬼子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南一北,都是京城。强盗的选择,极是毒辣。
而今,西洋楼,这夕照残楼的巴洛克式建筑,遗存凄孤,固然可恼,但这种石质建筑物,却留给了我们思考。并不只因为它美或是丑,而因为它是石质的,而不是木质的。
于是乎,消失成就过去,遗存即为现实。国人在叹惋之际,既刻骨铭心于国耻,又不得不承认巴洛克建筑艺术的魅力。
东西方文化之巨大差异,竟无意中又被验证一回,只是被验证得太过于残酷。
“山高水长”与中国的海权意识
“山高水长”,原出自唐代文豪刘禹锡《望赋》一文,“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写的是东都洛阳到龙门一带的景致。刘禹锡仰观龙门石窟之神圣壮伟,远望对面之香山高耸入云,俯看川上之伊水滔滔,感天地之悠悠,仰苍山之高峻,叹伊水之浩浩,于龙门作此文章,成千古流芳。
我珍藏的鬲式炉,皮色红润如瓷釉,精铜妙工官家器,篆书精刻四字:“山高水长”。著录于《钟鼎茗香I》书中。此炉之款,正是取刘禹锡《望赋》文章高义,造此文房首器,为中外名炉,世称“山高水长炉”。自书问世以来,虽多有中外友人询赏请让,出价之高,令人咋舌。只是如此高器,珍尤不及,焉能割爱?基于对圆明园的叹惋,基于对只与我差一字的刘禹锡的崇敬,基于对“山高水长炉”的至爱,我定制了~张古琴,命名为“山高水长琴”,并以炉款原篆字铭于琴腹,成就琴炉伴侣,也算是一美于世了。
圆明园中有一别院,乾隆皇帝取名为“山高水长院”,亦称“西苑”,为其藏书、读书、演习射箭的地方。乾隆每去,多寓此处,文房之中,当置此器。于沉烟袅袅之间,读书,赋诗,作画,抚琴,写文章,必也会“红袖添香夜读书”吧?看官,“山高水长院”中置此“山高水长炉”,岂不正是皇上的气派?此器为纽约佳士得拍回。后经询查,亦是英国征来。
咋这么好东西都会跑到英国去呢?
乾隆盛世,国富民强,宫中一切用度,必是华贵的了,外邦自然都是来进贡的。而清中以后,国力渐衰。尤以晚清政府的赢弱、国力的衰退、理念的落后,自然界凌强欺弱、弱肉强食的规律,导致了圆明园的烧毁,晚清政府的覆灭。如果,我们清朝的皇帝们不闭关自守,而改革开放,留下“六君子”等人的头颅,把北洋水师的领导与舰艇强大起来,必不会有“甲午海战”的国耻,中国的海军如今必是强大的。
一个国家的强大,是以“海权”的强大为强大的。美国的航空母舰,游弋于全球海洋,称霸世界。英国敢于去南美拿下马尔维纳斯岛,不也是仗着航母。我国南宋强大的海军,横扫辽金五十万水师,开辟东南的海上贸易,称霸百年。明朝郑和六下西洋,浩荡于世界……可见,中国也曾是海权强国。
美国的马汉先生缔造了“海权理论”,是美英日强国扩张的国策。晚清的魏源、林则徐等也倡海权,并著《海国图志》,却被农耕文化的帝后们封杀了,中国失去了一个绝佳的机遇。为什么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海洋主权,总是忽高忽低、忽强忽弱呢?而这种状态下的中国,“甲午海战”的失败,“圆明园”的被毁,是必然的肯定。
所有的新生事物,总是以突破旧锢而诞生而成长。总是以少数人伊始,而后广而大之。然,到一定极限时节,当年之新生,成为现时之故旧,又由新生事物取而代之。于是,中华民国取代了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民国,才使得我们这个国家有了如今的空前强大。去年,中国公称已在造航母了,当国人们奔走相庆之际,西方人开始不安起来。尽管他们一直就享受着来自中国的利益。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哲学规律,不就是历史的规律?
历史便是在如此更替中前进。尽管这种更替极为残酷和漫长。
我渴望我们的国家一如我这尊宣炉的款识一样,永远的“山高水长”。
晚风稻香淡淡来。
菏塘蜻蜓畏夕照?
断楼夜酌动地哀。
夕照苍凉,远山含黛,天低鸦归,村树炊烟。有断壁残垣,于苍穹之下,冲天迎残照,矗地恸悲歌。圆明园的西洋楼以西式的残存,火炬一样煊着中华民族的羞红,浸辱于斯。
我之所以义写圆叫园,首先是因为它曾足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园林,万园之园。其次因为它是侵略者的罪证。再其次是因为我收藏的两尊铜炉,曾是圆明园的旧物。
庚寅年端午后,友人张珂来京,让一八卦纹饰铜炉,工艺精湛,造型高妙,色如青铜,气象高贵,款识“袖云居”,当是圆明园高贵处所用。已著录于拙作《钟鼎茗香Ⅱ》一书之中。友人杨坦阅书之后,称是几年前他让出去的,我急言愿闻其详。杨先生道:“我是在英国一小镇的拍卖会上看到的。那时,我不懂铜炉,看图录附张照片:在烧毁的圆明园背景前,站一英国军士,脚前摆着许多铜器,其中,此炉招人,很是漂亮,又是圆明园的东西。我就毫不犹豫买了下来。不久就让出了。”再问能找到那本图录否?至今,杨先生还在努力着。
万园之园中的石头与木头
遥想当年,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六下江南,喜其秀美、敛其帛财之际,仿江南园林之俊形,摹江南气象之盛景,临西洋建筑之奇俏,集西洋万园之坚重,斥天下之劳力,举倾国之钱粮,造成这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实是当时环宇之首园。然而,正当清廷享用踌躇之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了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树倒猢狲散,北京城便一任鬼子烧杀掳掠,圆明园于这一场兵火之中涅槃。典雅的中式建筑,因为木质结构,全部化为灰烬。大水法,西洋楼,因为石质结构,留下了断垣残壁。之后,圆明园改称为遗址,成了历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红场。
历史的残酷在于客观,在于存在,更在于惊醒国人。
什么八国联军,什么帝国列强,本都是些偏僻的弹丸小国,在盛世中国时,连进贡的资格我们都要审审的。以不到万人的军队,却把泱泱大清打服了,签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无论何时想起来,都是痛。可还要永远地去想。
近来,南京的友好城市,日本的名古屋突然变脸:市长河村隆之否认日军侵华时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市立即停止了与日本的一切活动。那天,我在和几位友人正于“荣斋”品茗,是西康五十年代的茶马古道砖茶,以我旧藏战国青铜釜煮烹,正品得人道,忽闻此信,皆大怒:真是荒唐至极,可恶至极……
只要一提起国耻,中国人必定首恨:日本鬼子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南一北,都是京城。强盗的选择,极是毒辣。
而今,西洋楼,这夕照残楼的巴洛克式建筑,遗存凄孤,固然可恼,但这种石质建筑物,却留给了我们思考。并不只因为它美或是丑,而因为它是石质的,而不是木质的。
于是乎,消失成就过去,遗存即为现实。国人在叹惋之际,既刻骨铭心于国耻,又不得不承认巴洛克建筑艺术的魅力。
东西方文化之巨大差异,竟无意中又被验证一回,只是被验证得太过于残酷。
“山高水长”与中国的海权意识
“山高水长”,原出自唐代文豪刘禹锡《望赋》一文,“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写的是东都洛阳到龙门一带的景致。刘禹锡仰观龙门石窟之神圣壮伟,远望对面之香山高耸入云,俯看川上之伊水滔滔,感天地之悠悠,仰苍山之高峻,叹伊水之浩浩,于龙门作此文章,成千古流芳。
我珍藏的鬲式炉,皮色红润如瓷釉,精铜妙工官家器,篆书精刻四字:“山高水长”。著录于《钟鼎茗香I》书中。此炉之款,正是取刘禹锡《望赋》文章高义,造此文房首器,为中外名炉,世称“山高水长炉”。自书问世以来,虽多有中外友人询赏请让,出价之高,令人咋舌。只是如此高器,珍尤不及,焉能割爱?基于对圆明园的叹惋,基于对只与我差一字的刘禹锡的崇敬,基于对“山高水长炉”的至爱,我定制了~张古琴,命名为“山高水长琴”,并以炉款原篆字铭于琴腹,成就琴炉伴侣,也算是一美于世了。
圆明园中有一别院,乾隆皇帝取名为“山高水长院”,亦称“西苑”,为其藏书、读书、演习射箭的地方。乾隆每去,多寓此处,文房之中,当置此器。于沉烟袅袅之间,读书,赋诗,作画,抚琴,写文章,必也会“红袖添香夜读书”吧?看官,“山高水长院”中置此“山高水长炉”,岂不正是皇上的气派?此器为纽约佳士得拍回。后经询查,亦是英国征来。
咋这么好东西都会跑到英国去呢?
乾隆盛世,国富民强,宫中一切用度,必是华贵的了,外邦自然都是来进贡的。而清中以后,国力渐衰。尤以晚清政府的赢弱、国力的衰退、理念的落后,自然界凌强欺弱、弱肉强食的规律,导致了圆明园的烧毁,晚清政府的覆灭。如果,我们清朝的皇帝们不闭关自守,而改革开放,留下“六君子”等人的头颅,把北洋水师的领导与舰艇强大起来,必不会有“甲午海战”的国耻,中国的海军如今必是强大的。
一个国家的强大,是以“海权”的强大为强大的。美国的航空母舰,游弋于全球海洋,称霸世界。英国敢于去南美拿下马尔维纳斯岛,不也是仗着航母。我国南宋强大的海军,横扫辽金五十万水师,开辟东南的海上贸易,称霸百年。明朝郑和六下西洋,浩荡于世界……可见,中国也曾是海权强国。
美国的马汉先生缔造了“海权理论”,是美英日强国扩张的国策。晚清的魏源、林则徐等也倡海权,并著《海国图志》,却被农耕文化的帝后们封杀了,中国失去了一个绝佳的机遇。为什么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海洋主权,总是忽高忽低、忽强忽弱呢?而这种状态下的中国,“甲午海战”的失败,“圆明园”的被毁,是必然的肯定。
所有的新生事物,总是以突破旧锢而诞生而成长。总是以少数人伊始,而后广而大之。然,到一定极限时节,当年之新生,成为现时之故旧,又由新生事物取而代之。于是,中华民国取代了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民国,才使得我们这个国家有了如今的空前强大。去年,中国公称已在造航母了,当国人们奔走相庆之际,西方人开始不安起来。尽管他们一直就享受着来自中国的利益。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哲学规律,不就是历史的规律?
历史便是在如此更替中前进。尽管这种更替极为残酷和漫长。
我渴望我们的国家一如我这尊宣炉的款识一样,永远的“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