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也造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高校应急管理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全国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舆情的主体、对象、本体、媒介及过程的认知。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因素 认知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82-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已经从早期的网络论坛、即时传讯等发展为新时期的微博、微信、空间动态等,这些新媒体平台为高校师生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渠道,同时,网络輿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高校舆情监控和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网络新媒体已经密不可分,新媒体为高校师生沟通与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成为校园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各种网络舆论所组成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关键性因素:主体、对象、本体、媒介及过程,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应急机制,引导高校网络舆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
累计调查问卷323份,收回323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64.71%,女生35.29%,一年级31.58%,二年级43.65%,三年级19.2%,四年级5.57%,调查涵盖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兼顾到了不同学科门类学生。
二、对网络舆情主体的认知
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一定时间和网络空间内,对自己关心的事情,尤其是社会热点、焦点等问题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以及意见的总和[1,2];调查显示,91.95%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 大学生群体由于其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表现出同质性,其态度、观点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极性。
三、 对网络舆情对象的认知
大学生最受关注的网络舆情类型是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文体娱乐资讯和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事务等。舆情的对象是指能够引起大家共同兴趣的社会事件,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热点事件。对于热点事件,65.6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资讯的可信性一般,50.77%大学生表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了解事情经过,并持有自己的观点,只有1.24%的大学生表示从不关注;62.85%的大学生表示对热点事件在网络上评论的现象,存在较大问题,应加以管制;超过40%的大学生比较相信热点事件的专家解读和网络谣言的官方辟谣。
四、对网络舆情本体的认知
网络舆情的本体是指网民的情绪、意愿、态度、意见等的总和。调查显示只有27.86%的大学生比较愿意评论,19.5%的大学生比较愿意转发网络热点事件,其中只有36.84%经过思考后,转发想法相同的观点;但超过40%的大学生比较愿意 “围观”网络热点事件,不做评论及转发,超过60%的大学生比较愿意与同学谈论网络热点事件;41.49%的大学生表示网络的评论价值观有较小影响;超过50%大学生出于猎奇心理和发泄个人情绪而响应网络号召。
五、对网络舆情媒介的认知
媒介是指主体对热点事件发表意见时借助的媒介。调查显示,超过85%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通过手机和电脑网络,在获取网络资讯的渠道中,超过70%的大学生通过综合性门户网站(如腾讯、新浪等)和社交类平台(如微信、微博、博客等)。互联网既可以提供个人传达信息、发表看法,又是一个可以相互讨论的主体空间。
六、对网络舆情过程的认知
过程主要是指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致包含发生期、扩散期和消退期三个阶段。它有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舆情的爆发需要一定的触点和条件,这些触点和条件既影响了舆情的形成,也影响着其周期的长短。
网络舆情是双刃剑,一方面,客观公正的舆情信息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形成和谐稳定高校校园环境;另一方面,消极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3]。本文从舆情形成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的因素,即主体、对象、本体、媒介及过程的角度描述了影响舆情生成、演变的因素,只有加强研究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舆情的认知才能为下一阶段的预警作出正确判断。
参考文献:
[1]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0(4).
[2]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2013(3).
[3]袁晓浩,谭顺霞,常进.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微博网络舆情的认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6).
作者简介:栾磊磊(1988-),男,汉族,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理学硕士,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新媒体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因素 认知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82-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已经从早期的网络论坛、即时传讯等发展为新时期的微博、微信、空间动态等,这些新媒体平台为高校师生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渠道,同时,网络輿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高校舆情监控和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网络新媒体已经密不可分,新媒体为高校师生沟通与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成为校园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各种网络舆论所组成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关键性因素:主体、对象、本体、媒介及过程,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应急机制,引导高校网络舆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
累计调查问卷323份,收回323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64.71%,女生35.29%,一年级31.58%,二年级43.65%,三年级19.2%,四年级5.57%,调查涵盖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兼顾到了不同学科门类学生。
二、对网络舆情主体的认知
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一定时间和网络空间内,对自己关心的事情,尤其是社会热点、焦点等问题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以及意见的总和[1,2];调查显示,91.95%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 大学生群体由于其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表现出同质性,其态度、观点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极性。
三、 对网络舆情对象的认知
大学生最受关注的网络舆情类型是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文体娱乐资讯和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事务等。舆情的对象是指能够引起大家共同兴趣的社会事件,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热点事件。对于热点事件,65.6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资讯的可信性一般,50.77%大学生表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了解事情经过,并持有自己的观点,只有1.24%的大学生表示从不关注;62.85%的大学生表示对热点事件在网络上评论的现象,存在较大问题,应加以管制;超过40%的大学生比较相信热点事件的专家解读和网络谣言的官方辟谣。
四、对网络舆情本体的认知
网络舆情的本体是指网民的情绪、意愿、态度、意见等的总和。调查显示只有27.86%的大学生比较愿意评论,19.5%的大学生比较愿意转发网络热点事件,其中只有36.84%经过思考后,转发想法相同的观点;但超过40%的大学生比较愿意 “围观”网络热点事件,不做评论及转发,超过60%的大学生比较愿意与同学谈论网络热点事件;41.49%的大学生表示网络的评论价值观有较小影响;超过50%大学生出于猎奇心理和发泄个人情绪而响应网络号召。
五、对网络舆情媒介的认知
媒介是指主体对热点事件发表意见时借助的媒介。调查显示,超过85%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通过手机和电脑网络,在获取网络资讯的渠道中,超过70%的大学生通过综合性门户网站(如腾讯、新浪等)和社交类平台(如微信、微博、博客等)。互联网既可以提供个人传达信息、发表看法,又是一个可以相互讨论的主体空间。
六、对网络舆情过程的认知
过程主要是指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致包含发生期、扩散期和消退期三个阶段。它有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舆情的爆发需要一定的触点和条件,这些触点和条件既影响了舆情的形成,也影响着其周期的长短。
网络舆情是双刃剑,一方面,客观公正的舆情信息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形成和谐稳定高校校园环境;另一方面,消极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3]。本文从舆情形成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的因素,即主体、对象、本体、媒介及过程的角度描述了影响舆情生成、演变的因素,只有加强研究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舆情的认知才能为下一阶段的预警作出正确判断。
参考文献:
[1]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0(4).
[2]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2013(3).
[3]袁晓浩,谭顺霞,常进.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微博网络舆情的认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6).
作者简介:栾磊磊(1988-),男,汉族,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理学硕士,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新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