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已成为过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被教师们接受。大多数教师都做到了“目标由学生提出,学法让学生选择,作业让学生设计。”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片面强调学生的地位,忽略教师的作用未必是正确的学生主体观。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成为学生与学生,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桥梁,调和学生问的学习行为的影响。从实际出发,该放手时就放手,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动口动脑的机会,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看到有的老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特色、有亮点,设计了表演课本剧、辩论等活动,这一活动的进行需要师生课下花很多时间排练,再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希望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这些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某些课文进行表演,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但如果忽略读书,一味地追求教法的新异以及形式的花哨和热闹,也只是合本逐末,实在是不可取的。
小学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好两方面的基础:一是语言文字的基础;二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可现在的课堂中切切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量少,教材上有许多可以用来教给学生的内容被忽略了,一堂课下来总觉得味道不浓,平平淡淡。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所以不能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要突破教材所限,不但要教师下大力气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还要充分挖掘个人资源,才能使自己运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灵感、情感、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待事物,享受生命的快乐,即学会如何做人。而现在有的课往往忽视了这些,没有让学生受到灿烂文化的熏陶。
课堂上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可我们听课过程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读得好,或者是回答的总是与老师想法一致,老师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他,“啪、啪、啪”一起鼓掌,有的还被老师训练成一种形式:老师一说表扬他,全班同学齐刷刷地竖起大拇指,齐刷刷地有节奏地喊道:“你真行,”或者“你真棒,向你学”可是你知道吗?这就是把老师的意见强加给了学生,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认为他回答得好呢?要是有的学生认为不好,而他自己觉得自己的回答会比那位同学好上很多,他还一定要鼓掌吗?长此以往,学生不用独立思考,不用判断,只须跟着老师,听老师的,那么学生还有什么独立见解,创新精神可言呢?只会人云亦云,唯师唯上。
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质疑是反映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经环节,也是学生思维向深刻性、独特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在很多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提出课文中不懂的地方,但这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只是作为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或放在课文之前,或放在课文之后,提过之后不了了之,或是对于粗浅易笞的予以解答,而深刻性的教学活动,只是为提问而提问,这种提问只是流于形式。
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积极而有兴趣地学习,主要靠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恰当地运用实物,标本,挂图,幻灯,多媒体,录音机等教具,会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老师都动了脑筋,媒体与教材扣得紧,制作得也很精巧,有的甚至让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们看着生动有趣的画面,对照阅读课文的描述,更有利于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但是,使用媒体辅助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光追求形式,绚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固然可以吸引人,但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五彩缤纷的图案不但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运用各种媒体时应该更多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意愿,情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课堂充满学生的活力。
改革总是要打碎些坛坛罐罐,但改革不是全部推翻,不能是重头再来,而应该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优化。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新课程改革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秀方法,是保证改革成功的重要手段。新课程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双基”教学,一味否定传统教学、急功近利地拔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从而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学习结果都将会是空中楼阁,难以立足。学生自主学习不能代替教师的知识传授即离不开教师的“教”。要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首先就要教会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民主、宽松的课堂氖围,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做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要向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善。还记得新课程伊始,很多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气氛地活跃,一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致使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市场,一度使在进入第一批课程改革的学生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得课堂学习常规,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使我们在改革中走了很多弯路,对学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还记得当时一位教师的救学随笔题目就是“从井然有序到沸沸扬扬”曾让我们感到课程改革所得到的喜悦。在今天我们依然要用这几个字来探索我们的教学。但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思路。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更需要我们的引导,而使他们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不能靠学生自己去学会。民主不能无主,自主不是自学,自主不等同于自流,个性不等于任性。只有采取了自己有效方式的主动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合作不等于分组、讨论、下结论。而是要重争论、重过程,重评价。因此、我们常说合作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往、学会分工、学会尊重、学会思考、学会辩论……探究不等同于查资料、搞调查。探究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索的过程,培养思维。忽视探究设计,只有验证性只验证书本上的结论而为提出其他假设没有探索性的探究只是机械性的,无助于学生的学习。
我们经历了由最初的大谈理念到今天把课改精神落到实处,时间已经给予了我们很多。我们克服了浮躁、我们学会了反思、我们懂得了继承与发扬,屏弃与吸取、改进与创新。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初学记于心的理论。再学新课标,我们的理解将会上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
今天我们不缺先进的理念,所缺的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把握。新课程需要规划细节,面对改革只有细节才能决定成败。对于前面提到的课堂评价惟师惟上,只有采取具有学科素养的评价才能促使学生得到发展。把握课程标准,我们需要读懂课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
最后,课程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新课程同行,共同成长。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成为学生与学生,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桥梁,调和学生问的学习行为的影响。从实际出发,该放手时就放手,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动口动脑的机会,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看到有的老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特色、有亮点,设计了表演课本剧、辩论等活动,这一活动的进行需要师生课下花很多时间排练,再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希望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这些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某些课文进行表演,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但如果忽略读书,一味地追求教法的新异以及形式的花哨和热闹,也只是合本逐末,实在是不可取的。
小学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好两方面的基础:一是语言文字的基础;二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可现在的课堂中切切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量少,教材上有许多可以用来教给学生的内容被忽略了,一堂课下来总觉得味道不浓,平平淡淡。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所以不能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要突破教材所限,不但要教师下大力气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还要充分挖掘个人资源,才能使自己运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灵感、情感、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待事物,享受生命的快乐,即学会如何做人。而现在有的课往往忽视了这些,没有让学生受到灿烂文化的熏陶。
课堂上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可我们听课过程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读得好,或者是回答的总是与老师想法一致,老师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他,“啪、啪、啪”一起鼓掌,有的还被老师训练成一种形式:老师一说表扬他,全班同学齐刷刷地竖起大拇指,齐刷刷地有节奏地喊道:“你真行,”或者“你真棒,向你学”可是你知道吗?这就是把老师的意见强加给了学生,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认为他回答得好呢?要是有的学生认为不好,而他自己觉得自己的回答会比那位同学好上很多,他还一定要鼓掌吗?长此以往,学生不用独立思考,不用判断,只须跟着老师,听老师的,那么学生还有什么独立见解,创新精神可言呢?只会人云亦云,唯师唯上。
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质疑是反映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经环节,也是学生思维向深刻性、独特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在很多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提出课文中不懂的地方,但这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只是作为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或放在课文之前,或放在课文之后,提过之后不了了之,或是对于粗浅易笞的予以解答,而深刻性的教学活动,只是为提问而提问,这种提问只是流于形式。
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积极而有兴趣地学习,主要靠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恰当地运用实物,标本,挂图,幻灯,多媒体,录音机等教具,会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老师都动了脑筋,媒体与教材扣得紧,制作得也很精巧,有的甚至让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们看着生动有趣的画面,对照阅读课文的描述,更有利于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但是,使用媒体辅助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光追求形式,绚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固然可以吸引人,但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五彩缤纷的图案不但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运用各种媒体时应该更多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意愿,情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课堂充满学生的活力。
改革总是要打碎些坛坛罐罐,但改革不是全部推翻,不能是重头再来,而应该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优化。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新课程改革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秀方法,是保证改革成功的重要手段。新课程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双基”教学,一味否定传统教学、急功近利地拔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从而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学习结果都将会是空中楼阁,难以立足。学生自主学习不能代替教师的知识传授即离不开教师的“教”。要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首先就要教会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民主、宽松的课堂氖围,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做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要向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善。还记得新课程伊始,很多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气氛地活跃,一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致使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市场,一度使在进入第一批课程改革的学生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得课堂学习常规,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使我们在改革中走了很多弯路,对学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还记得当时一位教师的救学随笔题目就是“从井然有序到沸沸扬扬”曾让我们感到课程改革所得到的喜悦。在今天我们依然要用这几个字来探索我们的教学。但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思路。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更需要我们的引导,而使他们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不能靠学生自己去学会。民主不能无主,自主不是自学,自主不等同于自流,个性不等于任性。只有采取了自己有效方式的主动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合作不等于分组、讨论、下结论。而是要重争论、重过程,重评价。因此、我们常说合作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往、学会分工、学会尊重、学会思考、学会辩论……探究不等同于查资料、搞调查。探究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索的过程,培养思维。忽视探究设计,只有验证性只验证书本上的结论而为提出其他假设没有探索性的探究只是机械性的,无助于学生的学习。
我们经历了由最初的大谈理念到今天把课改精神落到实处,时间已经给予了我们很多。我们克服了浮躁、我们学会了反思、我们懂得了继承与发扬,屏弃与吸取、改进与创新。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初学记于心的理论。再学新课标,我们的理解将会上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
今天我们不缺先进的理念,所缺的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把握。新课程需要规划细节,面对改革只有细节才能决定成败。对于前面提到的课堂评价惟师惟上,只有采取具有学科素养的评价才能促使学生得到发展。把握课程标准,我们需要读懂课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
最后,课程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新课程同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