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评定中职学生的学业,一直是中职学校致力改革的重点。纵观目前各大中职院校的考试制度现状,虽有改进,但仍有不足。本文将从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改革来谈谈个人见解。
一、存在问题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普遍采用的是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形式,缺少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习惯于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论英雄,主要表现为:
(一)考试形式比较单一
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考试方式应该多元化。但是,当前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只注重记忆性知识的考核,考试形式单一,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这种考试形式容易导致学生为应试而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考试内容过分依赖于教材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学业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概念,缺乏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记忆性成分占很大比例。须知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更易接受,也才能真正理解消化。
(三)考试结果过于量化
把卷面分数看成是衡量能力的近乎绝对的标准,即分数越高能力越强。因此常常用百分制表示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造成学生只知死读书本、知识面狭窄、兴趣匮乏,只习惯于接受和承认已有的结论,不知道如何应用和创新。
二、改革建议
(一)实施多元评价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各有优势,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教师应注意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帮助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其实现,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学有所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教学环节和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思维,让更多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增强其自信,挖掘其潜力,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使每位学生心理上都能得到满足,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建立教师、家长、学生等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方式实现;坚持全过程、综合性原则,即实行平时考核(出勤、平时作业、课堂练习、实验报告、读书笔记、实习总结等)、课程测验(小测、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多种形式相结合;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可采用评分、评等级、评语等相结合的方法。如卷面成绩采用评分方式,实际操作考核采用评等级方式,对一些能力方面的考核可采用评语方式,全方面、多角度地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绩,同时表达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鼓励进一步思考探索,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大职业能力评价的比重
职业教育的教学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人才培养,二是强调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考试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制度,它不能只偏重体现专业知识领域的成绩评价,还要注重对实际工作职业技术技能领域知识的考核。所以在整个学业成绩测试中,应加大职业能力在整个测试成绩中的比重。
(三)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采用职业资格证书来替代传统的成绩评价,只要拿到了该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就等于拿到了成绩。这样,既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又可获得走上工作岗位的“敲门砖”。
(四)引进国外先进的评价方法
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职业能力的评价方法已经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如英国爱德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BTEC课程,采取“课业”考核方式,以实际工作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注重自我积累考核证据。“课业”的完成,既是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也是评价、考核成绩的依据,还为毕业生竞争上岗创造了条件。
(五)建立校企结合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以学校为本位。教学内容虽也有实践教学,但基本都是在学校进行。这与实际的职业实践及需要还有相当差距。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业培训都以企业为主,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及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施。职业能力评价由学校根据学生所开设课程,在学生参加与课程有关的劳动岗位培训后,由学校及培训单位的相关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应当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使学生通过评价及时得到矫正性信息,促进其发展,同时也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存在问题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普遍采用的是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形式,缺少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习惯于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论英雄,主要表现为:
(一)考试形式比较单一
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考试方式应该多元化。但是,当前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只注重记忆性知识的考核,考试形式单一,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这种考试形式容易导致学生为应试而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考试内容过分依赖于教材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学业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概念,缺乏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记忆性成分占很大比例。须知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更易接受,也才能真正理解消化。
(三)考试结果过于量化
把卷面分数看成是衡量能力的近乎绝对的标准,即分数越高能力越强。因此常常用百分制表示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造成学生只知死读书本、知识面狭窄、兴趣匮乏,只习惯于接受和承认已有的结论,不知道如何应用和创新。
二、改革建议
(一)实施多元评价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各有优势,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教师应注意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帮助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其实现,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学有所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教学环节和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思维,让更多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增强其自信,挖掘其潜力,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使每位学生心理上都能得到满足,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建立教师、家长、学生等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方式实现;坚持全过程、综合性原则,即实行平时考核(出勤、平时作业、课堂练习、实验报告、读书笔记、实习总结等)、课程测验(小测、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多种形式相结合;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可采用评分、评等级、评语等相结合的方法。如卷面成绩采用评分方式,实际操作考核采用评等级方式,对一些能力方面的考核可采用评语方式,全方面、多角度地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绩,同时表达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鼓励进一步思考探索,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大职业能力评价的比重
职业教育的教学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人才培养,二是强调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考试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制度,它不能只偏重体现专业知识领域的成绩评价,还要注重对实际工作职业技术技能领域知识的考核。所以在整个学业成绩测试中,应加大职业能力在整个测试成绩中的比重。
(三)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采用职业资格证书来替代传统的成绩评价,只要拿到了该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就等于拿到了成绩。这样,既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又可获得走上工作岗位的“敲门砖”。
(四)引进国外先进的评价方法
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职业能力的评价方法已经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如英国爱德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BTEC课程,采取“课业”考核方式,以实际工作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注重自我积累考核证据。“课业”的完成,既是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也是评价、考核成绩的依据,还为毕业生竞争上岗创造了条件。
(五)建立校企结合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以学校为本位。教学内容虽也有实践教学,但基本都是在学校进行。这与实际的职业实践及需要还有相当差距。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业培训都以企业为主,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及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施。职业能力评价由学校根据学生所开设课程,在学生参加与课程有关的劳动岗位培训后,由学校及培训单位的相关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应当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使学生通过评价及时得到矫正性信息,促进其发展,同时也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