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唐诗宋词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如何让小学生学习到古诗词中鲜明的节奏、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及深刻的内涵,这是一项值得所有小学语文教师所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古诗词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文本中所选的古诗词立意高远,构心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值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剖析其措辞,探析其韵味,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灵秀”起来。
一、引入古诗的情景
古诗的情景大都非常贴近实际生活,教师采用讲故事、提问题、猜谜语和设悬念等方
法导入,既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李白的《赠汪伦》时如此导入:首先,讲述汪伦巧妙用计邀请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佳话,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于安徽的桃花潭畔,对李白的为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次,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这样修书一封:“先生喜欢游玩吗?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品酒吗?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知道汪伦是豪爽之士,便欣然前往拜访。相见时,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原来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然而,李白欣然命笔:“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就这样,他俩结为好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创作了七言绝句《赠汪伦》。学生在故事的熏陶下,大大激发了学习《赠汪伦》的积极性。
二、学习诗文的特性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①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②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问、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体会诗文的韵味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的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教师指导朗读课文,前两句语速要平缓,声音以柔和为佳;后两句语速要轻快,声音以洪亮为妙而又不失稳健。这样反复吟咏,读出诗人情感变化。不遇中有“遇”,因为不遇主人,所以才遇到了出墙的“一枝红杏”!此乃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让学生学在优美乐曲的伴奏下,尽兴品读,学生读得摇头晃脑、如醉如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使诗显得婉转含蓄,耐人咀嚼,学生记忆起来也就游刃有余了。
四、感悟古诗的意境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 学生的想象是诗的翅膀,假如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缺乏想象 也就品不出诗味来。”小学语文新教材中的古诗文往往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
比如,教师在讲授《咏柳》一诗时,要求学生针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展开联想春天柳条吐绿的美妙情景:葱茏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丝带,迎风轻动,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又如,讲授札甫的《绝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作品的基础上想象:窗户的外面,细细的柳枝吐翠,弯弯的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闹,唱着悦耳的歌儿;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好像要与青人相接的样子。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轻松感悟古诗的美妙意境,提升了文学的素养和品位。
总之,诗歌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来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建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63.
[2]张玲,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学周刊.2012(02):193.
[3]董宗森,读画歌古诗教学法[N]语文报·教师版,2009—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古诗词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文本中所选的古诗词立意高远,构心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值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剖析其措辞,探析其韵味,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灵秀”起来。
一、引入古诗的情景
古诗的情景大都非常贴近实际生活,教师采用讲故事、提问题、猜谜语和设悬念等方
法导入,既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李白的《赠汪伦》时如此导入:首先,讲述汪伦巧妙用计邀请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佳话,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于安徽的桃花潭畔,对李白的为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次,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这样修书一封:“先生喜欢游玩吗?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品酒吗?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知道汪伦是豪爽之士,便欣然前往拜访。相见时,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原来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然而,李白欣然命笔:“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就这样,他俩结为好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创作了七言绝句《赠汪伦》。学生在故事的熏陶下,大大激发了学习《赠汪伦》的积极性。
二、学习诗文的特性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①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②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问、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体会诗文的韵味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的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教师指导朗读课文,前两句语速要平缓,声音以柔和为佳;后两句语速要轻快,声音以洪亮为妙而又不失稳健。这样反复吟咏,读出诗人情感变化。不遇中有“遇”,因为不遇主人,所以才遇到了出墙的“一枝红杏”!此乃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让学生学在优美乐曲的伴奏下,尽兴品读,学生读得摇头晃脑、如醉如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使诗显得婉转含蓄,耐人咀嚼,学生记忆起来也就游刃有余了。
四、感悟古诗的意境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 学生的想象是诗的翅膀,假如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缺乏想象 也就品不出诗味来。”小学语文新教材中的古诗文往往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
比如,教师在讲授《咏柳》一诗时,要求学生针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展开联想春天柳条吐绿的美妙情景:葱茏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丝带,迎风轻动,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又如,讲授札甫的《绝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作品的基础上想象:窗户的外面,细细的柳枝吐翠,弯弯的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闹,唱着悦耳的歌儿;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好像要与青人相接的样子。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轻松感悟古诗的美妙意境,提升了文学的素养和品位。
总之,诗歌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来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建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63.
[2]张玲,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学周刊.2012(02):193.
[3]董宗森,读画歌古诗教学法[N]语文报·教师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