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12年中央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战略以来,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连片贫困地区,云南部分高校参与该区域的扶贫工作,这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党中央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云南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有人才高地、智慧高地的优势,在挂钩扶贫村选择什么样的扶贫模式,采取何种措施,使老百姓脱贫致富。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保山学院扶贫模式为例,探讨高校扶贫的有效路径。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滇西连片贫困地区涉及云南省10个州市(德宏州、红河州、临沧市、大理州、楚雄州、普洱市、怒江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州和丽江市),是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区域,其中有七个州市与东南亚国家接壤。该地区高山坡陡,峡谷纵列,交通不便,可以耕种的土地不多,导致滇西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以保山学院为例,挂钩扶贫村为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垭口村,该村位于澜沧江流域半坡山区,人多地少,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89人,青壮年劳动力836人。有土地17523亩,其中水田338亩、旱地1064亩、山林16121亩,人均耕地0.88亩。群众收入主要为核桃、烤烟、家庭养殖、外出务工等。据2015年统计,有贫困户172户782人,贫困率占全村人口的49%。云南师范大学挂钩扶村为德宏州梁河县平山乡上河东村和芒东镇洒坞村,两个村委会属于傣族、阿昌族聚居区,贫困程度与保山学院挂钩扶贫村基本一致。
二、高校扶贫模式及路径
近年来,两所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云南省委等上级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挂包帮 转走访”活动,学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到挂钩扶贫点进行调研,与当地党委政府交流,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文化资源等优势,探索以产业扶持、基础教育帮扶、劳务输出和基层党建等为重点扶贫模式及路径。
1.产业扶持。针对贫困村产业体系凌乱,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较短,集体经济较弱等情况,保山学院结合学校科技资源要素聚集、消费能力集中、社会资源丰富等优势,针对帮扶对象的产业基础、开拓潜力进行产业扶持。一是优化核桃产业。垭口村种植泡核桃12310亩,但管理不到位,产量和品质不高。学校邀请保山市林业局林科所专家到垭口村,对村民进行培训四期,160多人参加,内容包括核桃育苗、养护、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从2016年至2018年,核桃产量不断增加,年均增加收入近50万元。二是扶持生态养殖业。垭口村海拔高、土地贫瘠、山地多、水田少,适宜发展生态养殖业。学校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经济,扩大养殖,构建“种植饲料—核桃树下养殖家畜—收集粪便生产农家肥”的循环经济模式。学校购买包谷、母猪发放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支持村民发展养殖业。学校为扩大农副产品销路,安排专业人员对农副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推出了垭口村“古渡味道”系列生态农副产品,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并建立电商平台,通过网络、微信将核桃、土鸡、土鸡蛋、生态猪肉和蜂蜜等销往保山及外地,为村民创收年均近60万元。云南师范大学在扶贫村养殖黄牛,为百姓增收致富。
2.基础教育帮扶。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基础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治贫治愚的根本之策,是我国整个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云南师范大学发挥师范类大学优势,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帮扶工作,开启长久“智富门”。一是自2016年以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直接对口帮扶梁河县1所高级中学、9所初级中学和4所小学;云师大统一部署,成教院、文学院等各学院通力合作,通过“国培计划”集中培训、跟岗研修、送教下乡等活动,帮助梁河县打造一支由云师大各学科专家引领、以县教科中心教研员为核心、以中小学一线教师为主力的强大的教师培训团队,促进梁河县教师专业化发展。洒坞驻村队、上河东村驻村队用心对贫困户开展思想教育帮扶;截至2017年9月,梁河县教育系统干部、骨干教师441人/次赴云师大学习、培训;云师大领导、专家、挂职干部、扶贫队员400余人/次在梁河送教送培138次,惠及梁河县教育工作者共计11811人/次。
二是取得突出成效。在云师大的有力帮扶下,梁河县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云师大投资30余万元,在梁河一中建起了全州最先进的錄播室,为全校老师与外界沟通、交流、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梁河一中2017年654名学生参加高考,600分以上共有6人(2016年1人),一本上线104人(2016年为9人),一本上线人数首破100人大关,二本上线415人,总上线率达99.85%。民族寄宿制学校392名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总分平均分480.13分,第一次超越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居全州第一名,英语、物理、化学三科平均分居全州第一名,这些成绩是民寄校的历史性突破。云师大扎实有效的帮扶,促进了遮岛小学及其他受援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落实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3.劳务输出。在贫困村组织长期劳务输出和季节劳务输出对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影响巨大。因此,保山学院积极建议各级政府在中心城市及小城镇建设中,研究出台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利用保山工贸园区发展机遇,以产业与科技创新支撑推进城市化进城。于保山市人社局合作调研,完善让农民工成为城市里的新市民、新工人,享受城市市民的待遇,家庭可租住廉租房,子女可在城市里上学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有效促进农转城工作,逐步减少农民,既有利于扶贫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大城市劳动力供给水平,又能够扩大市场需求能力。学校邀请职业技术教育专家6人,对扶贫村及附近两个村委会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培训,参加人员达200多人,从2016年至2018年底,组织劳动力输出达400多人次,人均收入近3万元。每输出一个劳动力,该户基本脱贫。通过党员、培训、联系,有序开展劳务输出,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共同发展,带来的巨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是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必由之路。 4.基层党建。村“两委会”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的基石,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脱贫工作的主力军。加强一事一议等制度建设,在村民选举和公共品供给上真正可以使农民自主表达意见。在农民意愿能够充分表达的同时,使村干部可以代表农民的意愿,在各项政策的落实中以农民的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促进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保山学院在扶贫村成立扶贫工作对临时党支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工作队加大法律法规、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农民的权利可以得到畅通表达,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在土地开发、市场交易、扶贫优惠政策中受到的不必要侵害。扶贫工作队以换届选举工作为契机,做到换届选举与精准扶贫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实现脱贫攻坚工作与党建工作双促进。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基层党建推进年”工作,深入开展“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活动,实现学校党组织和挂联点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双赢。学校领导与瓦渡乡党委共同研究垭口村党支部建设2次。投入党建资金近20万元,新建党员10人以上或人口200人以上的党员活动室7个活动场所。学校机关党委和部分二级学院党总支到村委会,与村“三委”班子成员座谈,全面了解党建工作情况,并赠送了党建工作资料。党政办公室、组织部负责人为村委会70多名党员讲党课各一次。扶贫工作队遴选“党员致富示范户”7户,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致富攻坚战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党委结合实际,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组织学校二级单位党组织与挂联点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结对共建活动,使挂联点党组织功能和作用得到有效整合和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党员受到了教育。
总之,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教育扶贫,要根据扶贫村的实际,結合学校的特点和优势,确定有效的扶贫模式和帮扶路径。要认真研究,把短期效应与长期规划有机结合,构建贫困村稳定脱贫、长期致富的工作机制。要与地方党委政府密切配合,发挥村委会领导班子和村民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共同体推进扶贫工作。
参考文献:
[1]魏茂琳.谷生然.近年来我国教育扶贫研究综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1.25.
[2]杨树东.部属高校滇西扶贫瞄准调研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87.
[3]祁连贵.攻坚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9.1.23.
[4]王朝明.张海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J〕.理论与改革.2019.1.14.
[5]吴景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滇西连片贫困地区的十五个着力点.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8.2.3.http://www.jyb.cn/zgjyb/201802/t20180203_953671.html.
作者简介:
段家开(1968年2月),男,籍贯:云南腾冲,保山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地方文化。
段红英(1971年10月),女,籍贯:云南昌宁,保山学院,助理馆员,本科,图书馆管理。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滇西连片贫困地区涉及云南省10个州市(德宏州、红河州、临沧市、大理州、楚雄州、普洱市、怒江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州和丽江市),是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区域,其中有七个州市与东南亚国家接壤。该地区高山坡陡,峡谷纵列,交通不便,可以耕种的土地不多,导致滇西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以保山学院为例,挂钩扶贫村为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垭口村,该村位于澜沧江流域半坡山区,人多地少,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89人,青壮年劳动力836人。有土地17523亩,其中水田338亩、旱地1064亩、山林16121亩,人均耕地0.88亩。群众收入主要为核桃、烤烟、家庭养殖、外出务工等。据2015年统计,有贫困户172户782人,贫困率占全村人口的49%。云南师范大学挂钩扶村为德宏州梁河县平山乡上河东村和芒东镇洒坞村,两个村委会属于傣族、阿昌族聚居区,贫困程度与保山学院挂钩扶贫村基本一致。
二、高校扶贫模式及路径
近年来,两所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云南省委等上级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挂包帮 转走访”活动,学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到挂钩扶贫点进行调研,与当地党委政府交流,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文化资源等优势,探索以产业扶持、基础教育帮扶、劳务输出和基层党建等为重点扶贫模式及路径。
1.产业扶持。针对贫困村产业体系凌乱,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较短,集体经济较弱等情况,保山学院结合学校科技资源要素聚集、消费能力集中、社会资源丰富等优势,针对帮扶对象的产业基础、开拓潜力进行产业扶持。一是优化核桃产业。垭口村种植泡核桃12310亩,但管理不到位,产量和品质不高。学校邀请保山市林业局林科所专家到垭口村,对村民进行培训四期,160多人参加,内容包括核桃育苗、养护、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从2016年至2018年,核桃产量不断增加,年均增加收入近50万元。二是扶持生态养殖业。垭口村海拔高、土地贫瘠、山地多、水田少,适宜发展生态养殖业。学校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经济,扩大养殖,构建“种植饲料—核桃树下养殖家畜—收集粪便生产农家肥”的循环经济模式。学校购买包谷、母猪发放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支持村民发展养殖业。学校为扩大农副产品销路,安排专业人员对农副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推出了垭口村“古渡味道”系列生态农副产品,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并建立电商平台,通过网络、微信将核桃、土鸡、土鸡蛋、生态猪肉和蜂蜜等销往保山及外地,为村民创收年均近60万元。云南师范大学在扶贫村养殖黄牛,为百姓增收致富。
2.基础教育帮扶。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基础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治贫治愚的根本之策,是我国整个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云南师范大学发挥师范类大学优势,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帮扶工作,开启长久“智富门”。一是自2016年以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直接对口帮扶梁河县1所高级中学、9所初级中学和4所小学;云师大统一部署,成教院、文学院等各学院通力合作,通过“国培计划”集中培训、跟岗研修、送教下乡等活动,帮助梁河县打造一支由云师大各学科专家引领、以县教科中心教研员为核心、以中小学一线教师为主力的强大的教师培训团队,促进梁河县教师专业化发展。洒坞驻村队、上河东村驻村队用心对贫困户开展思想教育帮扶;截至2017年9月,梁河县教育系统干部、骨干教师441人/次赴云师大学习、培训;云师大领导、专家、挂职干部、扶贫队员400余人/次在梁河送教送培138次,惠及梁河县教育工作者共计11811人/次。
二是取得突出成效。在云师大的有力帮扶下,梁河县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云师大投资30余万元,在梁河一中建起了全州最先进的錄播室,为全校老师与外界沟通、交流、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梁河一中2017年654名学生参加高考,600分以上共有6人(2016年1人),一本上线104人(2016年为9人),一本上线人数首破100人大关,二本上线415人,总上线率达99.85%。民族寄宿制学校392名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总分平均分480.13分,第一次超越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居全州第一名,英语、物理、化学三科平均分居全州第一名,这些成绩是民寄校的历史性突破。云师大扎实有效的帮扶,促进了遮岛小学及其他受援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落实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3.劳务输出。在贫困村组织长期劳务输出和季节劳务输出对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影响巨大。因此,保山学院积极建议各级政府在中心城市及小城镇建设中,研究出台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利用保山工贸园区发展机遇,以产业与科技创新支撑推进城市化进城。于保山市人社局合作调研,完善让农民工成为城市里的新市民、新工人,享受城市市民的待遇,家庭可租住廉租房,子女可在城市里上学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有效促进农转城工作,逐步减少农民,既有利于扶贫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大城市劳动力供给水平,又能够扩大市场需求能力。学校邀请职业技术教育专家6人,对扶贫村及附近两个村委会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培训,参加人员达200多人,从2016年至2018年底,组织劳动力输出达400多人次,人均收入近3万元。每输出一个劳动力,该户基本脱贫。通过党员、培训、联系,有序开展劳务输出,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共同发展,带来的巨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是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必由之路。 4.基层党建。村“两委会”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的基石,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脱贫工作的主力军。加强一事一议等制度建设,在村民选举和公共品供给上真正可以使农民自主表达意见。在农民意愿能够充分表达的同时,使村干部可以代表农民的意愿,在各项政策的落实中以农民的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促进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保山学院在扶贫村成立扶贫工作对临时党支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工作队加大法律法规、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农民的权利可以得到畅通表达,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在土地开发、市场交易、扶贫优惠政策中受到的不必要侵害。扶贫工作队以换届选举工作为契机,做到换届选举与精准扶贫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实现脱贫攻坚工作与党建工作双促进。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基层党建推进年”工作,深入开展“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活动,实现学校党组织和挂联点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双赢。学校领导与瓦渡乡党委共同研究垭口村党支部建设2次。投入党建资金近20万元,新建党员10人以上或人口200人以上的党员活动室7个活动场所。学校机关党委和部分二级学院党总支到村委会,与村“三委”班子成员座谈,全面了解党建工作情况,并赠送了党建工作资料。党政办公室、组织部负责人为村委会70多名党员讲党课各一次。扶贫工作队遴选“党员致富示范户”7户,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致富攻坚战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党委结合实际,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组织学校二级单位党组织与挂联点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结对共建活动,使挂联点党组织功能和作用得到有效整合和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党员受到了教育。
总之,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教育扶贫,要根据扶贫村的实际,結合学校的特点和优势,确定有效的扶贫模式和帮扶路径。要认真研究,把短期效应与长期规划有机结合,构建贫困村稳定脱贫、长期致富的工作机制。要与地方党委政府密切配合,发挥村委会领导班子和村民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共同体推进扶贫工作。
参考文献:
[1]魏茂琳.谷生然.近年来我国教育扶贫研究综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1.25.
[2]杨树东.部属高校滇西扶贫瞄准调研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87.
[3]祁连贵.攻坚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9.1.23.
[4]王朝明.张海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J〕.理论与改革.2019.1.14.
[5]吴景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滇西连片贫困地区的十五个着力点.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8.2.3.http://www.jyb.cn/zgjyb/201802/t20180203_953671.html.
作者简介:
段家开(1968年2月),男,籍贯:云南腾冲,保山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地方文化。
段红英(1971年10月),女,籍贯:云南昌宁,保山学院,助理馆员,本科,图书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