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把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特点有机地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以恰当的音乐为手段,通过师生互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化、情趣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感、习作等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音乐 整合
在知识经济到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而高素质的劳动者来源于优质的教育。目前的语文教学,因为应试,忽视了语感的培养,更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把知识的传授强调到了不应有的程度,使学生成为了做题的机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语文所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培养。
音乐与文学的亲缘关系渊源已久,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诙谐的“元散曲”……音乐与文学一直相伴成长。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情文并茂的名品佳作,有部分课文直接就是一首歌的歌词,而音乐长于表达情感,她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恰当地使用音乐,能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趣味盎然,更能引领学生走进一种美好的境界,把老师怎么也讲不清,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因此,音乐与语文的整合,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训练思维,调剂学生的精神状态,还可以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过于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基于以上理论思想,我们试图把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特点有机地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以恰当的音乐为手段,通过师生互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化、情趣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及语感、习作等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一、利用音乐辅助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
1.在一堂课的开始,用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课的开始,学生的心中总是充满期待。此时,我们可以放一段合适的音乐作为开场白,利用音乐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这样做既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调节学生的情绪,为整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
2.在讲解课文时播放音乐,使学生进入情境,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讲读课文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但课文中的有些语句,教师很难用语言讲解清楚。比如,古诗词中描绘的意境,学生单凭借文字很难想象出来,此时我们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学生拉入乐曲所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想象出画面,此时的乐曲能将老师想表达而没法表达出来的东西传授到学生心中。音乐引入低年级课堂教学效果更明显。如教学《小小的船》时,这篇课文本来就是一首歌的歌词,教学时配上音乐让学生们唱唱演演,孩子学得快乐,理解透彻,记得牢固,又怎能不爱上语文课?
3.在朗读课文时播放音乐,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起情感。
学生有时读不出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此时,老师配以恰当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空间,使学生在美好的旋律中进入语言情境,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一个新境界。
二、利用音乐辅助作文教学,为学生的习作插上想象的翅膀。
1.低年级听音乐讲故事。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低年级学生惧怕写作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可以借助充满童趣的音乐进行教学,让孩子听音乐讲故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2.中年级听音乐写作文。
小学中年级学生都感觉作文难,而且构思更难。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再写作文,这种方法能大大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比如:指导学生写关于妈妈的爱为题材的作文时,可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先让学生在歌曲中回忆妈妈疼爱自己的点点滴滴,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语言自然源源不断。
2.高年级欣赏音乐,想象写作。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写作技能和鉴赏能力,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可以放一首乐曲,比如音乐教材中有二胡独奏曲《赛马》等,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也许根本没去过草原,但他们通过聆听音乐,展开想象,会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三、利用音乐增强记忆效果,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语言。
语文注重文学积累是大家的共识,然而学生最烦的就是背书。这个难题用音乐来尝试解决,效果要好得多。
小学阶段古诗文背诵积累是小学生必做的功课。我在请学生背诗前不说请他们背诗而是请他们听歌,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比如:想请他们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先请他们听、学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学生不但想学,而且背得极快。对于没被谱成歌的诗文,我让学生自由用他们会唱的歌曲进行改词。学生觉得好玩,背起来要顺畅得多。
四、利用音乐消除听课时的疲倦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得轻松自然。
音乐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两个环节间起一个过渡的作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持久性不足,穿插优美抒情的音乐,能让学生舒展紧绷的脑神经,得到放松,从而消除疲劳。在高年级课堂教学进行中插入音乐,在调节放松学生神经的同时还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在课中或课尾,学生学习疲倦时穿插一首与课文联系紧密的乐曲,既能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倦感,又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浸润在语文与音乐整合的海洋中。
1.为了使课题研究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浸润在语文与音乐整合的海洋中。我们取得校领导的支持,将上、下课铃换成音乐声。早上在学校到校时,中午午饭前,晚上放学时,寄宿生熄灯前,我们都用校广播室播放音乐或是配乐朗读带等。中午20分钟练字时,我们也放古筝一类的乐曲,让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练字,使学生的心宁静下来,提高写字水平。
2.家校联手,创造和谐的整合氛围。我们通过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与家长合作。请家长利用早、中、晚学习空余时间为孩子播放乐曲或配乐朗读带,营造一种身心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音乐。
在实验中,我们运用音乐的神奇感染力,使语文课精彩纷呈,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音乐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是和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分不开的。有些老师不懂装懂,或过度地使用或胡乱地使用,效果适得其反,学生没搞懂,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也没完成,更不要说升华到另一个境界了。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音乐,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不走入误区。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音乐 整合
在知识经济到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而高素质的劳动者来源于优质的教育。目前的语文教学,因为应试,忽视了语感的培养,更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把知识的传授强调到了不应有的程度,使学生成为了做题的机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语文所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培养。
音乐与文学的亲缘关系渊源已久,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诙谐的“元散曲”……音乐与文学一直相伴成长。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情文并茂的名品佳作,有部分课文直接就是一首歌的歌词,而音乐长于表达情感,她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恰当地使用音乐,能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趣味盎然,更能引领学生走进一种美好的境界,把老师怎么也讲不清,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因此,音乐与语文的整合,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训练思维,调剂学生的精神状态,还可以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过于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基于以上理论思想,我们试图把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特点有机地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以恰当的音乐为手段,通过师生互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化、情趣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及语感、习作等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一、利用音乐辅助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
1.在一堂课的开始,用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课的开始,学生的心中总是充满期待。此时,我们可以放一段合适的音乐作为开场白,利用音乐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这样做既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调节学生的情绪,为整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
2.在讲解课文时播放音乐,使学生进入情境,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讲读课文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但课文中的有些语句,教师很难用语言讲解清楚。比如,古诗词中描绘的意境,学生单凭借文字很难想象出来,此时我们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学生拉入乐曲所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想象出画面,此时的乐曲能将老师想表达而没法表达出来的东西传授到学生心中。音乐引入低年级课堂教学效果更明显。如教学《小小的船》时,这篇课文本来就是一首歌的歌词,教学时配上音乐让学生们唱唱演演,孩子学得快乐,理解透彻,记得牢固,又怎能不爱上语文课?
3.在朗读课文时播放音乐,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起情感。
学生有时读不出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此时,老师配以恰当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空间,使学生在美好的旋律中进入语言情境,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一个新境界。
二、利用音乐辅助作文教学,为学生的习作插上想象的翅膀。
1.低年级听音乐讲故事。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低年级学生惧怕写作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可以借助充满童趣的音乐进行教学,让孩子听音乐讲故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2.中年级听音乐写作文。
小学中年级学生都感觉作文难,而且构思更难。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再写作文,这种方法能大大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比如:指导学生写关于妈妈的爱为题材的作文时,可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先让学生在歌曲中回忆妈妈疼爱自己的点点滴滴,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语言自然源源不断。
2.高年级欣赏音乐,想象写作。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写作技能和鉴赏能力,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可以放一首乐曲,比如音乐教材中有二胡独奏曲《赛马》等,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也许根本没去过草原,但他们通过聆听音乐,展开想象,会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三、利用音乐增强记忆效果,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语言。
语文注重文学积累是大家的共识,然而学生最烦的就是背书。这个难题用音乐来尝试解决,效果要好得多。
小学阶段古诗文背诵积累是小学生必做的功课。我在请学生背诗前不说请他们背诗而是请他们听歌,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比如:想请他们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先请他们听、学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学生不但想学,而且背得极快。对于没被谱成歌的诗文,我让学生自由用他们会唱的歌曲进行改词。学生觉得好玩,背起来要顺畅得多。
四、利用音乐消除听课时的疲倦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得轻松自然。
音乐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两个环节间起一个过渡的作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持久性不足,穿插优美抒情的音乐,能让学生舒展紧绷的脑神经,得到放松,从而消除疲劳。在高年级课堂教学进行中插入音乐,在调节放松学生神经的同时还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在课中或课尾,学生学习疲倦时穿插一首与课文联系紧密的乐曲,既能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倦感,又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浸润在语文与音乐整合的海洋中。
1.为了使课题研究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浸润在语文与音乐整合的海洋中。我们取得校领导的支持,将上、下课铃换成音乐声。早上在学校到校时,中午午饭前,晚上放学时,寄宿生熄灯前,我们都用校广播室播放音乐或是配乐朗读带等。中午20分钟练字时,我们也放古筝一类的乐曲,让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练字,使学生的心宁静下来,提高写字水平。
2.家校联手,创造和谐的整合氛围。我们通过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与家长合作。请家长利用早、中、晚学习空余时间为孩子播放乐曲或配乐朗读带,营造一种身心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音乐。
在实验中,我们运用音乐的神奇感染力,使语文课精彩纷呈,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音乐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是和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分不开的。有些老师不懂装懂,或过度地使用或胡乱地使用,效果适得其反,学生没搞懂,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也没完成,更不要说升华到另一个境界了。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音乐,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不走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