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高中语文课本中必修的经典篇目,《陈情表》的实际课堂教学大多以阅读为主,重在分析与感悟其中的情感价值,鲜有涉及其文在逻辑结构生成方面对于写作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分析《陈情表》一文的逻辑结构和细节描写为例,例谈其在作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该课提供更有价值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陈情表》;逻辑结构;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写作指导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文章的结构,更是对作文教学有着更为具体的借鉴意义。下面,本文便以《陈情表》为例,从其结构的角度,浅析其对学生作文学习的指导作用。
逻辑思维的教学训练正成为时下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高考作文也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纳入考核范围。如2013年广东卷的“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2014年上海卷的“沙漠,自由与不自由”,2015年天津卷的“范儿”等等。在学生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面对这样的作文题,讲求逻辑思维的合理运用,往往成为下笔的第一要义。而在以思维为主线进行思考的同时,细节的抒写,尤其是日常生活所遇的偶见之事,也是作文结构建构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方面,对《陈情表》一文进行分析便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在逻辑训练上,一方面,《陈情表》以实践的先后顺序串联了李密个人的经历与遭际,因而文章在行进和叙述上,符合阅读的一般规律,严谨有序,不显慌乱;另一方面,作为一篇“成功”的说理类文章,《陈情表》的逻辑推理有理有据,诚如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所说:证据多而判决明。首先,在文章第一段,李密便叙说了自己童年的不幸:身为孤儿,生活孤独,内心孤苦。由此便使得晋武帝对其不经意间便生发出了同理心。接着,李密又详述了自己的仕途遭遇。他既自愧为“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劝新皇勿“过蒙拔擢”,又感恩于新朝对自己的厚爱,极赞“圣朝”使自己“沐浴清化”,谦虚推托之中又不让人觉得反感。最后,他又反复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生活现实,而祖母“病日笃”,希望为其尽孝,这又正好与晋朝元年“以孝治天下”的礼法相符合。如此,环环相扣之中,于情于理,终于使得“武帝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
在逻辑之外,《陈情表》一文还有许多生活细节的描写,使得文章真实而生动,与逻辑主线相配合,视角一大一小,如同镜头长短之间转换自如,十分精彩。如在开头第一段末,李密在叙述童年生活时,曾说道自己“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未曾废离”。此处,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羸弱、孤独的小李密正认真地跪在久病卧床的祖母床前,尽心尽力地侍奉祖母吃汤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孤苦生活由此可见一斑。而正是由此,我们也更加懂得了这祖孙二人之間深厚的爱——我们常说,爱是陪伴,对于自幼为孤儿的李密而言,祖母是他的依靠;而对于祖母而言,他更是她的慰藉和希望。文中的另一处细节描写同样动人:“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在此,李密的两“欲”互相矛盾,我们又仿佛看到其一个人在深夜孤灯前踱来踱去,独自叹息,无可奈何。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三重压力之下,那种犹豫、徘徊又心焦的进退两难的狼狈之态完整地得以展现出来。
基于以上对《陈情表》的书写逻辑和细节方面的分析,在从该文生发作文教学之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说理类文章写作之前,学生应当思考整体的写作流程。《课标全国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在结构布局上,一等作文和二等作文分别要求“结构严谨”和“结构完整”,从而凸显出高考作文逻辑架构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在写作临场作文时,习惯写完题目直接写文章,并不加以思考便为文,写到中间便会发现自己笔下的内容已经慢慢开始与文题渐行渐远,章法错乱,结果自然得分不高。“写作中有大量的智力因素,其最核心的就是思维”。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习作中多加训练学生“列大纲”的能力,写作“大纲”不必面面俱到,但是整体的布局谋篇的框架要有。与此同时,可以“利用阅读向学生适当普及逻辑知识,介绍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思维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规律”。另一方面,整体构思作文脉络之后,勿望指导学生注重细节的描写,尤其要遵循其主线脉络,选拣最具代表性的细节穿插于行文之中。如此,以小见大,这便使文章成了一个有机而又灵动的整体,有了思考的底蕴,同时也可见作者预备之功夫,细心之下笔。如此日积月累下来,相信学生定能养成思维的好习惯,作文能力也定会得到提升。这也确是实际教学应当留心的方向。
综上所述,本文从《陈情表》的逻辑结构和细节描写的角度分析了其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指导策略,希望对其文的作文教学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当然,《陈情表》一文的学习不应当仅仅是对于学生的阅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影响,其教学价值却远不止于此,它还有更多的文本内涵和教学方向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研究。
参考书目
[1][美]约翰·宾曾.研究性学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节.学会说理——从民国作文书谈逻辑思维[N].中国教育报,2016-4-5.
(编辑:李艳松)
【关键词】《陈情表》;逻辑结构;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写作指导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文章的结构,更是对作文教学有着更为具体的借鉴意义。下面,本文便以《陈情表》为例,从其结构的角度,浅析其对学生作文学习的指导作用。
逻辑思维的教学训练正成为时下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高考作文也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纳入考核范围。如2013年广东卷的“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2014年上海卷的“沙漠,自由与不自由”,2015年天津卷的“范儿”等等。在学生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面对这样的作文题,讲求逻辑思维的合理运用,往往成为下笔的第一要义。而在以思维为主线进行思考的同时,细节的抒写,尤其是日常生活所遇的偶见之事,也是作文结构建构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方面,对《陈情表》一文进行分析便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在逻辑训练上,一方面,《陈情表》以实践的先后顺序串联了李密个人的经历与遭际,因而文章在行进和叙述上,符合阅读的一般规律,严谨有序,不显慌乱;另一方面,作为一篇“成功”的说理类文章,《陈情表》的逻辑推理有理有据,诚如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所说:证据多而判决明。首先,在文章第一段,李密便叙说了自己童年的不幸:身为孤儿,生活孤独,内心孤苦。由此便使得晋武帝对其不经意间便生发出了同理心。接着,李密又详述了自己的仕途遭遇。他既自愧为“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劝新皇勿“过蒙拔擢”,又感恩于新朝对自己的厚爱,极赞“圣朝”使自己“沐浴清化”,谦虚推托之中又不让人觉得反感。最后,他又反复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生活现实,而祖母“病日笃”,希望为其尽孝,这又正好与晋朝元年“以孝治天下”的礼法相符合。如此,环环相扣之中,于情于理,终于使得“武帝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
在逻辑之外,《陈情表》一文还有许多生活细节的描写,使得文章真实而生动,与逻辑主线相配合,视角一大一小,如同镜头长短之间转换自如,十分精彩。如在开头第一段末,李密在叙述童年生活时,曾说道自己“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未曾废离”。此处,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羸弱、孤独的小李密正认真地跪在久病卧床的祖母床前,尽心尽力地侍奉祖母吃汤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孤苦生活由此可见一斑。而正是由此,我们也更加懂得了这祖孙二人之間深厚的爱——我们常说,爱是陪伴,对于自幼为孤儿的李密而言,祖母是他的依靠;而对于祖母而言,他更是她的慰藉和希望。文中的另一处细节描写同样动人:“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在此,李密的两“欲”互相矛盾,我们又仿佛看到其一个人在深夜孤灯前踱来踱去,独自叹息,无可奈何。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三重压力之下,那种犹豫、徘徊又心焦的进退两难的狼狈之态完整地得以展现出来。
基于以上对《陈情表》的书写逻辑和细节方面的分析,在从该文生发作文教学之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说理类文章写作之前,学生应当思考整体的写作流程。《课标全国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在结构布局上,一等作文和二等作文分别要求“结构严谨”和“结构完整”,从而凸显出高考作文逻辑架构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在写作临场作文时,习惯写完题目直接写文章,并不加以思考便为文,写到中间便会发现自己笔下的内容已经慢慢开始与文题渐行渐远,章法错乱,结果自然得分不高。“写作中有大量的智力因素,其最核心的就是思维”。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习作中多加训练学生“列大纲”的能力,写作“大纲”不必面面俱到,但是整体的布局谋篇的框架要有。与此同时,可以“利用阅读向学生适当普及逻辑知识,介绍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思维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规律”。另一方面,整体构思作文脉络之后,勿望指导学生注重细节的描写,尤其要遵循其主线脉络,选拣最具代表性的细节穿插于行文之中。如此,以小见大,这便使文章成了一个有机而又灵动的整体,有了思考的底蕴,同时也可见作者预备之功夫,细心之下笔。如此日积月累下来,相信学生定能养成思维的好习惯,作文能力也定会得到提升。这也确是实际教学应当留心的方向。
综上所述,本文从《陈情表》的逻辑结构和细节描写的角度分析了其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指导策略,希望对其文的作文教学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当然,《陈情表》一文的学习不应当仅仅是对于学生的阅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影响,其教学价值却远不止于此,它还有更多的文本内涵和教学方向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研究。
参考书目
[1][美]约翰·宾曾.研究性学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节.学会说理——从民国作文书谈逻辑思维[N].中国教育报,2016-4-5.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