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莓奶是怎么来的
小班正在开展有关“牛奶”的主题活动。一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各自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最喜欢喝的牛奶。在互相介绍和分享的过程中,有幼儿对怎么会有这么多口味的牛奶产生了兴趣。一个幼儿说:“奶牛吃草,长大后变成奶牛妈妈,奶牛妈妈生了好多宝宝,它们颜色都不一样,什么颜色的奶牛挤出来的就是什么口味的奶。”另一个幼儿边比划边说:“一头奶牛身上有不同颜色的斑点,红的、黄的……好多好多,它一会儿被挤出草莓奶,一会儿被挤出别的口味的奶。”还有幼儿说:“草莓牛被挤出的是草莓奶,咖啡牛被挤出的是咖啡奶!”听到幼儿这些天真、富有童趣的回答,我很矛盾,不知该如何回应。对小班幼儿而言,是保留他们这种原始、朴素的认识,还是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正确的科学知识呢?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如果您遇到这样的情景会怎样回应呢?
给幼儿留出想象的空间
幼儿的认识具有自我中心性,常常以主观想法代替客观事实。此外,受其原有經验的影响,幼儿在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但这些从幼儿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上来看是极其合理的,也是合乎他们自身逻辑的。也就是说,幼儿理解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非科学性”。
幼儿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教师感到困惑:要不要把知识教给幼儿?对此,除了要认识幼儿的年龄特点外,也涉及教师如何定位自身角色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明白把事实告诉小班幼儿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并不能领悟冗长的解释。其次,教师要了解幼儿是否有继续探索的欲望。如果有,那就要考虑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活动,以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加以渗透;如果没有,不妨让幼儿在想象的世界中徜徉片刻。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在前进道路上给他们带来光明、给他们指引方向的人。当幼儿要休憩时,教师要稍加等待;当幼儿要前进时,教师要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地给予帮助。
(江苏南京 王玲艳)
尊重幼儿 提升经验
小班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原因是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生活在城市里的幼儿大略知道牛奶是奶牛产的,至于奶牛的颜色是否只有黑白相间,是否真的有草莓牛、咖啡牛就不甚知晓了。
“草莓奶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源自主题活动,具有生活性、趣味性,与幼儿自身健康息息相关。幼儿既然对此表现出兴趣并拥有自己的观点,教师不妨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并鼓励他们探究草莓奶的来源,如:“你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究竟草莓奶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呢?”我认为幼儿有权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权知道自己的想法和事实之间的距离。
所以,教师既要尊重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更要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幼儿的经验。教师允许幼儿对不了解的科学知识进行猜想,但更要引导幼儿尊重事实,积极探究。
(江苏南京 李秀敏)
理解和支持
一、理解幼儿的认识,尊重幼儿的想象。我们认为教师不能对幼儿的“认识”不予理睬或简单评判,而应耐心倾听,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理解、尊重他们的“认识”,支持他们的大胆想象和猜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需要注意的是,理解幼儿的“认识”并不是一味肯定幼儿的说法,也不是急于告诉幼儿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如“奶牛长什么样”“你们见过草莓牛、咖啡牛吗”,让他们的思维产生碰撞,从而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支持幼儿的兴趣,推进主题活动的开展。兴趣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动力。当幼儿对草莓奶产生兴趣时,教师可捕捉“各种口味的牛奶是哪里来的”这一兴趣点,带领幼儿一起查阅资料,搜集奶牛的相关图片,并让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调查、统计市场上各种牛奶的口味、颜色等,把结果用图表形式展现在主题墙饰上,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若有条件,教师可带领幼儿参观奶牛场或观看相关碟片,让幼儿了解奶牛的产奶过程和各种口味牛奶的配制原理。同时,教师可准备用来配制各种口味牛奶的原料,请幼儿通过亲手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
(安徽寿县 廖梅先 王荣静)
静悄悄的变化
面对幼儿“绝妙的想法”,教师并不是只能接受幼儿原有理论或教给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而是可以通过施加教育影响促成幼儿发生“静悄悄的变化”。
在这一“变化”中,教师是一个提供机会的人。小班幼儿有着幼稚、朴素的理论,教师应提供机会让他们解释自己的推测,并通过参观奶牛场等活动使他们获得不同于已有理论的信息,鼓励他们利用语言、绘画、游戏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认知。
在这一“变化”中,幼儿原有的理论和事实之间会发生冲突,冲突过后,幼儿有可能依然坚持自己的解释,也有可能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之所以说是“静悄悄的变化”,是因为这都是幼儿的自主建构。我认为,幼儿是否获得科学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建构过程能促进幼儿思考,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江苏南京 刘淑兰)
过程更重要
从幼儿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之所以会有不同口味的牛奶,是因为有不同颜色的奶牛。这时教师不妨运用追问的策略引导幼儿深入思考:红的奶牛为什么挤出的是草莓奶而不是苹果奶、桃子奶?一头奶牛如果有不同口味的牛奶,它们会不会串味?黑白相间的奶牛挤出的是什么奶?你怎么知道奶牛会生好多不同颜色、不同斑点的牛宝宝?
其实,幼儿的回答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因为要让幼儿知道科学的知识并不难,只要参观奶牛场或观看相应的影像资料就一清二楚了,但重要的是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想法,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学到了不断质疑、深入思考的方法。
(四川成都 董 婷)
相信孩子
孩子对周围事物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回答都来自生活经验。这时教师应该保留孩子的想象还是把答案告诉孩子?我想教师首先要接受、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应一味强调科学性,也不要一味附和孩子,否则会让孩子失去积极探究和挑战自我的机会。教师可以记录并展示孩子的想法,通过组织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或参观活动来引导孩子观察,丰富孩子的经验,让孩子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感受到自己观察到的事实与原有想法之间的矛盾。教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或提出问题,适时提供一些信息或操作材料,相信孩子会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中积极地更正或完善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江苏南京 尹心仪)
鼓励幼儿探究
孩子们的已知经验是“牛奶是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而“不同口味的香精与牛奶混合可以得到不同口味的牛奶”是未知经验。对此,我会这样引导:
首先,我会幽默地肯定孩子们:“你们的回答太有创意了!也许有一天科技发达了,人们喝牛奶真的变得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浪漫和有趣。和你们这些伟大的发明家在一起,我很骄傲,希望我50岁时能喝上你们说的那种奶!加油!”
接着,我会用图表表示各种口味牛奶的配料,例如,我在草莓味、苹果味、芒果味牛奶盒上贴上配料图“牛奶、饮用水、白砂糖、食用香精(该图标设计成草莓、苹果、芒果等实物变成果汁)”,并把这些牛奶盒投放在活动区内,供孩子们观察、讨论、思考。然后,我会把孩子们的部分经典发言展示在家园联系栏和幼儿园网站论坛上,并向家长提出建议:“您能和孩子一起观察、思考、制作、品尝某某味(您孩子喜欢的口味)牛奶吗?您是怎样做的?欢迎来稿,谢谢!”这样,在家长的参与下,孩子们的兴趣得以延续,他们会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和乐趣。
(安徽合肥 曾 春)
珍视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幼儿有效学习的关键。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如果他们正在兴致勃勃进行的联想和讨论被教师的“谆谆教导”所打断,就会影响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
笔者曾经观摩过一个小班阅读活动“爱吃水果的牛”,教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幅奶牛图,并在它大大的肚子里画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又在它的乳房下摆好相应的水果牛奶,以此告诉幼儿,牛奶有各種不同的味道是因为奶牛喜欢吃各种各样的水果。虽然这种解释完全缺乏科学依据,但是小班幼儿欣然接受,他们在活动后不仅懂得了吃水果有益于健康,而且喜欢上了各种口味的水果牛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要做的就是采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于水果牛奶真正的制作工序及其原理,可能更适合大班幼儿探究。
(江苏南京 陈 莉)
三言两语
这一原始、朴素的认识阶段是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必经之路,但也是暂时的,它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所以教师不必为没有教给幼儿“科学知识”而担心。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趣的想象、快乐的体验或许比科学知识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要让儿童生活在儿童的世界中,借用一本绘本扉页上的话来说就是:“小孩安心好好做小孩,才能学做自己的主人,真正拥有成长经验里一点一滴的快乐和意义。”
(江苏南京 肖建霞)
探究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探究的结果,对于学习过程更依赖直接经验的幼儿来说,探究的过程更有意义。教师可以引导:“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谁可能会知道正确答案呢?我们需要什么帮助?”这样,相应的参观、访谈、调查活动便应运而生。这种持续的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寻求科学真理的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江苏南京 蒲 磊)
“因为牛的颜色不同,所以奶的颜色不同”“不同的牛产不同口味的奶”,从以上幼儿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认识具有主观性、非理性的特点。我认为,教师在对幼儿的回答表示赞赏和积极回应后,还应围绕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通过组织“参观奶牛场”“参观奶制品加工厂”“制作奶饮料”等活动,让幼儿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
(山东肥城 张 丽)
孩子对各种果味牛奶原始、朴素的认识体现出他们积极探究世界的态度。教师应认识到这种态度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还应对这种认识存在的局限、不科学性加以引导,即在不挫伤孩子积极性和自尊心的前提下,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就“你喜欢什么口味的牛奶,它是怎样来的”这一问题,向周边的成人作调查,开展教育活动“认识我喜欢的口味牛奶”“做做我喜欢的口味牛奶”等,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形成对口味牛奶来源的正确认识。
(江苏南京 赵正红)
虽然这种富有诗意的回答不科学,但我们不必担心幼儿会因此获得错误的知识。其实,到了中班或大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幼儿自然会了解草莓奶不是草莓牛挤出来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由此可见,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尽量用正确的方法支持幼儿开展创造、想象活动,这是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江苏常熟 倪建瑛)
为什么幼儿会将各种口味的牛奶与各种颜色对应起来呢?想一想生活中各种牛奶的包装吧!草莓味的牛奶包装袋一般都设计成玫瑰红色,蜜桃味的牛奶包装袋一般都设计成淡黄色,橙味牛奶用的是橙色包装袋……很显然,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让孩子们将牛奶的口味与包装袋的颜色画上了等号。在他们的头脑中,“什么颜色代表什么口味”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有的孩子说“什么颜色的奶牛挤出来的就是什么味的奶”。
(山东淄博 张 颖)
小班正在开展有关“牛奶”的主题活动。一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各自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最喜欢喝的牛奶。在互相介绍和分享的过程中,有幼儿对怎么会有这么多口味的牛奶产生了兴趣。一个幼儿说:“奶牛吃草,长大后变成奶牛妈妈,奶牛妈妈生了好多宝宝,它们颜色都不一样,什么颜色的奶牛挤出来的就是什么口味的奶。”另一个幼儿边比划边说:“一头奶牛身上有不同颜色的斑点,红的、黄的……好多好多,它一会儿被挤出草莓奶,一会儿被挤出别的口味的奶。”还有幼儿说:“草莓牛被挤出的是草莓奶,咖啡牛被挤出的是咖啡奶!”听到幼儿这些天真、富有童趣的回答,我很矛盾,不知该如何回应。对小班幼儿而言,是保留他们这种原始、朴素的认识,还是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正确的科学知识呢?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如果您遇到这样的情景会怎样回应呢?
给幼儿留出想象的空间
幼儿的认识具有自我中心性,常常以主观想法代替客观事实。此外,受其原有經验的影响,幼儿在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但这些从幼儿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上来看是极其合理的,也是合乎他们自身逻辑的。也就是说,幼儿理解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非科学性”。
幼儿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教师感到困惑:要不要把知识教给幼儿?对此,除了要认识幼儿的年龄特点外,也涉及教师如何定位自身角色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明白把事实告诉小班幼儿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并不能领悟冗长的解释。其次,教师要了解幼儿是否有继续探索的欲望。如果有,那就要考虑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活动,以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加以渗透;如果没有,不妨让幼儿在想象的世界中徜徉片刻。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在前进道路上给他们带来光明、给他们指引方向的人。当幼儿要休憩时,教师要稍加等待;当幼儿要前进时,教师要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地给予帮助。
(江苏南京 王玲艳)
尊重幼儿 提升经验
小班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原因是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生活在城市里的幼儿大略知道牛奶是奶牛产的,至于奶牛的颜色是否只有黑白相间,是否真的有草莓牛、咖啡牛就不甚知晓了。
“草莓奶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源自主题活动,具有生活性、趣味性,与幼儿自身健康息息相关。幼儿既然对此表现出兴趣并拥有自己的观点,教师不妨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并鼓励他们探究草莓奶的来源,如:“你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究竟草莓奶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呢?”我认为幼儿有权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权知道自己的想法和事实之间的距离。
所以,教师既要尊重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更要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幼儿的经验。教师允许幼儿对不了解的科学知识进行猜想,但更要引导幼儿尊重事实,积极探究。
(江苏南京 李秀敏)
理解和支持
一、理解幼儿的认识,尊重幼儿的想象。我们认为教师不能对幼儿的“认识”不予理睬或简单评判,而应耐心倾听,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理解、尊重他们的“认识”,支持他们的大胆想象和猜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需要注意的是,理解幼儿的“认识”并不是一味肯定幼儿的说法,也不是急于告诉幼儿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如“奶牛长什么样”“你们见过草莓牛、咖啡牛吗”,让他们的思维产生碰撞,从而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支持幼儿的兴趣,推进主题活动的开展。兴趣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动力。当幼儿对草莓奶产生兴趣时,教师可捕捉“各种口味的牛奶是哪里来的”这一兴趣点,带领幼儿一起查阅资料,搜集奶牛的相关图片,并让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调查、统计市场上各种牛奶的口味、颜色等,把结果用图表形式展现在主题墙饰上,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若有条件,教师可带领幼儿参观奶牛场或观看相关碟片,让幼儿了解奶牛的产奶过程和各种口味牛奶的配制原理。同时,教师可准备用来配制各种口味牛奶的原料,请幼儿通过亲手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
(安徽寿县 廖梅先 王荣静)
静悄悄的变化
面对幼儿“绝妙的想法”,教师并不是只能接受幼儿原有理论或教给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而是可以通过施加教育影响促成幼儿发生“静悄悄的变化”。
在这一“变化”中,教师是一个提供机会的人。小班幼儿有着幼稚、朴素的理论,教师应提供机会让他们解释自己的推测,并通过参观奶牛场等活动使他们获得不同于已有理论的信息,鼓励他们利用语言、绘画、游戏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认知。
在这一“变化”中,幼儿原有的理论和事实之间会发生冲突,冲突过后,幼儿有可能依然坚持自己的解释,也有可能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之所以说是“静悄悄的变化”,是因为这都是幼儿的自主建构。我认为,幼儿是否获得科学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建构过程能促进幼儿思考,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江苏南京 刘淑兰)
过程更重要
从幼儿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之所以会有不同口味的牛奶,是因为有不同颜色的奶牛。这时教师不妨运用追问的策略引导幼儿深入思考:红的奶牛为什么挤出的是草莓奶而不是苹果奶、桃子奶?一头奶牛如果有不同口味的牛奶,它们会不会串味?黑白相间的奶牛挤出的是什么奶?你怎么知道奶牛会生好多不同颜色、不同斑点的牛宝宝?
其实,幼儿的回答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因为要让幼儿知道科学的知识并不难,只要参观奶牛场或观看相应的影像资料就一清二楚了,但重要的是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想法,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学到了不断质疑、深入思考的方法。
(四川成都 董 婷)
相信孩子
孩子对周围事物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回答都来自生活经验。这时教师应该保留孩子的想象还是把答案告诉孩子?我想教师首先要接受、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应一味强调科学性,也不要一味附和孩子,否则会让孩子失去积极探究和挑战自我的机会。教师可以记录并展示孩子的想法,通过组织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或参观活动来引导孩子观察,丰富孩子的经验,让孩子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感受到自己观察到的事实与原有想法之间的矛盾。教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或提出问题,适时提供一些信息或操作材料,相信孩子会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中积极地更正或完善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江苏南京 尹心仪)
鼓励幼儿探究
孩子们的已知经验是“牛奶是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而“不同口味的香精与牛奶混合可以得到不同口味的牛奶”是未知经验。对此,我会这样引导:
首先,我会幽默地肯定孩子们:“你们的回答太有创意了!也许有一天科技发达了,人们喝牛奶真的变得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浪漫和有趣。和你们这些伟大的发明家在一起,我很骄傲,希望我50岁时能喝上你们说的那种奶!加油!”
接着,我会用图表表示各种口味牛奶的配料,例如,我在草莓味、苹果味、芒果味牛奶盒上贴上配料图“牛奶、饮用水、白砂糖、食用香精(该图标设计成草莓、苹果、芒果等实物变成果汁)”,并把这些牛奶盒投放在活动区内,供孩子们观察、讨论、思考。然后,我会把孩子们的部分经典发言展示在家园联系栏和幼儿园网站论坛上,并向家长提出建议:“您能和孩子一起观察、思考、制作、品尝某某味(您孩子喜欢的口味)牛奶吗?您是怎样做的?欢迎来稿,谢谢!”这样,在家长的参与下,孩子们的兴趣得以延续,他们会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和乐趣。
(安徽合肥 曾 春)
珍视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幼儿有效学习的关键。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如果他们正在兴致勃勃进行的联想和讨论被教师的“谆谆教导”所打断,就会影响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
笔者曾经观摩过一个小班阅读活动“爱吃水果的牛”,教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幅奶牛图,并在它大大的肚子里画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又在它的乳房下摆好相应的水果牛奶,以此告诉幼儿,牛奶有各種不同的味道是因为奶牛喜欢吃各种各样的水果。虽然这种解释完全缺乏科学依据,但是小班幼儿欣然接受,他们在活动后不仅懂得了吃水果有益于健康,而且喜欢上了各种口味的水果牛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要做的就是采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于水果牛奶真正的制作工序及其原理,可能更适合大班幼儿探究。
(江苏南京 陈 莉)
三言两语
这一原始、朴素的认识阶段是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必经之路,但也是暂时的,它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所以教师不必为没有教给幼儿“科学知识”而担心。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趣的想象、快乐的体验或许比科学知识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要让儿童生活在儿童的世界中,借用一本绘本扉页上的话来说就是:“小孩安心好好做小孩,才能学做自己的主人,真正拥有成长经验里一点一滴的快乐和意义。”
(江苏南京 肖建霞)
探究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探究的结果,对于学习过程更依赖直接经验的幼儿来说,探究的过程更有意义。教师可以引导:“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谁可能会知道正确答案呢?我们需要什么帮助?”这样,相应的参观、访谈、调查活动便应运而生。这种持续的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寻求科学真理的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江苏南京 蒲 磊)
“因为牛的颜色不同,所以奶的颜色不同”“不同的牛产不同口味的奶”,从以上幼儿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认识具有主观性、非理性的特点。我认为,教师在对幼儿的回答表示赞赏和积极回应后,还应围绕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通过组织“参观奶牛场”“参观奶制品加工厂”“制作奶饮料”等活动,让幼儿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
(山东肥城 张 丽)
孩子对各种果味牛奶原始、朴素的认识体现出他们积极探究世界的态度。教师应认识到这种态度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还应对这种认识存在的局限、不科学性加以引导,即在不挫伤孩子积极性和自尊心的前提下,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就“你喜欢什么口味的牛奶,它是怎样来的”这一问题,向周边的成人作调查,开展教育活动“认识我喜欢的口味牛奶”“做做我喜欢的口味牛奶”等,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形成对口味牛奶来源的正确认识。
(江苏南京 赵正红)
虽然这种富有诗意的回答不科学,但我们不必担心幼儿会因此获得错误的知识。其实,到了中班或大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幼儿自然会了解草莓奶不是草莓牛挤出来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由此可见,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尽量用正确的方法支持幼儿开展创造、想象活动,这是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江苏常熟 倪建瑛)
为什么幼儿会将各种口味的牛奶与各种颜色对应起来呢?想一想生活中各种牛奶的包装吧!草莓味的牛奶包装袋一般都设计成玫瑰红色,蜜桃味的牛奶包装袋一般都设计成淡黄色,橙味牛奶用的是橙色包装袋……很显然,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让孩子们将牛奶的口味与包装袋的颜色画上了等号。在他们的头脑中,“什么颜色代表什么口味”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有的孩子说“什么颜色的奶牛挤出来的就是什么味的奶”。
(山东淄博 张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