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传输、表达和应用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显现的因素,而且更应关注教学的内在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问题和需要为契机,促使学生学的更有情趣、更为投入、更富有创造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 探究能力 问题教学 合作学习
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有效教学、有效课堂被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有效教学是指学生能学习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形成终身受用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要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力求获取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有效课堂的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科学、具体;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度参与.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提高教学效益的做法.
一、转变教学模式,注重情景创设,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科。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提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并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起学生深入地思考,自主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去。如何让学生置身于研究新鲜材料的氛围中,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要从创设问题情境的背景、时机、呈现方式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促使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观点。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它注重实际操作,强调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门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论精髓的课程。
二、提升问题探究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活动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经历"信息化到数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思考,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环节上,教师需要下的主要功夫在于"知识的问题化":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到从信息技术课堂的视角提出问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不是纯粹的知识的学习和死记硬背,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的过程;最后,鼓励学生解决应用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体会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快捷.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所获得的经验,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是中心,学生思维是核心。我们旨在从发现、提出问题的时机、方法、内容、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情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感知、理解,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究,从而促进个体主动发展。
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充分利用课标导航、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和教学评价等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过多的讲授,真正起到了"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的作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努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课堂上最常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问题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宜,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举个例子,笔者在讲"因特网能为我们做什么"这一章节时,曾采取了如下的具体措施:先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同学们自己设计问题,然后组际间互相提问,相互解答,最后总结时发现,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具有参考价值,也很具有现实意义。例如,"网络对我们高中学生有那些具体的作用呢"、"在网上如何搜索信息?"、"在网上如何查找有用的信息?"、"如何查找教学类辅导资料?"等等。这样,每位同学们都开始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互相之间积极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活动应该是异彩纷呈的,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课下进一步去思考下一步要学什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须要更加科学有效.构建起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蒋旭峰;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J];中小学电教(下)
【关键词】教学模式 探究能力 问题教学 合作学习
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有效教学、有效课堂被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有效教学是指学生能学习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形成终身受用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要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力求获取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有效课堂的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科学、具体;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度参与.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提高教学效益的做法.
一、转变教学模式,注重情景创设,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科。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提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并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起学生深入地思考,自主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去。如何让学生置身于研究新鲜材料的氛围中,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要从创设问题情境的背景、时机、呈现方式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促使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观点。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它注重实际操作,强调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门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论精髓的课程。
二、提升问题探究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活动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经历"信息化到数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思考,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环节上,教师需要下的主要功夫在于"知识的问题化":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到从信息技术课堂的视角提出问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不是纯粹的知识的学习和死记硬背,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的过程;最后,鼓励学生解决应用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体会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快捷.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所获得的经验,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是中心,学生思维是核心。我们旨在从发现、提出问题的时机、方法、内容、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情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感知、理解,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究,从而促进个体主动发展。
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充分利用课标导航、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和教学评价等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过多的讲授,真正起到了"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的作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努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课堂上最常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问题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宜,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举个例子,笔者在讲"因特网能为我们做什么"这一章节时,曾采取了如下的具体措施:先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同学们自己设计问题,然后组际间互相提问,相互解答,最后总结时发现,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具有参考价值,也很具有现实意义。例如,"网络对我们高中学生有那些具体的作用呢"、"在网上如何搜索信息?"、"在网上如何查找有用的信息?"、"如何查找教学类辅导资料?"等等。这样,每位同学们都开始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互相之间积极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活动应该是异彩纷呈的,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课下进一步去思考下一步要学什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须要更加科学有效.构建起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蒋旭峰;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J];中小学电教(下)